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东山水患剪不断,天下理还乱(3)(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宋歌声声慢》最新章节。

蔡京急忙劝说“官家,且先莫要动怒,此非煦君之本意。乃是苏子所提。”

向太后听到苏轼的名字,就更大怒了,因为他本意是想让苏辙离京以削弱苏门之势力,其大骂道“大胆苏轼,反反复复,成何体统!”

蔡京道“苏子假意用子由担当陇右都护,来引出更有才干者争相聘任陇右都护,以期获良臣赴边,可惜并无人争相领受此职,如此便令苏辙处于尴尬之境。”只能说苏轼的目的其实是达到的,因为当时章淳和章捷就争相要做的陇右都护,不是被向太后……苏轼失算就失算在这里。

向太后怒气冲冲的道“赵宋国事,岂容他苏子私相变更!”

蔡京见太后如此不肯轻恕此事,只好附和向太后道“臣也以为,陇右都护,非同小可,他人难以策应。陇右乃是话外之地,两千里江山久居关外,当地之民只知有唐不知有宋,若然派军队将军强行征讨,恐让当地之民拿我大宋当作入侵者,如今只有文臣入疆以示怀柔之策,予以钱粮马匹利之,这样方可使当地之民仰服。”

向太后听蔡京此言也是极有道理,于是赞叹道“还是元长公(蔡京,字元长)深明大义!”

蔡京得意洋洋的。

向太后又道“以此事例(指赵煦同意撤换苏辙之事,虽然还未成行)看出,我儿之道,还很漫长。”向太后还是觉得赵煦不会处理朝事。

蔡京听出向太后的意思,说明赵煦不行,可是如果再来个垂帘听政,且不是更为不妙,于是蔡京急忙劝说向太后道“官家,煦君初为人政,难免有些生疏,也需时光磨砺,天下哪有不做错事的人儿,只要能及时纠正,便可望成为明君!”蔡京如此替赵煦说话,其实也并非诚心支持赵煦,只是任何男人对女人专政都有忌惮,蔡京是曾也是多不痛快也。

蔡京见向太后的眼神之中还是有些许的不愿意,于是急忙转移话题,“你看,我大宋地大物博,政令传递速度形同蝼蚁蹒跚,煦君采纳平推之法传递政令,此法效果极为显着,汝乃且看,从一点往四方传递政令,不是用骑马驿卒传递,而是发布政令让民间口口相传,这样即节省了朝廷之钱财,又能让天下之民更为快速的融入新政。”

向太后道“听上去此法甚好,只是政令及到远地,远方之民岂能信之?”

蔡京道“政令布道而行,是有损益,但也不至于截然相反,故而即便是余威不利,也可余有一半效力,不枉此政,更何况我君并没有完全废止驿路传令,二者相辅相成,便宜得了。”

向太后又问道“汝如何得知民能顺利传递政令?”

蔡京道“此法甚妙之处就在于民非一人,一民可传百,百民可传万千,故而四面八方都可传递,可是驿卒只有一人,只有一个方向,传递效力大打折扣。民乃百人,总有一人行之速度高于驿卒。故而此法虽散但播远。”

向太后听得迷迷糊糊的说道“这样讲来,倒是有几番道理!”

蔡京见向太后已然信之,遂心里长舒了一口气,总算言出令太后顺心。看太后如此状况,蔡京又来添上一筹,道“官家,煦君不仅政法了得,还广爱百姓。煦君得知京东路遭受水灾,心中忧愤难平,急令李格非为京东路宣慰使,安抚当地百姓,也顺道传达朝廷政令。”

向太后满意的点点头,“是乃仁君风范!”

此刻蔡京见向太后已然不生气了,于是说道,“今日夜深,臣等告退。”

向太后允之。

蔡京初出宫门,长舒了一口气,毕竟与太后附会,心必忧之,天下之人都皆以为蔡京趋炎附势,可是他明白,他不过是顺势而为,变法乃是大势所趋,他才不会为了讨好向太后而有违人间大势,那蔡京岂不是提前数年成为奸佞之徒。

可是向太后呢,听了蔡京的几许汇报,心中大喜且大忧,可是终归是忧大于喜,因为赵煦要“伺机撤换陇右都护苏辙”定是受到苏轼蛊惑,如此容易被臣子裹挟之君,也必……苏轼虽然有大才天下共知,可是苏轼始终不向着自己,说不定哪天就会利益相向,书文以愤自己,到时候可是会留下恶名的。苏轼和向太后之间的梁子早就算结下了,这一次则更加深,那苏轼的新法还能正常的施行吗?你且慢慢看。

再说说李格非吧,今日枢密院议事,他领了京东路宣慰使之职,要离开汴京远涉山东,这对王甄儿来说并不是件好事,李格非本应敲锣打鼓的往家里带去这等消息,毕竟京东路宣慰使可是一方节度,妥妥的实权大吏,可是想到王甄儿必会以为这是流离之苦,所以李格非打算不经意之间告诉王甄儿,就是趁其不备,陡然而言,让她一时无以反对。王甄儿毕竟是汴京名门,哪里情愿去那正受灾情的京东路,即便不是去往灾区,远离汴京也不是她所愿。那人们不禁想问,既然王甄儿不愿远离汴京,那就让李格非一个人去做宣慰使,待宣慰使毕回来就是了。可是呀,你可别忘记那是宋朝,哪里有高铁,当年车马行路遥屈力,半百里才济。那半年一年的相思之苦,岂不会折煞苦命的旅人,当然也可能成就万千文章,是所谓“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李格非回到家中,故意轻描淡写的对王甄儿说道“甄儿,吾欲去历下寻家,看看当年的旧家是否还在?”李格非极其委婉的对王甄儿说道。

王甄儿也没十分在意的回复“官人此去几何,何时须归?”

李格非轻声且语带歉意的说道“此去历下,不为别的,只为……”李格非话没说完,可能是觉得瞒不住了,于是就直言而已“吾已被朝廷任命为京东路宣慰使,不日将前往京东路赴任,此去途径历下,郓城,登州,莱州,沂州,兖州,密州,或许一两月,抑或者半年一年。”

王甄儿一听才是大怒,言“官人如此而去,那我孤儿寡母的如何是好?”

李格非依然轻声客气的言语“甄儿,汝和孩儿可随为夫一同前往,亦可去城东王府别居,待京东路事毕,为夫自然归来,再与你汴京相会。”

王甄儿又大怒道“随你一生,多路奔波,吾和孩儿自是苦不堪言,如今稍稍在汴京城安稳,你却又要远行,岂非真的不看重吾和孩儿!”

李格非无奈且道“甄儿,官家之事,吾实难定也,在朝为官,自然要为国效力,官家所指何方,臣子自当所向何方!”

王甄儿一发小女人的脾气“你一心为官,可是官家何曾体恤过你和汝之家眷,今日汴京,明日山东,舟车鞍马,路途坎坷。岂不是又要重现颠簸之苦。”要说清楚的是京东路为山东地域的官方名禄,山东则是民间口语俗称,反正就是指的今天山东那一方向。

李格非又道“虽然如此,但是官家俸薪管好,比起那等乡野之人,也算是上乘,我等五谷丰盈,肉糜充沛,酒水甘饴也算是没有辜负吾等人生。”

王甄儿依然不解气氛道“汝就知道拿这点俸禄弄事,我又不缺你这点钱财!”

李格非又道“甄儿勿恼,你所以能不在乎钱财,乃是因为出生王门,本身乃有万千家财,所以不惧贫苦,若是你也出生与我相似,如何能不为早晚温饥嘲弄。”

王甄儿苦笑不屑的道“也不知父祖如何看上你这儒夫!”宋人乃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王甄儿被嫁给李格非乃是听顺王拱辰和王苑之的安排,王拱辰和王苑之当年见到意气风发的李格非自然是欢喜的不得了,可是谁能想到,什么人都耐不住时光的磨砺啊!如今岁月,李格非越来越为人道官道所绊,自然是对自己的妻儿就有所冷落,难怪王甄儿愤愤难平。

李格非见王甄儿怒气难消,只得推门而出,不理此人。

王甄儿气喘呼呼也走出门去,拉着李易安和李迒的手,随即向后李格非言道“既然你要走,那我就先回王府别居,待你归来再说。”

李格非胡须微动,嘴角微抿,眼睛微闭,示意其可行,便也不再阻拦。毕竟两人意见相左,分别一下正好可以清静。

王甄儿和两个孩儿出门,李易安问曰“娘亲缘何次次动怒,既然父亲要回京东路省差,那吾等也随去,正好可以看看历城老旧模样。”

王甄儿苦笑言道“安儿,历城不过是暂居之所,不可能再回到过去。”

李易安则道“历城不过是娘亲的小栖之地,却是安儿生出之所,万般之念,皆是情愫作祟,所以我之念相与母亲大为不同。”

王甄儿则呵斥道“小小孩儿,莫动人情。”

李易安却耍起了小孩子的脾气“不吗,我就想去看看儿时的家!”

王甄儿见李易安如此不安人心,刚要训斥,前方有一顶轿子出现,观其仪仗銮帘,轿内之人必是一女人,是的,古代也分男轿和女轿。果然,掀开轿帘见一雍容华贵的女人。此女与王甄儿四目相对,一时时光异样,二者惊喜,原来轿内之人正是唐国昌的夫人。王甄儿和唐夫人乃是老相识了,相见欢娱。

唐夫人示意停轿,下人急掀开轿门,其缓慢的走了出来,早有下人撑伞遮阳。唐夫人急忙使退左右,便道“吾与甄儿乃是好生姐妹,莫要做如此见外之事,怕是生分的李家姐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