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和盟交契修好时,苏法借势起(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宋歌声声慢》最新章节。

此后两天,不见宋人来作陪,也不是宋官来敕令。

待到第三天,宋官果然有人来枢密院夏国使臣住处。

那人见到李昌吉和梁道便作传令状“二位夏使,吾主答应汝等粮油已经准备停当,汝等还是尽快收拾行装,即刻前行返回西夏。这是官家给汝等回礼清单。”

李昌吉接过清单一看,乃有“舂米二百石,小麦一百五十石,绢两千匹,绫罗八百丈,油一百升”此数虽然不多,但是作为回礼已经够数,毕竟李梁二人所携带的随从侍人不过二三十人,要运如此之多的物资,诚然是不足的。李梁二人高兴极致,急忙拜首谢曰“宋主慷慨,夏国无上感激。”

那官微微向二人笑,不言语,便离去。

待宋官走后,李梁二人便令所有夏人收拾行装,即刻启程。

李昌吉和梁道携众夏人到校场领受物资并与宋主告别。

只见那校场外仪仗满满,彩旗飘扬,一众武官身披鳞甲战衣,日光之下,闪闪熠辉,不知是做给夏国人看的,还是宋国向来如此。

宋人队列,向太后禁足深宫,此次依然由赵煦领衔,苏子及众人随后。除了苏门之人,那晏秋,唐国昌,章淳,种师极也都来了,至于其他人,除了赵挺之(为太傅,属于近身侍臣),都没有来,文彦博太老了,蔡京,蔡卞那些人我是不想写了。

李昌吉急忙走到前列向赵煦行礼,赵煦示意回礼,李昌吉又用眼神扫视苏轼等人,苏轼等人也纷纷眼神回应。

赵煦言“夏国使者!宋国向来热情好客,汝等而来,自然应是宾至如归,现在汝等归,我大宋自当以厚礼相赠。”

李昌吉回应道“宋国乃是豪爽万千,这几十车的物资正是我夏国紧俏之物,可解我国燃眉之急。官家(指赵煦)如今正是春秋鼎盛,面目高洁,乃世之贤主,大宋有你之人物,乃是人间幸事。”李昌吉的目光又转向赵煦身侧的苏轼道“苏翁乃是人间大才在夏国早已名泽遍布,此番入得汴京能得苏子相陪,真乃是三生有幸,也算是不枉昌吉此行。”

苏轼也上前回应道“哈哈,苏某能得夏国使者如此夸赞,也乃平生幸事。今我主在场,特请夏使回复汝国(之主),我大宋愿与贵国永休战事,永结盟好。”苏轼说之兴奋,手舞足蹈。

李昌吉道“得大宋如此厚待,若还兴兵作乱,也属实不该,吾国愿与大宋开市贸易,互通有无,这样让我国百姓冬时不饥,夏时不饿。真乃是善莫大焉。”

众人嘻嘻哈哈有说有笑。

而后李昌吉问曰“青山王现在何处,为何还不见其来!”

苏轼急忙回复“青山王乃是宋国‘贵客’,行动自然不能草率,须得车马轿夫随行当是,此番正在来的路上。”

后面的晏秋听到问及青山王,也急忙搭话“青山已至,正于校场小帐之内歇歇。”

赵煦急道“快请青山王来!”

侍卫去,随即青山王在几个侍卫拱卫下而来,此时自然更不能像犯人一样押赴,都皆是半礼半押的状态。赵煦见之急令侍卫撤去。

李昌吉向青山王拱手曰“青山王,小人见之有礼了。”

李秉藏却似不待见的样子“哼”了一声又傲慢扬起了头。

青山王到底有没有被李昌吉说动,真的无从得知,不知道青山王此时的傲慢是故意而为之,还是压根就没有把李昌吉的话放在心上。总之此番众人在场,不好评判表露李秉藏的心思。

苏轼见二人见面,好似不愉悦,急忙撮合道“青山王,夏使特为你而来,今已经达成和议,订立盟约,也放汝归去,算是功德圆满也。”

晏秋也悄声对李秉藏道“此番王侯百官在场,还是当以礼待之,莫要逞一时之恶也!”

李秉藏则对众道“宋人之于我既未严刑拷打,也未威逼利诱,还允我在汴京游弋,算是至仁至义,可是夏国……”李秉藏故意止言,显然顺着语意下去推断他的意思应该是夏国比不会善待于他。这也许就是人之常情,就似前文所言的,败军之将,焉有好命。不过这也怪不得别人,因为这都是他咎由自取,谁让他率兵贸然侵宋呢!可是也怪人间流传,宋国乃是天国,谁人不想攫取其中的繁华。

李昌吉见李秉藏还是有百般戒心,心中自是恼怒,但是碍于面子,不敢轻怒,唯有忍耐,遂道“青山王,夏国必待你为王,绝不会因你失兵而追罪于你。”

李秉藏还是傲慢道“那样最好!”李秉藏在汴京受宋人文化洗礼数月,本应该谦逊礼敬各位,但其本身毕竟是西夏的王,骨子里存留的些许傲慢,在遇到其前下属(指李昌吉)面前便显现的极为放大。而在宋人面前,首先是晏殊是夏国极为敬重的文人,所以李秉藏对晏殊子嗣晏秋印象颇好,其次是苏轼名闻天下,在夏国也极具影响力,所以李秉藏对苏轼等人也算友好。如此就造就了李秉藏面对宋人就极为谦卑,却对夏国的李昌吉显得极为傲慢。

李昌吉见李秉藏虽然语气傲慢,但其言乃顺,遂拱手对赵煦,苏轼等人道“既然这样,那事不宜迟,吾等当即刻动身,前往兴庆。”

赵煦回应“好,夏使请归!”

苏轼还有话说“夏使且慢,汝曾请宋予两百升油,因此烈夏,哪复久存,吾已经命人快马加鞭赴灵州,让灵州守将吕惠卿先行准备,待汝到灵州,便可取之。”

李昌吉微微冷笑一下,私语“灵州!”二字,不知其意是说灵州不可能有这么多油,还是对“灵州”这个名称的哀婉,毕竟在他心中,这应该叫“西平府”才对。片刻之后又语转和声道“苏子有劳了,宋人也是信守承诺,哈哈,不过这油啊,宋人菜肴的滋味全在里其中。我夏国人可因此一饱口福了也。”

苏轼曰“呵呵,宋人向来说到做到,此番汝等归去,人员稀少,乃不能运储这些物资,特命苏迈率众协助,晏秋和唐国昌将军也一同前往灵州,以作交付事宜!”

李昌吉笑道“宋人不仅给付物资,还要派人送护送,真乃大仁大义也!我夏国人真是深感其惠!”

苏轼道“既然这样,就此一别!诸君安好!”

赵煦拱手,李昌吉应之,随后西夏一众人等便起身西行。

片刻之后,只见车队起行,车马动身,扬起了阵阵的尘土,两翼紧随数百旌旗,迎风而展,和着风土,渐渐消失在尘埃之中。

赵煦用依然显得稚嫩的声音问苏轼“苏翁可知宋夏和议是否能成现实,大宋是否可安也!”赵煦这是怀疑和议盟约是否能约束住西夏国呀,毕竟对于西夏的反复谁也拿捏不清。

苏轼则兴奋回曰“我看此次应妥,所谓仁爱者爱人,仁治者治人,国与国之间亦是如此,吾等以诚相待,以礼相待,夏国君臣上下必然感愧,无不为我大宋恩义而涕零。”笔者以为苏轼此心思未免过于乐观。

在众人之后的章淳突然出言对曰“我认为苏子所言乃是谬也,自古贪婪者恒贪,欲望不止穷思。我看这一次夏人未必会善罢甘休!”这章淳真是“讨厌”,总是来给苏轼泼冷水。

苏轼回问曰“章将军,何以能见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