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杜甫(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最新章节。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赏析
首联:营造凄凉氛围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开篇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图。戍楼上的更鼓响起,截断了人们的出行,点明了战事紧张、戒备森严的背景。在这萧瑟的边塞秋夜,一只孤雁发出哀鸣。“断人行”突出环境的清冷与孤寂,而孤雁的叫声更添凄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基调。
颔联:抒发思乡之情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此句为千古名句。诗人通过自然现象的描写,巧妙地融入思乡之情。从节气上看,白露节的到来,让人更觉秋意寒凉。然而,诗人却觉得故乡的月亮格外明亮,这并非是客观事实,而是融入了主观情感。在他心中,故乡有着特殊的地位,即便身处异地,故乡的一切都显得更为美好,强烈地表达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颈联:诉说兄弟离散之苦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诗人直接道出内心的悲痛。由于战乱,兄弟几人四处离散,原本的家已不复存在,连兄弟的生死都无从得知。“皆分散”强调了离散的范围之广,“无家问死生”则将诗人对兄弟命运的担忧与无奈推向极致,深刻体现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毁灭性打击。
尾联:深化忧国忧民情怀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诗人想给兄弟寄信,却常常无法送达,这是因为战争仍在持续。“长不达”表明书信传递的艰难,而“未休兵”则揭示了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诗人从对兄弟的思念,上升到对整个国家和人民在战乱中遭遇的忧思,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体现出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整首诗围绕“月夜”展开,通过对边塞秋夜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兄弟离散、家破人亡的叙述,抒发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月夜忆舍弟》时,正值安史之乱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他个人的经历紧密交织,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安史之乱的持续影响
战乱导致社会动荡: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使唐朝陷入了长达八年的战乱。在这首诗创作的乾元二年(759 年),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叛军与唐军在多地反复交战,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正常的生产生活无法进行。各地为了应对战争,实行宵禁等措施,“戍鼓断人行”描绘的正是这种因战事而导致夜晚道路断绝、行人绝迹的景象,反映出社会处于极度动荡不安的状态。
战争破坏家庭团聚:安史之乱使得无数家庭支离破碎。青壮年劳动力被征入伍,奔赴前线,许多人在战争中丧生或与家人失去联系。杜甫的家庭也未能幸免,他和弟弟们在战乱中分散各地,难以团聚。“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对家庭的破坏,亲人之间生死未卜,这种普遍的社会悲剧成为杜甫创作这首诗的重要背景。
个人经历:漂泊与思念
漂泊他乡的孤独处境:杜甫在这一时期辗转多地,过着漂泊的生活。他离开长安,前往华州、秦州等地,生活困苦且居无定所。在异乡的孤独环境中,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愈发浓烈。《月夜忆舍弟》写于秦州,身处异地的杜甫,在看到边塞秋夜的凄凉景象后,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孤独感促使他借诗抒发对弟弟们的深切思念。
对亲人安危的担忧:与弟弟们分散后,杜甫无法得知他们的消息,对弟弟们的安危忧心忡忡。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生命如风中残烛般脆弱,战争、疾病、饥饿等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杜甫深知这种危险,却又无能为力,这种对亲人安危的担忧,成为他创作此诗的直接动力,也使诗中情感真挚而深沉。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月夜忆舍弟》的创作背景,即安史之乱下的社会动荡与杜甫个人的漂泊经历,深刻影响了诗中的情感表达,使诗歌饱含深情且富有深度。
社会背景的影响
强化离散之悲:安史之乱致使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家庭支离破碎成为普遍现象。杜甫与弟弟们也在战乱中分散,“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种社会层面的大背景,让他对兄弟离散的悲痛之情更为强烈。战争使无数家庭遭遇同样的悲剧,杜甫的情感不仅是个人的哀伤,更代表了那个时代众多百姓的心声,他的悲痛因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苦难而得到强化,饱含着对战争破坏家庭的控诉。
增添忧国忧民的沉重感:安史之乱持续,国家陷入危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目睹社会的衰败,深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诗中虽聚焦于对弟弟的思念,但“况乃未休兵”一句,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他对弟弟生死未卜、书信难达的忧虑,背后是对整个国家和人民在战乱中艰难处境的担忧,使诗歌的情感超越了个人范畴,具有忧国忧民的沉重内涵。
个人经历的影响
催生深切的思念与牵挂:杜甫漂泊他乡,居无定所,孤独感如影随形。在异乡的月夜,面对边塞的凄凉景象,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愈发浓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借自然之景表达对故乡的眷恋,这种思念源于他长期漂泊的经历,是对温暖家庭和亲情的渴望。对弟弟们的牵挂在孤独中不断加深,他想象着弟弟们在战乱中的处境,这种思念与牵挂在诗中真挚而深切地流淌。
加深无奈与痛苦的情绪:杜甫无法与弟弟们相聚,也难以知晓他们的安危,寄信常常不达。这种无奈感在他漂泊的经历中不断累积,使他内心充满痛苦。他深刻体会到个人在战争面前的渺小与无力,既无法改变战争的局面,也无法保护自己的亲人。“寄书长不达”,这种无奈与痛苦融入诗歌情感,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他内心的煎熬,使诗歌弥漫着哀伤的氛围。
创作背景让《月夜忆舍弟》的情感表达丰富而深刻,既有因社会动荡产生的离散之悲与忧国忧民的沉重,又有个人漂泊经历带来的思念牵挂、无奈痛苦,全面展现杜甫在特殊历史时期复杂而深沉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