《石壕吏》杜甫(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最新章节。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

叙事简洁,开门见山:诗的开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短短十个字,点明了时间(暮)、地点(石壕村)和事件(吏夜捉人),简洁有力地引出下文。“夜捉人”暗示了官吏捉人的手段狡猾且残忍,趁百姓熟睡之际突袭,使百姓毫无防备,为全诗定下了紧张、沉重的基调。

鲜明对比,凸显矛盾:“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通过“吏呼”与“妇啼”、“怒”与“苦”的鲜明对比,生动地展现了官吏的凶暴和老妇的悲苦,将统治阶层与普通百姓之间的矛盾冲突直接呈现出来,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百姓在官吏欺压下的无助。

老妇陈词,揭示苦难:老妇的一番话是全诗的核心。“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道出家中三个儿子都被征去戍边,两个已战死的悲惨事实,反映出战争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沉重打击。“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进一步说明家中的凄凉状况,除了吃奶的孙子和儿媳,已无其他能服役的人,且儿媳连完整的衣服都没有,生活极度贫困。“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在无奈之下,自请随吏去服役,只为能让家中其他人暂时免受苦难,深刻体现了百姓在战乱和官吏逼迫下的悲惨境遇和自我牺牲精神。

含蓄结尾,意味深长:“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夜晚许久之后,说话声渐渐消失,似乎还能听到隐隐约约的哭泣声,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在暗自哭泣。天亮后诗人继续前行,只能与昨晚翻墙逃走又回来的老翁告别。结尾没有直接表明情感态度,但通过这种含蓄的叙述,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战争和官吏的横暴给百姓带来的痛苦,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引发读者对这一社会悲剧的反思。

整首诗以白描手法,通过诗人的所见所闻,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差役的横暴、百姓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饱受战祸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石壕吏》与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关,当时复杂的社会状况和杜甫个人的经历,共同构成了该诗的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安史之乱的严峻局势

战争对人力的巨大需求: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场叛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打击。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 年),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形势本对唐军有利。然而,次年春天,史思明派来援军,唐军在邺城大败。为补充兵力,唐王朝在各地强行征兵。在这种背景下,基层官吏不择手段地抓丁拉夫,以满足战争对人力的需求,“有吏夜捉人”便是这种残酷征兵现实的写照。

百姓承受的苦难:长期的战乱使得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壮丁被征调上前线,许多人战死沙场,家庭失去主要劳动力,田园荒芜,生产停滞。诗中老妇一家“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的遭遇,正是无数普通家庭在战争中悲惨命运的缩影。同时,战争还导致物价飞涨,赋税繁重,百姓不仅要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面对生活的重压,苦不堪言。

个人经历:流离途中的见闻

亲见战乱惨状: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辗转多地,亲身经历了战乱带来的动荡。乾元二年(759 年)春,他从洛阳返回华州任所,途中目睹了战乱给百姓造成的种种灾难。在途经石壕村时,他亲眼看到官吏趁夜抓人充军的场景,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深触动了他。杜甫以敏锐的目光和悲悯的情怀,将这些真实场景记录下来,成为创作《石壕吏》的直接素材。

自身的困境与思考:杜甫此时也处于困境之中,他虽任华州司功参军,但官职卑微,且面对战乱中的种种乱象无能为力。在自身生活艰难和对社会现实深刻观察的基础上,他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希望通过诗歌揭示社会问题,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同时也对统治者的政策进行反思,《石壕吏》便是这种思考与表达的结晶。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石壕吏》的创作背景,涵盖安史之乱的社会大背景以及杜甫个人流离的经历,深刻地影响了诗歌情感表达,使诗作饱含复杂且深沉的情感。

社会背景的影响

对战争的谴责与批判: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荡,唐军为补充兵力强行征兵,百姓苦不堪言。诗中“有吏夜捉人”,官吏趁夜抓人充军,手段残忍,这一背景使杜甫对战争带来的灾难深感愤怒,借诗歌强烈谴责战争。老妇一家“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家庭支离破碎,反映战争对无数家庭的毁灭性打击,表达杜甫对战争破坏和平、残害生命的批判,字里行间充满对战争的厌恶。

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战乱致使百姓承受失去亲人、生活贫困的双重痛苦。老妇一家壮丁战死,只剩老弱妇幼,生活艰难,却仍无法逃脱被抓的命运。社会背景让杜甫深刻体会百姓的悲惨处境,在诗中对老妇等百姓遭遇寄予深切同情。“妇啼一何苦”,通过描写老妇悲啼,展现她的无助与痛苦,使读者感受到杜甫对百姓苦难的痛心与怜悯。

个人经历的影响

增强情感的真实性与感染力:杜甫在流离途中亲见石壕村官吏抓人场景,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是他亲眼目睹。这种亲身经历使他在诗中情感表达真实可感,如“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仿佛将读者带入那个夜晚,能真切感受到老妇被抓后儿媳的悲泣,增强诗歌感染力,让读者更深刻体会到杜甫对这一悲剧的痛心。

引发对社会现实的深沉反思:杜甫自身困境与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促使他在诗中不仅表达对百姓同情,还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他思考战争为何给百姓带来如此灾难,统治者政策是否合理。诗歌虽未直接阐述反思内容,但从对官吏抓人、百姓悲惨的描写中,可感受到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思考,使诗歌情感更具深度,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石壕吏》因创作背景,情感丰富且厚重,既有对战争和社会现实的批判,又有对百姓的同情,还蕴含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全面展现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与对现实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