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进军吉林(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丘力居的霸业》最新章节。
在东汉末年那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的乱世,北方草原上的乌桓部落,在丘力居的带领下,正经历着一场波澜壮阔的崛起历程。当丘力居接受袁绍的提议,将军队裁减至十八万时,众人起初皆忧心忡忡,然而丘力居心中却有着自己的盘算。他深知,军队的强大并非单纯取决于数量,更在于质量。这十八万大军,经过层层筛选与严格训练,愈发精锐,且粮草损耗大幅降低,反倒更具战斗力。
遥想当年,成吉思汗仅凭十七万军队,便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风暴,横扫大金国的百万雄师,踏平西辽的几十万大军,覆灭花拉子模的百万之众,连南宋那装备精良的几十万水师也难以抵挡其锋芒,一路灭国五十,成就了震撼世界的伟业,也从未听闻兵力不足。后来的后金满清政权,八旗铁骑号称二十万,实则不过十三万,却依旧能入主中原,一统华夏大地。丘力居由此坚信,自己麾下这十八万大军,已然足够支撑他成就一番霸业。
回顾过往,丘力居作战时常过于保守,每一场战役都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仿佛将自己的乌桓军队当成了中原的汉人军队来指挥,却忽略了乌桓最具优势的力量——乌桓突骑。乌桓突骑,那是驰骋草原的精锐骑兵,拥有无与伦比的机动性与冲击力,是乌桓军队的利刃与王牌。
如今,丘力居决心做出改变。在休养生息的同时,他密切关注着周边局势,寻觅着下一个进攻目标。恰在此时,公孙瓒与袁绍在中原地区打得不可开交,双方都陷入了苦战,根本无暇顾及北方。而东北方向的扶余和高句丽,却在这个时候上蹿下跳,不断在边境制造事端,妄图挑衅乌桓。“哼,既然如此,今日我便拿你们开刀!”丘力居心中怒火中烧,毅然决定展开军事行动。
丘力居迅速开始调兵遣将,他留下踏顿统领镶白旗三万精兵,镇守弹汗山,以确保乌桓的核心根据地稳固;命苏仆延率领镶红旗三万大军,守卫黑龙江和热河地区,防止其他势力趁机进犯;又留下正蓝旗三万兵马,坚守辽东郡,保障大后方的安全。一切安排妥当后,丘力居亲率正白旗、正红旗、镶蓝旗三个旗,共计九万大军,浩浩荡荡地直扑高句丽而去。
高句丽得知乌桓大军压境,顿时慌作一团。他们虽也有两万兵力,但面对丘力居的精锐之师,自知难以抗衡,便匆忙退回大山之中。高句丽所处之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丘力居站在山脚下,望着那高耸的山峦与崎岖的山路,心中暗自思量:若强行进攻,必定会造成巨大的伤亡。权衡再三,丘力居果断改变战略,转而进攻以平原为主的扶余政权。
扶余虽拥兵二十万之众,看似实力雄厚,但内部凝聚力极差,组织力更是涣散不堪。当丘力居的乌桓军队兵临城下时,扶余仅仅出兵五万,且这五万人马毫无章法,宛如一盘散沙。乌桓军队发起冲锋,仅仅一个照面,扶余军队便瞬间崩溃,士兵们丢盔弃甲,四散奔逃。“这样的军队,也敢与我乌桓为敌?实在是不堪一击!”丘力居看着溃逃的扶余军队,心中满是不屑。
其实,丘力居有所不知,近年来乌桓虽行动相对保守,但战争从未间断,且每次皆能凯旋而归。长期的战斗历练,使得乌桓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早已今非昔比,那些普通的部落军队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丘力居深知,东北大平原地域广阔,扶余人口众多,若贸然深入,必然会面临诸多变数与危险。于是,他决定稳扎稳打,采用攻心为上的策略。一方面,他派出使者,在扶余境内大肆宣传乌桓与扶余势不两立的态势,让各个部落的民众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抉择;另一方面,他率领大军步步紧逼,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展现出乌桓军队的威严与纪律。
这一策略果然奏效,许多部落眼见乌桓军队连战连胜,威势如日中天,心中畏惧不已,纷纷主动前来归附。丘力居的大军所到之处,几乎如入无人之境,与其说是进军,倒不如说是一场大规模的武装收编。短短时间内,一半的扶余土地和人口便都纳入了丘力居的统治之下。丘力居的九万大军,也迅速扩充至十五万。
扶余余下的人马,见大势已去,纷纷退到了乌苏里江西边的长白山脉,妄图凭借山地的险要地形负隅顽抗。丘力居见此,并未急于发动进攻,而是下令大军就地驻扎,全力组织百姓开展粮食大生产运动。他深知,战争不仅是兵力的较量,更是后勤补给的比拼。
五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被围困在长白山地区的扶余人,在山中缺衣少食,饥寒交迫,生活陷入了绝境。而山外的乌桓军队,在丘力居的精心安排下,粮草充足,士兵们吃好喝好,士气高昂。两相对比之下,扶余军队的士气彻底崩溃。扶余王被麾下将领背叛,五花大绑地献给了丘力居。
丘力居看着被押到面前的扶余王,心中颇为纠结。他想起成吉思汗曾极为厌恶背叛之人,对于这些二五仔,本应严惩不贷。但他又深知,此时若大开杀戒,虽能解一时之恨,却可能引发扶余民众的反抗情绪,不利于统治的稳定。思索良久,丘力居做出了决定,他下令将那些叛乱者全部斩杀,以正军法;而对于扶余王,他则给予了礼遇,扶余王感激涕零。随后,扶余王被剥夺了一切权力,成为了新组建的吉林郡的郡守,不过,他的麾下全是丘力居派来的班底,实际上已无任何实权。就这样,曾经不可一世的扶余政权,宣告灭亡。
此时,整个东北大地上,只剩下高句丽还在负隅顽抗。高句丽虽兵力薄弱,但却异常强硬,坚决不肯投降。为了实现统一东北的宏愿,丘力居一声令下,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高句丽进发。丘力居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术,一点一点地蚕食和压缩高句丽的防线。
高句丽的防御工事极为简陋,在乌桓军队的猛烈攻击下,很快便被切割成了六七块。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句丽的粮草逐渐断绝,士兵们饿得面黄肌瘦,战斗力急剧下降。丘力居抓住时机,对高句丽的各个据点展开了全面进攻,投降的士兵和百姓,他予以安抚;而对于那些负隅顽抗的死硬分子,破城之后,他毫不留情地全部杀光。在丘力居的铁血攻势下,高句丽最终灭亡,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终于统一东北了!”丘力居站在高句丽的废墟上,望着这片广袤的土地,心中豪情万丈。他深知,自己距离梦想又近了一步。如今,只剩下邑娄,只要再灭掉邑娄,就可以彻底吞并外东北,将整个东北大地纳入乌桓的版图。丘力居的目光望向远方,那里,是他下一个征服的目标,他坚信,乌桓的旗帜必将飘扬在外东北的每一寸土地上。
随着高句丽的覆灭,丘力居站在这片刚刚被征服的土地上,心中既有大功告成的豪迈,又有对未来的深深期许。他知道,统一东北只是他宏图霸业的开端,外东北的邑娄虽势力不算强大,但要彻底将其纳入囊中,仍需精心谋划。
丘力居开始着手整合东北的资源,他深知,要想持续对外扩张,必须有稳固的大后方。他将原高句丽和扶余的土地重新规划,设立郡县,派遣可靠的官员进行治理。同时,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东北的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为接下来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军事方面,丘力居对军队进行了进一步的整编和训练。他从新归附的人口中挑选出精壮之士,充实到军队中,使军队规模有所扩大。同时,他针对不同的兵种,制定了更为严格的训练计划,尤其是加强了骑兵的机动性和战斗力训练,让乌桓突骑的威名更加响亮。
丘力居在东北的崛起,引起了周边势力的密切关注。此时,中原地区的袁绍和曹操之间的争斗愈发激烈,他们虽无暇顾及北方,但也对丘力居的壮大心存警惕。而在北方草原,一些小部落开始主动向丘力居示好,希望能在乌桓的庇护下寻求发展。丘力居抓住这个机会,积极与这些小部落建立联盟,进一步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
当一切准备就绪,丘力居将目光投向了邑娄。邑娄地处外东北,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人口相对稀少,军事力量也较为薄弱。丘力居深知,要征服邑娄,不能仅仅依靠武力,还需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
他先派遣使者前往邑娄,向邑娄的首领传达了乌桓的强大实力和统一东北的决心,同时表示,只要邑娄主动归附,乌桓将给予他们平等的待遇和发展机会。使者还带去了丰厚的礼物,试图打动邑娄的首领。
然而,邑娄的首领并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独立地位。他召集部落的勇士,准备抵抗乌桓的进攻。丘力居得知后,并没有立刻发动战争,而是采取了围而不打的策略。他派遣军队在外围建立据点,切断了邑娄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在邑娄周边地区大肆宣传乌桓的强大和仁慈,让邑娄的百姓逐渐认识到,归附乌桓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在围堵的过程中,丘力居还利用邑娄内部的矛盾,进行分化瓦解。他派人暗中联系邑娄的一些部落首领,许以重利,让他们劝说邑娄首领投降。这些部落首领在利益的诱惑下,开始动摇,他们纷纷向邑娄首领施压,要求他重新考虑与乌桓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邑娄的处境越来越艰难。由于被围困,物资匮乏,百姓生活困苦,军队的士气也日益低落。而乌桓军队则在周边养精蓄锐,随时准备发动进攻。
最终,邑娄首领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不得不做出妥协。他派使者前往乌桓军营,向丘力居表示愿意归附。丘力居得知后,亲自前往邑娄,接受了邑娄的投降。他遵守承诺,给予邑娄百姓平等的待遇,保留了邑娄的一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同时将邑娄纳入乌桓的行政管理体系,设立了专门的郡县进行治理。
至此,丘力居终于实现了彻底吞并外东北的目标,整个东北大地都飘扬着乌桓的旗帜。他的威名传遍了四方,成为了北方草原上的霸主。
统一东北后,丘力居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中原地区。他深知,要想真正成就霸业,必须逐鹿中原。于是,丘力居开始积极筹备与中原势力的交锋。
他加强了与袁绍的联系,试图在袁绍与曹操的争斗中寻找机会。同时,他继续扩充军队,提升军队的装备水平。他派人前往中原地区,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战术,引进了一些攻城器械和先进的武器装备,使乌桓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在内部治理方面,丘力居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他在东北各地设立学校,教授汉语和中原文化,培养了一批精通汉文化的人才。他还鼓励乌桓人与汉人通婚,促进民族融合,使乌桓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丘力居逐渐成为了中原势力不可忽视的存在。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整个天下的局势。而丘力居也在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能够让他挥师南下,逐鹿中原的时机。他坚信,凭借着乌桓的铁骑和自己的智慧,一定能够在中原大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