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赈灾筹划(1)(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你往下,我往上,狭路相逢凑一双》最新章节。

县令府内,看着被送回来的几个孩子在一旁吃的满嘴流油,杨一舟没忍住抽了抽嘴角。

自手下人告诉他孙六奇送几位小公子过来时,杨一舟后知后觉地才反应过来这人到底想要做什么。

好家伙,连他不露面,都能被对方给算计进去。

可以说,只要杨灼第一天出现在如意酒楼门口,孙六奇的计划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三日前孙六奇递给他的那一份不仅仅是邀请函,更是对方的投献贴。他在第一日便不知不觉中吃下了“泉水鱼”,相当于收下了这份礼,也收下了孙六奇这个人。这就是孙六奇的算计。

而这三天也让他看到了孙六奇的能力。他此时此刻忧心百姓,现在有这样一位人才主动送上门儿来,杨一舟只能乐得见他。

书房之内,二人会了面,诚如杨一舟所想,孙六奇是来投诚的。

他既已下定决心要回月州替自己找回不公,就得提前为自己找一个靠山。杨一舟心系百姓,背后之人又正好是月州人,同时还是县城最大的父母官,找他是最合适不过。

对这样一位人才,杨一舟不会端着架子。

“承蒙孙掌柜照顾,这几个孩子给您添麻烦了。”

“孩子心性纯真,不似我们大人之间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难得有这般孩子秉性,算不上麻烦。”

“杨灼输给你,我这也是服气的。”

“大人不计较我算计一事便好。”

杨一舟听到后嘴角抽了抽,能算计到,也算这人的本事。

“这倒不至于。对了,你可有兴趣收下我儿子杨灼做徒弟?”

这话倒是把孙六奇给吓了一跳:他也没做什么吧,县令大人哪儿来的想法?还是说,自己早就被盯上了?

脑子快速转了个弯儿,接话道:“既是县令大人吩咐,孙某不敢推辞,只不过师父不敢当,孙某只能保证传授他经商与为人处世之道,能学多少,全看公子天赋造诣如何,再者,也得征求令子的同意。”

“那小子的意见就不必征求了。实在不行,就让他哥打一顿,保证每日学习之际给你送到面前。”

“大人说笑了。如此,那我也就接下了。”

“你今日来的正好,撑过了吉祥酒楼的打压,也让我见识到了你的能力。不得不说,我见过的人中,能经常做出一箭多雕的方案,你是头一人。”

“大人谬赞。”

“我既吃了你的鱼,那你这投献贴,我也算是收下了。自家人不说两家话,你可知近些时日,我在愁什么?”

对此,孙六奇早有应对:“限商令的各项条文一出,小型商贩纷纷倒闭,中型商贩左右为难,大型商贩不得不压低成本,整个商行业的市场变得不稳定起来,若长时间出不了对策改善问题,必引起暴乱。此为一愁。

而一旦暴乱,物价变动幅度极大,大人便会忧心城内百姓手中银钱,这是二愁。

至于这第三愁,便是去年大旱,今年少雨,农户庄稼收成定然不好,如何熬过这个冬天便是大人要考虑的事情。”

“唉。你说的都对。可这些时日除了镇压,我也想不出来什么好法子了。按照今年这个情况,肯定是需要赈灾的,但受限于银两,这赈灾的头绪也是混乱。”

毕竟限商令是朝廷颁下来的明文法令,短时间内是不会收回去的。而他这县城的税收上不去,百姓又急需要银钱,他从哪儿变那么多银子出来?就算他背后的主子能给他,熬过这个冬天也得要一两个月时日,天天大把的银钱往外流,主子的家底也未必能撑住。而且今年朝廷动荡,这信县冬日的赈灾银未必能批得下来。

孙六奇不慌不忙接着开口:“大人,今日我前来,其实是要与大人谈一笔生意的。”

“谈生意?”

杨一舟有些不明所以,怎么扯到生意上面去了。

“大人不妨听我把话说完。”

“行,你说,我听着。”

“大人既已尝过泉水鱼,孙某便多嘴问一句:鱼的味道如何?汤的味道又如何?”

“二者均是味道极美。”

“那大人可曾尝出它的功效?”

“功效,你是说……?”

杨一舟瞬间想到了榕娘所说的暖身子一事。

“没错,喝下一口鱼汤,便会觉得整个身子都暖和起来。而吃下鱼肉就会全身上下充满干劲。”

“这就是泉水鱼的功效?”

“非也。泉水鱼只是一方面,重要的还得看厨子。”

“厨子?”

“没错。我外祖年轻时曾有幸结识到一位顶级大厨,恰逢前些日子拜访时期,借着泉水鱼发挥了一番,我尝过之后才推断出此结论。而我家酒楼的厨子比不上那位大厨,可做出来的鱼多吃几口,照样有此功效。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厨子做出来的汤,做成什么样子,喝下之后身子都能立刻变得暖和起来。我今日前来,就是想将近些时日能得到的泉水鱼全部拿出用来赈灾,以解燃眉之急。”

杨一舟惊了:“你有多少存货?”

他算过,这县城需要赈灾的光是平民百姓,就少则两万,多则三万,若这泉水鱼真有此功效,那光是一盘子鱼汤就能避免几十或者上百人被冻死了!

“半个月便可供货四千五百斤。”

孙六奇没把话说的太满,只说了半个月的量。

“四千五?”

乍一听还是挺多的,可要算到县城三万百姓的头上,还得维持半个月的赈灾时间,那肯定是不够的。还有,鱼价一直都高,这四千五百斤的鱼,价格肯定不便宜。

“没错,四千五百斤的鱼确实很少,所以我们得换个思路来算,我给出的方案是不能每日用它来赈灾,而是三日一赈。”

“这话怎么说?”

孙六奇取出了一本空白的账册在上面写画着:

“大人,咱们来算笔账。鱼量少确实如此,所以咱们必须能省就省。但我做过测算,这鱼身上的价值极高,身上的鱼肉能占比六成,是任何一条鱼都做不到的,所以我的想法便是三日一赈,鱼肉切成小块或者剁成肉沫,当然这鱼基本上没刺,所以剁成肉沫是最好的。而鱼骨头尾则用来炖汤。

若三天供鱼九百斤,县城有两万多的农民和大几千的工户,再算上一万多的普通百姓,这便是四万人了。最糟糕的情况便是假使每人都需要救济粮,拿一万户来算,一家四口也只能分得近一两鱼肉,所以咱们不能对这鱼肉抱希望。但是鱼汤的功效不受任何限制,若按每人每日半斤汤来算,四万人三天则需六万斤汤。九百斤的鱼三百六十斤的骨,算上被熬掉的水分,鱼骨一斤,水要两百斤。一口汤便能不让百姓冻死,每人每日半斤的汤再算上每户一两鱼肉,足够一家人撑过三天。甚至是咱们还可以拿鱼肉来炖汤,这样就能利用地更彻底!”

杨一舟不禁连连称奇:“若真如你所说有这功效,那这份量当真是妙。百姓们都处于半饱状态,要是真到了每人救济的地步,我这县城也能撑过这个冬天。”

原以为没人吃的鱼骨会被浪费掉,但现在看来,这鱼骨也是宝!还有,鱼是孙六奇手上的货,他只需要准备大量的水即可。

“可这熬汤的水……”

一斤鱼就得至少两百斤的食用水,他上哪准备这么多水去?

“不仅仅是熬汤的水,还有赈灾前所有的准备。比如说为了避免城中百姓混乱,就需要我们先做好准备,我给出的方案是每人想要领到粮食,手里就要有被登记过的签条。这签条数量极大,上面得记录数字或者符号,一户人家中有多少人就要领多少签条,相当于每三天一轮赈灾,人手一份签条。每一次领粮食之际,各家的签条数及上面的字符要与账册记录上的一致。可以说,只要每户的签条不是全部被打劫,就不会乱。

而且若是不想引人耳目,第一批签条最好是在赈灾的前一日发放,不发任何公告的那一种,寻一些人挨家挨户送到。虽说是麻烦了点,但后续发放粮食就能省事多了,也不至于动乱起来,还能将县城的百姓户口全部查上一遍。

而到了赈灾的每一轮三日,东南北三城区均要开放,领了粮食之后,便要在签子上做记号,签子三日一轮换,在第三天领粮食之际旧签换新签,这就要求签子上要标有救济的日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