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人生无悔(二)(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唯有岁月不回头》最新章节。
随着同学录一起翻页的是高考倒计时。
四月,阳光温暖地照耀着学子们的前程。按照传统,高三年级要召集所有学生举办一场誓师大会,以振“军心”。
大会要分别安排文、理科学生代表发言。今年的代表原定是沈依乔和萧梓舟,因张致是宜田首个留学生,特加增他上台发言。教务处与学生办紧锣密鼓地布置,一切准备就绪。
大会前两天,校方收到了今年水木大学的保送生录取通知。
上一个夏天,全国理科类竞赛让张致走上留学之路,也让七中另外五名学生获得了国内名校的保送资格。其中,包括萧梓舟在内的三名学生被保送至首屈一指的水木大学“领航基地班”,另有两名被保送至燕园大学“百川计划”。七中提前锁定了五个国内顶尖学府名额和一个海外名校名额,书写了新的历史,更像是一段激昂的序曲,为华彩的主旋律做足了铺垫。
刘玉萍和柏常青被请到校长姚俊峰办公室。
姚俊峰背靠厚实的高背皮面实木椅,透过厚厚的眼镜片端详着印有高校校徽的录取通知,难掩欣喜。他刻意皱着眉头说:“这样一来,萧梓舟和张致都不用参加高考了,发言的三个学生中,有两个都不用去高考,似乎不妥。我们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感受。”他的手在下巴上摸来摸去,抬眼看向刘玉萍,问:“刘校长觉得呢?”
刘玉萍坐得很端正,笑得似有若无,声音细小但平稳,说:“还是校长想得周全。萧梓舟和张致都很有代表性,但如果只能二选一的话,我偏向选张致。他凭借一己之力被常青藤盟校录取,这是我们七中乃至宜田的新纪录,放眼全省也屈指可数。”
姚校长不置可否,按下录取通知,坐直身子说:“这次大会不同往年,我们请了教育局的领导,电视台也要来拍摄采访。七中备受瞩目。”说完目光转向了柏常青。
柏常青对着姚俊锋点了个头,说:“姚校长、刘校长,去年捐款活动后,萧梓舟接受过采访,很沉稳。况且他是当年中考状元,我想,他在校内外已经比较出名了。这次大会如果需要学生代表面对领导和媒体,他依然是最合适的人选。不过,学生发言的部分,我和刘校长想法一样。一来,领导和媒体可以更加了解七中除了萧梓舟之外的学生,二来,我想应该有很多学生家长都很期待听听张致的经验。”
柏常青说话时始终看着姚俊锋,表达平稳。选人是个技术活,姚校长话中的“市领导”与“电视台”分明将答案指向了萧梓舟,刘玉萍已经给了校长不想要的答案,柏常青知道,自己若是识趣一些,就应该以己之口,说出姚俊峰想说的话。可是,柏常青想到平日里不声不响的张致,看似轻松地取得了竞赛金奖和常青藤的录取,这背后该有多少付出?他实在不想让张致继续不声不响地升学毕业、不声不响地离开七中。
姚俊锋清了清嗓子,只说一句“知道了”便示意刘、柏二人离开。
两日后,誓师大会如期召开。学生发言代表分别是文科沈依乔、理科袁志成、张致,萧梓舟作为学生代表接受省城及宜田各家媒体的采访。
不能和萧梓舟前后登台让沈依乔有些失落。越是临近高考,她心中的一个闹钟越是滴答滴答走得响亮——这个闹钟的名字叫“爱情魔咒”。半个月前,当她得知文理科代表分别是自己和萧梓舟时,心中又是期待又是惶恐。她好希望借誓师大会的发言台让“魔咒”不证自明,却又立刻敲打自己不该有如此不矜持的想法。直到大会前两日萧梓舟被临时换下,巨大的失望才让她意识到,自己对萧公子那真实的倾慕。
大会上,沈若乔和一千多名学生一起坐在台下。她在家里见过依乔小声地练习演讲稿,但她没有想到,站到话筒前,沈依乔像换了一个人。只见她身着七中绿白相间的校服,高高的马尾辫俏丽地招展在脑后,整个人高挑鲜艳,急风骤雨般地用了一系列排比句,向台下的同学们发出召唤:
“我们的目标是拿下高考,为人生的进步构筑台阶;我们的目标是征服自己,为七中绚丽的历史再添辉煌!”
台下师生纷纷为依乔鼓掌。
袁志成随后上台。他是理(7)班的数学课代表,省数学竞赛二等奖获奖者。当时有第二梯队名校向他伸出橄榄枝,邀请他成为签保送协议,但袁志成放弃了保送。
相比沈依乔,袁志成的发言显得过于平铺直叙。就像对数学缺乏直觉一样,沈若乔在这位数学课代表的演讲中又一次走神了,待她回过神来,张致已经在一片新起的掌声与议论中站上了舞台,他手里没有讲稿,对着话筒直接说:
“老师、同学们,各位家长们:
大家好!我是理(1)班的张致。按照往年大会的流程,理科代表发言结束,就该到集体宣誓的环节了。去年和前年,我作为志愿者,见证了学长学姐的宣誓,非常受鼓舞,以致于我一直在期待,当自己单手握拳,面对着我们的国旗和校旗抒发出斗志时,会有多么气壮山河。没想到今年,这个环节却因为我自己而将迟到十分钟。”
会场呼啦啦地起了一片轻柔的笑声。张致并未停顿,接着说道:
“我很小的时候,在《格林童话》的影响下,常想象自己是英勇的王子,挥舞锋利的宝剑,于丛林深处、沼泽之中、恶势力之下成功拯救公主,成为公主乃至世人眼中的英雄。童话给了我动力,却没能告诉我方法;童话给了我幻想,却没有告诉我真相。作为宜田的孩子,我在大湖边长大,我的父母都是船舶工程师,小时候,我常常跟随他们检查船舱、驾驶室、仪表盘,我们站在船头看风的走向、云的飘移、掌握船的航行。我的父亲告诉我,世界上最可信的就是数字,它不会说谎;而我的母亲告诉我,世界上最不可信的也是数字,因为那是表象。第一次听到这些观点的时候我太小,不能领会其中深意。到了中学时代,我遇见了数学与物理,尤其进入七中后,我遇见了敬爱的张文生老师,他不仅带我领略这种不说谎的、真实的美,更告诉我:‘成绩的背后,本质是做人的道理’。在七中,我似乎找到了属于我的‘宝剑’。如果不是数学与物理,如果没有张老师,我不会站在今天的讲台上。但是,母亲口中的不可信的表象,依然有待我去探索和思考。
如今我即将启程远行,离开故乡与父母,离开同学与老师,我很不舍。不过,我曾读过这样一句话:‘所谓故乡,不过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程罢了’。我的身上,有宜田和七中的烙印,我的心中,有星辰和大海的远方。
感谢宜田,感谢七中,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们!接下来的四十余天,是青春的跳板,我们要好好珍惜。我相信,除了考卷上试题最后的问号,我们大家都还有许多疑问未解:我将去向何方、肩负何种使命?我将遇到何种艰难,又该如何度过?经此一别,何时再见?没错,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行动和选择答题。请允许我重复张老师的教诲:‘成绩的背后,本质是做人的道理’。让我们继续好好学习,好好做人,我相信,虽然年少有惑,依然人生无悔。
再见了,让我们相约更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