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七十二首·其七十二》李白(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最新章节。
《古风·其七十二》李白
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
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
人生鸟过目,胡乃自结束。
景公一何愚,牛山泪相续。
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
人心若波澜,世路有屈曲。
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
赏析
以景起兴,感叹时光流逝
- “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诗的开篇描绘了秋露洁白如玉,纷纷洒洒落在庭院的绿植上。诗人偶然间看到这一景象,感受到寒意早早来临,悲叹岁月匆匆流逝。这里以秋露这一典型的秋日景象起兴,借景抒情,“寒早”与“岁促”直接点明对时光飞逝的感慨,营造出一种略带忧伤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表达对人生束缚的思考
- “人生鸟过目,胡乃自结束。”诗人感慨人生短暂,犹如鸟儿从眼前飞过,转瞬即逝。既然如此,人们为何还要给自己套上种种束缚呢?此句表达了对人生苦短却又自我设限的反思,体现出一种追求自由、摆脱束缚的思想,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和生活方式的思考。
借典故批判不知足心态
- “景公一何愚,牛山泪相续。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这里运用了齐景公登牛山落泪的典故。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自己终将死去,不禁泪流满面。诗人借此批判齐景公的愚昧,指出人们往往像他一样,在物质追求上不知满足,如同“得陇望蜀”,永远没有尽头。通过这一典故,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贪婪的一面,表达了对这种不知足心态的否定与批判。
感慨世路艰难与人生态度
- “人心若波澜,世路有屈曲。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诗人进一步描述人心如同波澜般起伏不定,世间道路更是曲折坎坷。面对如此复杂的人生,他认为人生不过三万六千日,应该珍惜时光,夜夜秉烛夜游,及时行乐。此句既表达了对世路艰难和人心复杂的无奈,又传达出一种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在有限的人生中,要积极享受生活,不要被世俗的烦恼所羁绊。
整首诗从对秋景的感触出发,层层深入,探讨了人生的短暂、束缚、不知足以及应有的生活态度等问题,既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又有豁达的人生感悟,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洒脱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创作背景
个人经历的影响
仕途不顺与理想破灭:李白一生胸怀壮志,渴望在政治上大有作为,以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抱负。然而,他的仕途充满坎坷。天宝元年(742 年),李白奉诏入京,本以为能得到重用,施展才华,却仅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主要职责是为宫廷宴会、娱乐等场合创作诗词,充当文学侍从角色,无法参与实际政治决策。天宝三载(744 年),李白又遭权贵排挤,被“赐金放还”。这样的经历使他的政治理想破灭,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无奈与世事的无常。诗中“人生鸟过目,胡乃自结束”,或许正是他在仕途受挫后,对人生短暂却又被诸多无奈束缚的感慨。
人生阅历与对人性的洞察:李白一生游历四方,接触到不同阶层的人,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对人性有深刻的洞察。他看到了人们在追求功名利禄过程中的不知满足,如同“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所描述的那样。这种对人性贪婪一面的认识,源于他在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成为他创作此诗批判人性弱点的基础。
时代环境的作用
社会风气与价值取向:李白所处的时代,虽然表面上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但社会风气中也弥漫着追求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的倾向。人们普遍热衷于仕途经济,为了获取更高的地位和财富,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了李白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使他在诗中对这种不知足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倡导一种更加豁达、超脱的生活态度。
文化思潮的影响:唐代文化繁荣,各种思想相互交融。道家思想中的顺应自然、追求自由,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对李白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魏晋时期文人的豁达风度和对人生的洒脱态度,也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有所体现。《古风·其七十二》中“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所表达的及时行乐思想,与道家和魏晋文化中的某些观念相契合,反映出当时文化思潮对李白创作的影响。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个人经历铸就的复杂情感
仕途挫折引发的无奈与感慨
- 李白仕途的不顺,从满怀壮志到理想破灭,让他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无奈。“人生鸟过目,胡乃自结束”这句诗,饱含着他对人生短暂却被诸多无奈束缚的感慨,如在宫廷被限制施展抱负,被权贵排挤等经历,使他发出对人生的悲叹,透露出深深的无奈之情,这成为诗歌情感的重要基调。
人生洞察带来的批判与思考
- 丰富的人生阅历使李白对人性贪婪有深刻洞察。他目睹人们在名利追求中“得陇望蜀”的不知足,于是在诗中借“景公一何愚,牛山泪相续。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进行批判。这种批判源于他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思考,表达了他对人性弱点的忧虑,让诗歌带有反思社会与人性的深沉情感。
时代环境渲染的独特情感
社会风气催生的警醒与超脱
- 当时社会追求功名利禄的风气盛行,李白虽身处其中,却保持清醒。他以诗批判这种风气,如“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警醒人们莫陷入贪婪泥沼。同时,他又倡导超脱,如“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表达出不被世俗风气左右,追求别样生活态度的情感,体现对时代风气的超脱与叛逆。
文化思潮影响下的豁达与洒脱
- 唐代多元文化思潮中,道家思想与魏晋风度对李白影响颇深。道家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及魏晋文人的豁达,使他在面对人生无奈与社会现象时,展现出豁达洒脱。“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表达及时行乐,并非消极,而是在有限人生中积极把握当下,享受生活,这种豁达洒脱的情感是文化思潮影响的体现,让诗歌在无奈与批判中增添了积极乐观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