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告状信和求助信同时送达(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逃难被丢下,我带娘和弟弟奔小康》最新章节。

谢酒儿白了欢歌一眼:“没大没小,我看你真是让我惯的没样子了。”

酒楼到手,所有的流程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一转眼,都好几天过去了,玄墨大师从寺庙讲佛法回到客栈,他们也该往蓬莱出发了。

京城

萧瑾玉看着桌上的三封信,眉心拧出一个大大的川字。

前脚是穆寒的信件,信里明确说了经他私下调查,谢酒儿为了商行的生意,以身入局,还写明了具体的细节。

看到谢酒儿在一个肥胖无德商人的府邸住了一夜,还以商人九姨娘的身份出现在宁州官员和很多人面前时,萧瑾玉的脸已经黑成了锅底。

“让你经商没让你卖身,谢酒儿,还有什么事情是你不敢做的。”

萧瑾玉有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感觉,是他死缠烂打,连哄带骗,忽悠着让谢酒儿经商的。

一开始他还担心谢酒儿对商行的事情不上心,所以不仅在各方面都给了权力上的支持,还透露了很多朝堂当前的困局所在。

而谢酒儿也没让他失望,她就像天生懂这些一样,一点就通,这一年多,断断续续,有意无意的在无形中帮他解决了很多的麻烦。

可是,如今她为了开一家酒楼,差点变成一个无德商人的妾室了,还是第九房,商行要打理,但也不能把自个儿搭进去啊!

再翻开谢酒儿的信件,里面全然没有对自己犯错的认知,只是干脆利落的通知他,让宫里最好的厨子到宁州给宁州酒楼的厨子传授厨艺。

除此之外,没有多说一个字,她不知道自己很担心她的身体吗?

一趟西域待了半年,为了去西域找她,他可谓是费劲心思,将朝堂上一群老臣找各种借口支出去,然后带着隐卫去西域,想解开谜团是真的,但更多的不还是担心她吗?

自古以来,为帝王者,自当断情绝爱,帝王一旦有了感情,那一般不是幸运而是灾难。

可是,有些东西一旦在心底滋生蔓延,便像是有了生命力一般,生根发芽,嵌入血肉,想忘都忘不掉。

就知道操心商行的事情,就知道惦记宫里的厨子,厨子都打发出去了,他吃什么喝什么?真的是一点都不为他着想,没心没肺的野丫头,哼!

第三封信是吴桓的,心里喜滋滋的说了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以前打仗的时候没少往外跑,只不过那个时候战乱不休,哀鸿遍野。

如今,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各地百姓安居乐业,有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出去走走,跟打仗的时候见到的,听到的自然就不一样了。

就这么一个弟弟,萧瑾玉对吴桓也是实打实的宠着的,可是,吴桓在心里说去海岱转一圈后还要去别的地方,听那意思,在海岱都待不了几天时间。

这怎么行呢?谢酒儿到蓬莱后,调养身体的同时肯定还是要操心商行的事情的。

商行其他事情已经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了,办酒楼的事情谢酒儿最是得心应手,瞧瞧现在,为了各地的酒楼,连他宫里的厨子盯上了。

可是发展漕运一事绝非寻常,他希望吴桓可以出面帮谢酒儿解决一些麻烦,漕运说浅了是一桩生意,往长远看,那可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一旦有人想在漕运上插一脚,首先,崔家就不答应,捣乱是肯定的,但眼下比崔家人更麻烦的是制造大船需要的环境。

大船不像江上渔夫用来打鱼的渔船那样好制造,制造大船需要漫长的时间去摸索,大顺境内所有能制造大船的将人都在崔家的麾下效力。

常年的战乱折腾下来,民间别说制大船的能人了,就是好的木匠怕是都成了稀缺人才。

谢酒儿从未在他面前说过发展漕运的艰难之处,但她能在自己说出创建这个商行的作用之后,准确无误的将漕运也纳入其中,说明她是很懂这些东西的。

谢酒儿在商行发展的东西,有的纯粹是为了赚银子,为商行后续的发展留下最原始的运转金银。

像酒楼和卫生纸就是纯粹为了挣钱而去做的,还有些东西是为了干扰过高的市场价格,让百姓生活不至于太艰难,像粮行,完全是为了干扰市场价,甚至一开始到做好了亏本的准备。

而漕运,和以上各项产业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发展漕运本身就是为了挤兑崔家,替朝廷收回漕运权,解决朝廷在漕运上受崔家掣肘的艰难处境。

当时阴差阳错,他解决了在粮行一家独大的谢家,如今市场上粮食价格逐渐趋于平稳,不再是一开始动辄半袋粮食就要一两银子的天价了。

这其中一部分是因为他在朝堂上解决了谢家,另一部分原因就是谢酒儿为朝廷在各地开办的粮仓起到了平衡市场价格的作用。

粮食价格解决后,其他物价都在下降,虽然效果还不是十分的显着,但这确实是个好兆头,至少证明他跟谢酒儿努力的方向是没有错的,朝廷手中握着一支属于自己的商行确实至关重要。

漕运艰难之处在于不仅造船这件事本身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更深层次上来看,一旦朝阳商行掌握了漕运,就等于萧瑾玉这个皇帝本身在军事上再无软肋。

漕运不仅关系民生和利益,也是一个王朝重要的军事渠道,制造大船也需要一个很大的场地,至少一个大码头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商行的事情不宜揭露过多,他可以在私底下给予谢酒儿各种支持,但没必要闹得沸沸扬扬,让满朝大臣猜来猜去。

商行在没有壮大之前,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没有好处,即便平日里偶尔动用了皇权,威慑某些干预商行发展的事,但只要这件事没有摆在明面上,有些人就是心里起疑,那也只是猜测,毕竟历朝历代,没有那个朝廷是经营生意的,没有那个皇帝是喜欢做生意的。

等到商行真正成为商界的一颗明珠,名扬四海时,再将它的来历公之于众,不仅能确立朝阳商行在商界的领头地位,也能让那些心怀鬼胎的人认识到大顺朝廷早已稳如磐石,不可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