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东北经略与艰难征程(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丘力居的霸业》最新章节。

解决了扶余和高句丽之后,丘力居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面前摆着三个极具挑战性的选择:继续向北进攻外东北,向东进攻朝鲜,或者向南进攻公孙瓒。这每一个选择都关乎着乌桓的未来走向,牵一发而动全身。

丘力居深知,若此时回兵南进,日后再想北顾,必将困难重重,留下一个后顾之忧,随时可能成为乌桓发展的绊脚石。经过深思熟虑,他做出了决定:先解除后顾之忧,稳固北方,再全力南进西进,如此方能毫无牵挂地逐鹿中原。

恰在此时,传来消息,公孙瓒的精锐骑兵白马义从一路南进,直抵界桥,却被袁绍麾下大将鞠义率领的先登营一举击灭。此役过后,局势急转直下,原本以为立下大功便能平步青云的鞠义,却未能如愿。他心中百般纠结,思量之下,拿出了丘力居此前送给他的镶蓝旗旗主任命书,找到袁绍,大有一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架势。袁绍得知后,十分恼火,但又担心杀了鞠义会激怒丘力居,权衡再三,最终下令将鞠义装入囚车,送往辽东。

鞠义一到辽东,便立刻亮出镶蓝旗旗主的任命书,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镶蓝旗旗主兼辽东军总指挥。消息传到丘力居耳中,他顿时感到一阵头大。思索片刻后,他立刻做出安排,命令刚刚打完仗的正蓝旗前往辽东,替换镶蓝旗镇守;同时,让鞠义率镶蓝旗开赴北方进攻邑娄。此外,正白旗替换镶白旗镇守热河郡和黑龙江郡,镶白旗则开赴前线。丘力居还留下正红旗守卫吉林郡,自己亲率镶蓝旗、镶白旗六万大军,整军备战,等待东北大地粮食丰收,便立即出兵北伐。

此时的邑娄,尚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生活方式比原始人先进不了多少,但邑娄人身体素质极为强壮,他们整日与老虎、狗熊等猛兽搏斗,战斗力不容小觑。丘力居深知强攻并非良策,于是采用了智取的办法。他命人准备了大量的铁锅、食盐等生活用品,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从邑娄人手中套取情报,同时蛊惑一些部落作为内应。

在等待出征的日子里,丘力居也没有闲着,他大力投入到东北的建设之中。几个月过去,整个东北大平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野蛮落后的景象逐渐褪去,大片的麦田在肥沃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崭新的房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几条宽广的大道也被修整出来。丘力居看着这些变化,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东北这片土地太过落后,若想真正实现繁荣,没有十几二十年的持续投入与建设,根本无法实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人开始打起了退堂鼓。他们觉得越往北走,越是贫穷落后,即便占领下来,似乎也没有多大价值。但丘力居却不为所动,他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坚决要将这场征服与建设的道路走下去。原本他还想着退兵后,留一个旗分兵各路,将整个西伯利亚囊括下来,可如今看来,仅仅占领外兴安岭都困难重重。目前最大的难题在于,占领容易,发展和统治却难如登天,究其根本,便是缺乏人口。他心里明白,如果是大汉朝廷想要开发东北乃至更远的苦寒之地,或许还有可能,毕竟大汉人口众多,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能在荒地上创造出奇迹。而如今,丘力居最多也只能先占领外兴安岭,但也难以实现有效的统治,只能在外兴安岭插上旗子,而后暂时退兵,等待日后迁移大批汉人过来,否则这片土地早晚得丢,毕竟南方暖和富饶之地都还自顾不暇,实在难以分心北顾。

一切准备就绪后,丘力居集中兵力,兵分两路展开进攻。一路东渡乌苏里江,朝着乌苏里江以东进发,目标是先占领海参崴,然后以此为据点,沿河北上;另一路北渡黑龙江,沿着河流一路北上,直抵黑龙江中下游出海口。待乌苏里江以东的军队到达后,再相机扫荡整个外兴安岭地区。

然而,战争的进程并不顺利。丘力居率军打到庙街后,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一个多月过去了,鞠义的军队才姗姗来迟,而且士兵们个个疲惫不堪。原来,驻守在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邑娄军队十分强悍,他们躲在深山老林里,与鞠义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周旋,战斗进行得异常艰难,短时间内难以取得突破。为了不耽误回师的时间,鞠义只能先赶到北边与丘力居汇合。

丘力居无奈之下,只得调整策略,将强行进攻改为怀柔政策。他一方面继续调集主力扫荡外兴安岭,另一方面,派出使者与邑娄各部落进行谈判,试图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在大军的威慑与使者的劝说下,外兴安岭的一些部落开始选择归附。

就这样,丘力居的大军一路扫荡完了外兴安岭,抵达了外兴安岭脚下。本想上山插旗,宣告乌桓对外兴安岭的主权,可无奈天寒地冻,山路崎岖难行,无人能够成功登顶。没办法,丘力居只得在山脚下树起一面大旗,留下鞠义率领三万镶蓝旗镇守外兴安岭与乌苏里江以东的海参崴地区,同时负责开发外东北。

随后,丘力居率领大军艰难地进行扫灭邑娄残余势力的工作。可刚占领了三分之一的山区,丘力居便感到力不从心。这里的环境实在太过恶劣,士兵们水土不服,伤病不断。丘力居自己也因为连日的操劳与艰苦的征战,整个人大病了一场,身体极为难受,他隐隐觉得自己恐怕要出大事。

于是,丘力居一面回师,一面调派亲信,全力辅佐儿子楼班行使监国的职责,自己则在一旁协助。他深知,此时最重要的便是兵权。他下令两红旗全部回师襄平,余下各旗除了正黄旗和镶蓝旗以外,全部抽调两万兵马回师襄平,只留下一万兵马,配合当地的预备兵守卫地盘。

回到襄平后,丘力居开始反思这一系列征战的得失。他明白,乌桓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在统治和发展新占领地区方面,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实现乌桓的长治久安和进一步发展,他决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方面继续加强军队的建设和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积极与大汉朝廷沟通,寻求人口和技术的支持,以便更好地开发和统治外东北。同时,他也在密切关注着中原地区的局势,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再次挥师南下,逐鹿中原,实现自己的宏图霸业。

回到襄平后,丘力居卧病在床,身体每况愈下,但他的头脑依旧清醒,目光始终紧紧盯着北方新占领的土地和中原那片让他魂牵梦绕的战场。

在儿子楼班及亲信的辅佐下,丘力居着手重新整顿乌桓的军事和行政体系。他将从各旗抽调回襄平的兵力进行了新一轮的编排与训练,着重加强了骑兵在复杂地形作战的能力,以及各兵种之间的协同配合。为了提升军队的装备水平,丘力居下令招募工匠,建立兵器作坊,仿制和改良中原地区先进的武器,如射程更远的弩机、更加坚固的铠甲。同时,他还专门设立了军医学院,培养随军医师,以应对战争中士兵的伤病问题,这一系列举措让乌桓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在行政方面,丘力居深知治理庞大的领土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他参考大汉的郡县制,在乌桓原有的部落管理基础上,细化了地方行政划分,设立各级官员负责民政、税收、治安等事务。为了确保政令畅通,他建立了一套高效的传讯系统,通过烽火台、驿站等设施,让信息能够迅速在整个乌桓境内传递。

与此同时,丘力居开始积极与大汉朝廷展开外交沟通。他派遣了最得力的使者,带着东北的特产和珍贵的皮毛前往大汉都城,向朝廷表达乌桓愿为大汉藩属,共同抵御北方其他蛮族的诚意,并请求朝廷允许迁移部分汉人到东北,帮助开发建设这片土地。使者到达都城后,一方面通过贿赂朝中权贵为自己铺路,另一方面,在朝堂之上详细阐述了东北的战略重要性以及乌桓与大汉合作的前景。经过一番努力,大汉朝廷终于被说服,同意了丘力居的请求,并承诺会在合适的时候组织移民。

而在北方,鞠义在镇守外兴安岭和海参崴地区时,面临着诸多难题。当地的邑娄残余势力虽已不成规模,但时常在山林中发动偷袭,骚扰百姓和驻军。鞠义一边组织兵力清剿这些残余势力,一边着手开展对外东北的开发工作。他鼓励士兵和归附的邑娄人开垦荒地,种植耐寒的农作物,同时,利用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木材加工和贸易。为了加强防御,鞠义还在外兴安岭和海参崴周边修建了一系列的堡垒和哨所,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农业生产初见成效,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丘力居的身体也在精心调养下逐渐好转。此时,中原地区的局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袁绍在击败公孙瓒后,势力大增,成为了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而曹操也在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与袁绍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大战一触即发。

丘力居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乌桓南下的绝佳时机。他召集楼班及一众将领,商讨出兵中原的计划。将领们纷纷踊跃发言,有的主张与袁绍结盟,共同对抗曹操;有的则建议保持中立,坐观曹袁争斗,待双方两败俱伤后再出手。丘力居沉思良久后说道:“袁绍虽强大,但此人刚愎自用,难以长久合作;曹操则智谋过人,野心勃勃。我们此时出兵,不可贸然站队。先派人前往曹袁双方阵营,观察他们的虚实和诚意,同时整军备战,一旦时机成熟,我们便挥师南下,在中原大地占据一席之地。”

于是,丘力居派遣了多批斥候前往中原,刺探曹袁双方的军事部署、粮草储备以及内部矛盾等情报。同时,他再次对军队进行动员,除了留下必要的兵力镇守东北边境和各重要据点外,将主力部队集结在襄平附近,进行最后的战前训练。

为了确保后勤补给的顺畅,丘力居组织了大量的民夫,筹备粮草、打造攻城器械,并沿着进军路线设立了多个补给站。他还与周边的一些小部落达成合作协议,让他们在战争期间为乌桓提供物资支持和情报协助。

随着中原局势的愈发紧张,丘力居知道,属于乌桓的时代即将来临。他站在襄平的城墙上,望着南方,心中充满了期待与壮志。乌桓的铁骑即将踏上中原的土地,一场新的战争,即将拉开帷幕,而丘力居和他的乌桓军队,将在这乱世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