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宏图初展,经略东北(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丘力居的霸业》最新章节。
在协助汉军剿灭黄巾军的漫长征途中,丘力居所率乌桓军宛如一块巨大的磁石,不断吸纳着各方力量。路上但凡遇到被他人遗弃的人丁,无论男女老少,丘力居皆照单全收。对于那些不愿跟随的,他便慷慨地发给路费,权当是为乌桓族做宣传。每一次,当有人要屠杀黄巾军时,丘力居都不惜代价将他们救下。青壮年被编入作战部队,其余的则全被安排到后勤辎重部队。一路上,收编行动从未停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收获颇丰,身边竟聚集了十万黄巾军。
起初,丘力居本打算收编五十万黄巾军,可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粮草供应极为艰难,中原的地主豪强又吝啬无比,不愿白白掏腰包资助这些曾经的叛军。无奈之下,丘力居狠下心来,将朝廷给予的全部赏赐都换成了供十万人食用的粮食,即便如此,也仅仅勉强够用。他满怀歉意地跟剩余四十万黄巾军约定,日后乌桓定会派人来迎接,或是他们自行前往乌桓,眼下先暂时安置在冀州和幽州。在丘力居眼中,这些人可都是宝贝。想当年,曹操收编了30万青州黄巾军,就此开启了曹魏的霸业。如今自己有了这十万人马,看来回去以后必须全力以赴开垦东北的黑土地,否则发展之路实在艰难。
此次出征,收获堪称巨大。来时仅两万乌桓军,回去时却扩充到了十二万,每个出征的士兵都至少当上了伍长和什长。丘力居对乌桓将士们描绘着美好的未来:“汉人特别会种地,等回到乌桓,有了他们的帮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当老爷。咱们不断吸纳人口,扩大族群,地位自然水涨船高,岂不美哉?”将士们听后,满心欢喜,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返回柳城的途中,丘力居放眼望去,只见大地一片荒凉,地广人稀,不禁感叹:“大好的土地,竟如此缺乏治理。”他深知,接下来有三件事至关重要:第一是紧跟大汉步伐,维持与大汉的良好关系,借助大汉的影响力发展自身;第二是全力埋头种地,解决粮食这个关乎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第三则是全力整训军队,提升战斗力。尤其是种地打粮食,在他看来,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他时常设想,若乌桓两万大军与敌人两万大军相遇,乌桓坚决不与之正面作战,而是采用游击战术,拼粮食消耗。僵持一段时间后,敌人突然断水断粮,而乌桓粮食充足,只要乌桓不犯傻,保存好实力,那将会是怎样一番胜利的场景。他想起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凭借充足的粮草拖垮了赵军;王翦六十万秦军灭楚,也是因为秦军粮多,熬死了对手;而民族英雄郑成功几次征讨南京,却都因粮食不够而以失败告终。这些历史的经验教训,都在时刻提醒着他,粮食至关重要。
回到柳城后,丘力居雷厉风行,立刻动员领地内的全部汉人及乌桓人整理土地,种植粮食。他不仅自己带头下地干活,还将大量汉人组织起来,从中挑选出种地能手,给予他们不低于乌桓万夫长的地位,激励他们带领众人好好种地。在他心中,只有汉人是种地的行家,乌桓族要想发展,必须依靠他们的力量。而且,刚穿越没多久的丘力居发现,整个乌桓三部管理混乱,就连自己本部也是如此。原本乌桓人对境内汉人极不友好,将汉人当作奴隶驱使,乌桓部族成员除了烧杀抢掠,对发展经济一窍不通。他不禁感慨,如此美丽富饶的大东北,交给这帮野蛮人简直是糟蹋。他了解到,地球上像东北这样拥有整片黑土地的地方一共有三块,一块是中国东北,一块是乌克兰,还有一块是美国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土地。其中,东北的黑土地面积最为辽阔。乌克兰是整个东欧地区的大粮仓,东欧很多地方都依赖乌克兰的小麦生存;美国密西西比河以西则是美国最重要的产粮中心。而中国东北呢,从古至今都被中央嫌弃,说是苦寒之地,结果大好的东北被扔给野蛮人肆意祸害,实在令人痛心。他心想,但凡有个懂经济的诸侯用心开发一下东北,必然能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可如今呢,从东胡到鲜卑和乌桓,这里除了作为游牧民族牧马渔猎的场所,几乎没发挥出其他更大的作用。更让他震惊的是,据说外东北的外兴安岭地区,在后世被探明的金矿含量居世界第一位。谁要是占据了外东北,单靠挖金矿都能发家致富。所以,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整个东北,他势在必得。
为了更好地组织农业生产,丘力居在领地内划分出大片农田,根据不同的地形和土壤条件,安排种植不同的作物。他还从汉地请来农业专家,为乌桓人和汉人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如轮作、施肥、灌溉等方法。同时,他下令修建水利设施,挖掘沟渠,引河水灌溉农田,确保农作物有充足的水源。
在组织生产的过程中,丘力居也不忘促进乌桓族与汉族的融合。他鼓励乌桓人与汉人通婚,让两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他还在领地内设立学堂,教授乌桓族儿童汉语、汉字以及汉族的礼仪文化,培养他们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感。在他的努力下,乌桓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大家共同为了这片土地的发展而努力。
在整训军队方面,丘力居借鉴汉军的训练方法,结合乌桓族的特点,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训练计划。他亲自挑选优秀的将领担任教官,对士兵进行骑射、格斗、战术等方面的训练。除了常规训练,他还注重培养士兵的纪律性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模拟战斗、长途奔袭等方式,提升士兵的实战能力。
为了提升军队的装备水平,丘力居召集乌桓族的工匠,研究改进兵器和装备。他将自己在后世了解到的一些兵器制造技术传授给工匠们,让他们尝试制造更加精良的武器,如射程更远的弩、更加锋利的刀剑等。同时,他还注重战马的饲养和训练,挑选优良的马种,加以精心培育,为军队提供了一批优质的战马。
在经济建设方面,丘力居大力发展商业贸易。他鼓励乌桓族的商人们与汉地的商人进行贸易往来,将乌桓的特产,如毛皮、药材、骏马等运往汉地,换取汉地的丝绸、铁器、粮食等物资。他还在领地内设立集市,定期举办贸易活动,促进物资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丘力居的不懈努力下,乌桓族的领地逐渐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农田里庄稼茁壮成长,粮仓日益充实;军队训练有素,战斗力不断提升;商业贸易兴旺发达,与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然而,丘力居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的目光望向了更广阔的东北大地,心中谋划着更大的蓝图。他知道,要想真正掌控东北,还需要面对诸多挑战,如周边其他游牧民族的威胁、与大汉朝廷关系的维护等。但他毫不畏惧,凭借着穿越者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带领着乌桓族一步步向着目标前进。他相信,终有一天,东北这片广袤的土地将在他的手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乌桓族也将在这片土地上崛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随着乌桓领地的初步繁荣,丘力居并未放慢脚步,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深远的发展规划。此时,周边的鲜卑和扶余等势力也察觉到了乌桓的崛起,开始对乌桓产生了警惕和敌意。丘力居深知,要想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必须妥善处理与这些势力的关系。
他首先派遣了经验丰富且善于言辞的使者,携带珍贵的礼物,前往鲜卑和扶余。在鲜卑王庭,使者恭敬地向鲜卑首领呈上礼物,转达丘力居的善意:“我家大单于深知鲜卑与乌桓同属北方强族,理应相互扶持,共同对抗南方大汉的潜在威胁。如今乌桓致力于发展,愿与鲜卑开展贸易,互通有无,增进双方的实力。”对于扶余,使者则强调:“乌桓与扶余相邻,本是唇齿相依。乌桓如今大力发展农业,愿与扶余分享种植经验,共同繁荣东北大地。”
与此同时,丘力居积极加强与大汉朝廷的沟通。他定期向朝廷进贡珍贵的特产,如精美的毛皮、矫健的骏马,还主动派遣乌桓勇士协助朝廷维持边境的治安。他在给朝廷的奏章中言辞恳切:“乌桓承蒙大汉庇佑,如今稍有发展,愿为大汉效力,保边境安宁,为陛下分忧。”通过这些举动,乌桓在大汉朝廷心中的印象逐渐改观,从曾经的边患变成了可堪任用的力量。
在内部治理上,丘力居开始着手完善乌桓的政治制度。他借鉴汉朝的郡县制,在乌桓领地内划分区域,设立各级官员,负责管理民政、税收和治安等事务。为了确保官员廉洁奉公,他还设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定期对官员进行考核和监督。对于表现优秀的官员,给予丰厚的赏赐和晋升机会;对于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的官员,则严惩不贷。
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丘力居鼓励百姓发展手工业。他召集领地内的工匠,建立了多个手工业作坊,生产陶器、铁器、纺织品等物品。这些手工业产品不仅满足了乌桓内部的需求,还通过贸易远销到周边地区,为乌桓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同时,他还大力改善交通条件,组织人力修筑道路,连接各个部落和重要的贸易据点,使得物资运输更加便捷,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在文化方面,丘力居继续推动乌桓与汉族的融合。他在领地内修建了更多的学堂,不仅教授乌桓儿童汉族文化,还鼓励汉族学者前来讲学。他亲自参与文化交流活动,邀请汉族的文人墨客到乌桓,与乌桓的贵族和百姓分享诗词歌赋、历史典故。在他的倡导下,乌桓族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礼仪和价值观,社会风气也变得更加文明。
然而,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一次,鲜卑的一支骑兵突然侵扰乌桓边境,掠夺百姓的财物和牲畜。丘力居得知消息后,立即召集军队,亲自率领乌桓突骑前往边境。他深知鲜卑骑兵的勇猛,因此制定了周密的战略。他先派出小股部队佯装败退,将鲜卑骑兵引入预先设下的埋伏圈。当鲜卑骑兵进入包围圈后,乌桓突骑从四面八方杀出,杀得鲜卑骑兵措手不及。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乌桓军大获全胜,不仅击退了鲜卑骑兵,还缴获了大量的兵器和马匹。
这次胜利让乌桓的威望大增,但丘力居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明白,与鲜卑的矛盾不会就此平息,必须加强边境的防御。他下令在边境地区修筑坚固的城墙和堡垒,设立烽火台,安排士兵日夜巡逻。同时,他还与周边的部落建立了联防机制,一旦有外敌入侵,各方相互支援,共同抵御。
随着乌桓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流民和有识之士前来投奔。丘力居对这些人一视同仁,根据他们的才能安排合适的职位。他还专门设立了人才招募机构,在各地张贴告示,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乌桓。这些人才为乌桓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技术,进一步推动了乌桓的发展。
在丘力居的领导下,乌桓族逐渐从一个以游牧和抢掠为生的部落,转变为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军事强大的势力。然而,丘力居心中清楚,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他的目标是统一整个东北,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将继续努力,带领乌桓族在这片土地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