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经略东北,军政革新(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丘力居的霸业》最新章节。
经过整整一年马不停蹄的忙碌与规划,东北那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不负众望,彰显出了惊人的潜力。当年的粮食产量呈爆发式增长,比以往足足增加了几十倍。这突如其来的丰收,让丘力居手中的粮食储备一下子达到了足以供养二十万大军的规模。然而,幸福的烦恼随之而来,人丁不足成了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最终只能勉强整编出六万人的军队。
回想起过去,乌桓人对种地毫无重视可言,而如今丘力居大力发展农业,却因人口稀少而受限。望着那一片片肥沃却无人耕种的土地,丘力居满心无奈。他不禁想起关内那四十万黄巾军降兵,心中暗暗着急,必须尽快将他们接过来。丘力居雷厉风行,立马派出好几波信使,联络在剿灭黄巾军期间结识的各方官员,利用建立起的商业关系网,全力以赴运作此事。在他看来,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万石粮食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加一万石。
同时,丘力居还派人向周边的鲜卑、扶余、辽东郡、幽州等地派出大量宣传员,四处宣扬乌桓柳城粮食富足,正大量招收流民做工,来者不拒,有多少要多少。他心里清楚,只要宣传做到位,不愁吸引不来人。
说起乌桓内部的情况,丘力居就忍不住叹气。名义上,蹋顿和苏仆延尊他为老大,但三人并称乌桓三王,分别占据辽东、辽西和辽中,被大汉幽州各郡县分隔开来,部落之间联系松散。乌桓人本就有着草原民族组织结构不牢固、容易离心离德的特性,在原本的历史上,丘力居一死,儿子楼班年幼,无法服众,蹋顿便取而代之,成为三部乌桓共同的老大,可没过多久就被曹操领兵剿灭,下场凄惨。如今丘力居可不想重蹈覆辙,他决心将三部乌桓紧密控制起来。
前番乌桓军入关配合剿灭黄巾军,三部都有所扩充。如今丘力居拥兵六万,蹋顿拥兵两万,苏仆延拥兵两万,共计十万大军。这次粮食大丰收,丘力居这边粮食多得吃不完,可蹋顿和苏仆延两部就比较窘迫了。一来他们的地盘太靠近渤海边,黑土地少,多是丘陵盐碱地,不利于耕种;二来两人对种地也不上心,粮食产量少得可怜,甚至都难以保证族中不会有人饿死。
丘力居心思活络起来,他想到人民解放军经常把军队彻底打散重新整编,以便更好地掌控部队,自己为何不借鉴一下呢?虽说乌桓人与解放军在素质、民族构成和组织能力上无法相提并论,但可以参考满清时期的八旗制度,当然得科学地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像月关大神小说《步步生莲》里,主人公在西夏搞的八旗制度就颇为成功。少数民族思想相对单纯,制度弄得太复杂他们也理解不了。
至于蹋顿和苏仆延是否配合,丘力居也做了两手准备。配合自然皆大欢喜,不配合的话,只要能牢牢控制住本部人马,专心发展自己的势力,也不失为一种选择。毕竟好事多磨,不能急于求成。
在旗帜方面,丘力居也有自己的考量。如今乌桓是大汉的忠实盟友,自然要在气质上体现出与大汉的紧密联系。大汉属火德,崇尚红色,旗帜为红色,丘力居便决定自己建立正红旗和镶红旗两个旗,每个旗三万人。蹋顿和苏仆延各领一个旗,每个旗两万人,旗帜颜色由他们自己挑选。
编制确定后,丘力居将十万大军所有指挥官全部打散重新编制,建立起全新的建军制度。按照大汉军的建制,设立伍长、什长、百夫长、二五百主、千夫长、万夫长和旗主。为了确保对军队的绝对掌控,他决定把监军建在二五百人队上,监军一律从对自己绝对忠诚的人中选拔。由于暂时没有条件建立学校培养人才,他便组织军队中有经验的老兵和将领,定时开展随军讲解活动,和全军分享经验教训,还在全军开展讲故事等一系列活动,增强军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至于开办学习班,考虑到军中汉人都没几个认字的,更别说一大帮子乌桓人了,丘力居暂时放弃了这个想法。
接下来,丘力居开始与蹋顿和苏仆延沟通自己的想法。他先找到蹋顿,详细阐述了八旗制度的优势以及对三部乌桓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蹋顿兄弟,如今我们乌桓虽有十万大军,但各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这八旗制度能让我们更加团结,共同发展壮大。你的两万人马单独成旗,你就是旗主,权力不小,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日后定能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天。”蹋顿听后,心中虽有疑虑,但想到自己的处境以及丘力居粮食充足,若能得到支持,对自己的部落发展也有好处,便点头表示愿意考虑。
随后,丘力居又去说服苏仆延。苏仆延对丘力居的提议有些犹豫:“大哥,这重新整编,我怕兄弟们不适应,而且我们一直以来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式……”丘力居耐心解释:“兄弟,时代在变,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这新制度是为了我们乌桓的长远利益,你放心,我不会亏待你和你的兄弟们。”经过一番劝说,苏仆延也答应再考虑考虑。
在等待两人答复的日子里,丘力居也没闲着。他组织人手打造新的兵器和装备,为即将到来的军队整编做准备。他还亲自挑选监军的人选,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培训,确保他们忠诚可靠,能切实履行监督职责。
终于,蹋顿和苏仆延都同意了丘力居的提议。丘力居大喜过望,立刻着手进行军队的整编工作。他按照计划,将十万大军重新编排,每个旗都配备了相应的指挥官和监军。新制度实施后,军队的纪律和凝聚力明显增强,训练也更加有序。
随着军队整编的完成,丘力居的目光又投向了更远方。他知道,要想真正在这乱世中立足,还需要不断扩充实力,与周边势力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他开始谋划与鲜卑、扶余等周边民族开展贸易,用粮食换取战马、毛皮等物资,进一步增强乌桓的实力。同时,他也没有忘记继续招揽流民,开垦更多的土地,为乌桓的长远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丘力居带领着乌桓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强大迈进。
在成功完成军队整编之后,丘力居深知,乌桓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军事力量的增强,还需在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同步推进,构建一个全方位繁荣的局面。
经济层面,丘力居将目光聚焦于贸易的拓展。他亲自挑选了一批精明能干、善于交际的乌桓人,组成贸易使团,前往鲜卑、扶余以及大汉的边境城镇。在与鲜卑的贸易洽谈中,丘力居的使者以丰富的粮食储备作为谈判的有力筹码:“鲜卑的勇士们,你们拥有矫健的骏马和精美的毛皮,而我们乌桓有充足的粮食。若我们互通有无,不仅能满足双方的需求,还能让彼此的实力更上一层楼。”经过多轮协商,双方达成协议,乌桓用粮食换取鲜卑的优质战马,这些战马充实了乌桓的骑兵力量,使其机动性和战斗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与扶余的贸易往来同样成果丰硕。扶余擅长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如陶器、木雕等,而乌桓则为其提供粮食和先进的农耕工具。通过贸易,乌桓不仅丰富了物资种类,还学习到了扶余的手工艺技术,促进了自身手工业的发展。在与大汉边境城镇的贸易中,乌桓的毛皮、药材等特产深受欢迎,同时也购入了大量的铁器、丝绸等中原地区的优质商品,极大地改善了乌桓百姓的生活。
为了更好地管理贸易活动,丘力居在柳城设立了专门的贸易市场,制定了公平公正的交易规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人前来。市场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乌桓的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文化领域,丘力居致力于消除乌桓与汉族之间的文化隔阂。他邀请了众多汉族的学者、工匠来到乌桓,在柳城开办学校,传授汉族的文化知识和先进技艺。学校里,不仅有乌桓的贵族子弟,还有许多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他们学习汉语、汉字、儒家经典以及农耕、纺织、建筑等技术。丘力居还鼓励乌桓人与汉族通婚,促进民族融合。在他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乌桓家庭与汉族家庭结为秦晋之好,两族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
随着乌桓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周边一些小部落开始主动寻求归附。丘力居对这些部落敞开怀抱,接纳他们的加入。他将这些小部落的人口合理地编入各个旗中,为他们提供土地、种子和农具,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同时,丘力居尊重各部落的习俗和传统,保留了他们的部分自治权力,让他们在融入乌桓的过程中,也能保持自身的特色。
然而,乌桓的崛起引起了一些势力的嫉妒和不安。鲜卑的部分部落对乌桓在贸易中占据的优势地位感到不满,暗中谋划着对乌桓进行打压。他们联合起来,在贸易路线上设置障碍,袭击乌桓的商队,试图破坏乌桓的经济发展。丘力居得知此事后,迅速做出反应。他派遣了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对这些捣乱的鲜卑部落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在战斗中,乌桓骑兵凭借着精湛的骑射技术和严明的纪律,打得鲜卑部落节节败退。丘力居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在取得胜利后,再次派出使者与鲜卑部落进行谈判。他向他们阐明了和平贸易的重要性,提出只要他们停止破坏行为,乌桓愿意继续与他们保持友好的贸易关系。在丘力居的软硬兼施下,鲜卑部落最终妥协,贸易路线重新恢复畅通。
在内部管理上,丘力居不断完善政治制度。他设立了专门的司法机构,制定了详细的法律法规,规范百姓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对于犯罪行为,无论是乌桓人还是归附的其他部落成员,都一视同仁,依法惩处。同时,丘力居还注重选拔人才,他在各个旗中开展选拔活动,挑选那些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担任官职。这些新官员为乌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活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乌桓在丘力居的领导下,逐渐成为东北地区一股强大的势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军事强大,百姓安居乐业。但丘力居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的目光望向了更广阔的中原大地。他深知,在这个乱世之中,要想真正立足,还需与中原的诸侯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参与到天下大势的角逐中。于是,丘力居开始谋划着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准备派遣使者前往中原,与各路诸侯展开外交活动,为乌桓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