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无间道》影评(下)(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了,我想见识娱乐圈的风景》最新章节。
“我知道,今天肯定有很多媒体会对《无间道》大加赞扬,别问我怎么知道,问就是环亚和英黄的公关做得好,我也收到了所谓的‘宣传费用’。
但是,作为以为有良知的媒体人,我不能昧着良心欺骗观众,我要说出我真实的观影感受,哪怕成为‘不受欢迎’的媒体人,也在所不辞。
我们姑且不论《无间道》是不是存粹的港片,单单就电影本身,它也远远称不上优秀。
我的职业素养告诉我不能剧透,只能提炼一些观影感受与各位分享。
电影中,当陈永仁轻易拿到关键证据时,精密布局瞬间崩塌。
作为资深卧底,韩琛竟将犯罪记录留在容易被黑入的电脑系统,这种剧情漏洞让前期的心理博弈显得可笑。
编剧为了制造戏剧冲突,不惜牺牲基本合理性。
更离谱的是警方反应。
黄警司遇害后,整个警局对刘建明的信任坚如磐石,现代刑侦技术仿佛集体失效。这种为维持悬念强行降智的做法,暴露了剧本的致命缺陷。
刘嘉灵饰演的Mary完全沦为剧情推进器。
这个本可深挖的角色,却只负责提供不在场证明和情感纠葛。
当她质问刘建明‘你到底是谁’时,本应爆发的戏剧张力被草草带过,成为男性叙事的牺牲品。
林希蕾饰演的心理医生角色更是单薄得可怜。
她的诊室不过是男主倾诉的树洞,专业背景、个人动机全部模糊处理。
在男性主导的角力场里,女性角色集体失语。
另外,被无限吹捧的《无间道》剧情设置,细看不过是新瓶装旧酒。
双卧底设定早在《龙虎风云》就已出现,天台对决也不过是武侠片悬崖戏的都市变体。
所谓的创新,更多是营销话术制造的集体幻觉。
更尴尬的是对好莱坞的拙劣模仿。
电梯戏明显借鉴《盗火线》,却丢失了原作的粗粝质感。
当港片不再生猛鲜活,精致的模仿品终究只是文化赝品。
导演对佛经符号的运用流于表面。
佛头与毒品的并置太过直白,陈永仁的焦虑症设定更像强行添加的心理学装饰。
这些符号堆砌看似深刻,实则暴露出创作团队的思想贫瘠。
最失败的是对‘无间地狱’的图解式呈现。
反复出现的电梯、警局玻璃幕墙等意象,使用过度反而消解了隐喻力量。
当符号沦为装饰,再精致的镜头语言也难掩内涵的空洞。
当然,我并不否认《无间道》是合格的类型片,但将其奉为港片救市之作,恰恰暴露了港片的衰弱和某些电影公司的无知。
比起《英雄本色》的热血、《阿飞正传》的迷离,本片在情感冲击力和艺术创新性上都相形见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