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中乡魁宝玉却尘缘 沐皇恩贾家延世泽(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一、回目概述
《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中乡魁宝玉却尘缘 沐皇恩贾家延世泽”,回目含义深刻且概括了本回核心情节。“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指宝玉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第七名举人佳绩后,毅然决然地了却尘世缘分,随一僧一道出家而去,展现出他对功名利禄的超脱和对世俗的厌弃。“沐皇恩贾家延世泽”则是说皇帝听闻宝玉和贾兰考取功名,念及贾府世代功勋,大发善心赦免了贾赦和贾珍的罪行,让他们官复原职,使贾府得以延续家族世勋。
此回在全书中处于关键位置,是故事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它既承接前文贾府的衰败与宝玉等人的命运纠葛,又为后文贾府的短暂复兴埋下伏笔,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全书关于命运无常、家族兴衰的主题。
二、时代与文化背景
1.封建礼教的影响
封建礼教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中,如无形的枷锁,深刻制约着人物命运与情节发展。
婚姻制度是封建礼教的重要体现。以薛宝钗为例,她与贾宝玉的婚姻是家族利益的结合。尽管宝玉心中只有黛玉,宝钗也深知宝玉的心意,但在封建婚姻制度下,她只能顺从家族安排,嫁入贾家。宝玉出家后,宝钗虽悲戚,却因名分身份,只能压抑情感,无法过分表露。她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封建婚姻制度牢牢束缚,失去了追求爱情的自由。
家族观念在本回中也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贾府作为封建大家族,等级森严,家族利益至上。贾环为了谋取私利,试图卖巧姐,这一行为虽出于他个人的阴险狡诈,但也反映出在封建家族观念下,为了家族的经济利益或个人的地位,不惜牺牲他人。而刘姥姥救助巧姐,打破了这种家族内部的冷漠与算计。刘姥姥与贾府并无紧密的血缘关系,但她的善良和正义与封建家族观念中的自私自利形成鲜明对比。
同时,封建礼教对人物的行为规范有着严格要求。宝玉赴考临行时,虽内心渴望解脱,但仍要遵循家族的期望去参加科举,这体现了封建礼教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在这样的礼教环境下,人物的命运往往不由自己掌控,情节的发展也被封建礼教的规则所左右,使得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
2.科举制度的意义
在《红楼梦》所处的时代,科举制度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封建家族而言,子弟通过科举入仕,不仅能为家族带来荣耀,还能巩固家族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贾府作为钟鸣鼎食之家,自然也期望子弟能在科举中有所建树,以延续家族的繁荣。
宝玉参加科举,其动机较为复杂。从家族层面看,他是为了满足家族的期望。尽管他对科举仕途极为反感,认为那是“国贼禄蠹”之途,但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他无法完全摆脱家族的压力。从个人层面讲,宝玉或许也想通过科举这一形式,完成对家族的最后一点责任,然后彻底解脱。他在赴考临行时,仰面大笑道“走了,走了,不用胡闹了,完了事了”,这既体现了他对科举的不屑,也暗示着他将借此与尘世做最后的告别。
宝玉参加科举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中举让贾府在经历抄家之难后,有了一丝复兴的希望,也让家族暂时摆脱了一些困境。然而,他中举后却毅然出家,这一行为又打破了家族对他的所有期望,使贾府的复兴变得渺茫。宝玉的选择,既反映了他叛逆的性格和对自由的追求,也凸显了科举制度在那个时代的无奈与悲哀。
三、主要人物分析
1.贾宝玉
贾宝玉中举后出家,这一行为看似突兀,实则是其性格发展和内心追求的必然结果。
从性格层面看,宝玉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他自幼就对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充满反感,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将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斥为“禄蠹”。在他的世界里,那些四书五经、仕途经济都是束缚人性的枷锁。他与黛玉的爱情,也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一种反抗,他们追求的是心灵的契合和自由的情感。这种叛逆性格使他无法在封建世俗的道路上长久走下去。
宝玉出家的心理变化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在经历了黛玉之死的巨大打击后,他对尘世的留恋已所剩无几。黛玉是他在这个污浊世界中唯一的知己,她的离去让宝玉觉得生命失去了意义。正如他在《芙蓉女儿诔》中所表达的,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悲痛和对世俗的不满。而参加科举,在他看来或许只是对家族的一种交代。他在赴考时的洒脱,“走了,走了,不用胡闹了,完了事了”,就已经暗示了他的决绝。
中举后,宝玉彻底了却了尘世的最后一丝牵挂。他完成了家族对他的期望,却也更加看清了封建制度的虚伪和腐朽。他深知,即便中举,等待他的也不过是在官场的勾心斗角和家族的尔虞我诈。他不愿被这些世俗的东西所束缚,渴望追求真正的自由和纯净的精神世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从判词来看,“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等,都预示了贾府众人的悲惨命运。宝玉看到了家族的兴衰荣辱,也明白了繁华背后的虚无。他意识到,物质的享受和家族的荣耀都是过眼云烟,只有精神的解脱才是永恒的。
宝玉的出家,是他对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最后一次反抗。他以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纯净精神世界的追求。他抛弃了功名利禄,抛弃了家族的荣华富贵,选择了一条孤独但却自由的道路。他的离去,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对封建社会的一种深刻批判。
2.薛宝钗
在宝玉离去后,薛宝钗的心情极为复杂,而她的应对方式也充分体现出其端庄稳重、顺从礼教的性格特点。
从心情上看,宝钗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无奈。她与宝玉成婚,本以为能有一段美满的婚姻,可宝玉心中始终只有黛玉。宝玉出家,意味着她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悲剧,她失去了丈夫,也失去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书中虽未过多描写她的痛哭流涕,但从“宝钗的眼泪直流下来”这一细节,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悲戚。她的痛苦不仅源于爱情的失落,更在于她要面对家族和社会的眼光。在封建礼教的环境下,寡妇的身份会给她带来诸多压力和束缚。
然而,宝钗并未像一般女子那样陷入无尽的哀怨和哭闹中。她以端庄稳重的态度应对这一切。当宝玉说“姐姐,我要走了,你好生跟着太太听我的喜信儿罢”时,宝钗只是平静地回应“是时候了,你不必说这些唠叨话了”。她的话语简洁而克制,没有过多的挽留和不舍,展现出她在面对重大变故时的冷静和理智。这种冷静并非是她对宝玉没有感情,而是她长期受封建礼教熏陶,深知自己的身份和责任,不能随意表露情感。
在应对生活方面,宝钗选择顺从礼教的安排。她继续留在贾府,尽心侍奉婆婆王夫人,承担起家族赋予她的责任。她明白,在封建家族中,女子的职责就是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尽管丈夫已离去,但她依然坚守自己的本分,维护着家族的体面和尊严。她没有因为宝玉的离去而自暴自弃,而是努力适应新的生活状态,以一种坚韧的姿态面对命运的安排。
宝钗的这种性格特点也与她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有关。她出身于封建贵族家庭,从小接受严格的礼教教育,深知女子应有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她的端庄稳重、顺从礼教,既是她自我保护的方式,也是她在封建制度下生存的无奈选择。她的命运就像被封建礼教编织的牢笼困住,无法挣脱,只能在既定的轨道上默默前行。
3.贾环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中,贾环试图卖巧姐这一行为,充分暴露了他心胸狭隘、阴险狡诈的性格。
贾环此举的动机主要源于他的嫉妒与贪婪。他自幼在贾府中不受重视,与宝玉形成鲜明对比。宝玉备受贾母、王夫人等人的宠爱,而贾环却常常被冷落,这使他内心充满了嫉妒。他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财富,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当贾府遭遇变故,经济陷入困境时,他认为这是一个谋取私利的好机会。巧姐作为贾府的千金,在他眼中是可以用来换取钱财的筹码。他妄图通过卖掉巧姐,获取一笔可观的财富,改善自己在贾府中的地位。
贾环的这一行为并非偶然,而是他一贯阴险狡诈性格的体现。在书中,他曾多次设计陷害宝玉。例如,他故意烫伤宝玉的脸,还在贾政面前诬陷宝玉,导致宝玉遭受毒打。这些行为都显示出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毫无手足之情。他心胸狭隘,容不得别人比他过得好,一旦有机会,就会想尽办法去破坏。
贾环试图卖巧姐的行为,也反映出他的短视和愚蠢。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这一行为会给贾府带来更大的灾难。他没有意识到,巧姐是贾府的血脉,卖掉巧姐不仅会引起家族内部的纷争,还会让贾府在社会上的声誉受损。他的这种行为,进一步加剧了贾府的衰败。
贾环的性格和行为,是封建家族内部矛盾和斗争的产物。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他为了争夺权力和财富,逐渐变得自私、阴险。他的存在,不仅给贾府带来了危害,也让读者看到了封建家族内部的黑暗和腐朽。他的故事,是对封建制度下人性丑恶的深刻揭露。
4.刘姥姥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中,刘姥姥救助巧姐意义重大,充分展现了她善良、智慧的形象,其与贾府的关系以及在情节发展中也起到了独特作用。
刘姥姥救助巧姐,从道德层面看,是善良本性的彰显。她与巧姐并无直接血缘关系,且贾府此时已家道中落,但她没有落井下石,反而伸出援手。这体现了她内心的淳朴和善良,不被世俗的功利所左右。她深知巧姐是无辜的,不能让其陷入悲惨境地,这种善良在黑暗的封建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从智慧角度而言,刘姥姥救助巧姐并非盲目行事。她深知贾府的复杂情况和社会的险恶,巧妙地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将巧姐带出困境。她没有直接与贾环等人正面冲突,而是采取迂回的方式,保护了巧姐的安全。这种智慧源于她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对人性的洞察。
刘姥姥与贾府的关系复杂而微妙。起初,她是为了生计到贾府打秋风,得到了贾府众人的接济和款待。她以自己的幽默和朴实,给贾府带来了别样的欢乐。随着故事的发展,贾府逐渐衰败,刘姥姥却没有忘记这份恩情。她与贾府的关系从最初的利益往来,转变为一种超越阶层的情感纽带。
在情节发展中,刘姥姥救助巧姐起到了重要的转折作用。巧姐作为贾府的后代,面临被卖的危险,这象征着贾府的彻底衰败。而刘姥姥的出现,给巧姐带来了生机,也让贾府的血脉得以延续。她的行为打破了封建家族内部的冷漠和算计,为故事增添了一丝温暖和希望。同时,也与贾环等人的丑恶行径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揭示了善良和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刘姥姥的形象在这一情节中得到了升华,成为了《红楼梦》中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角色。
四、情节发展与结构
1.情节梳理
《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主要围绕宝玉赴考、巧姐被卖、皇帝大赦等事件展开。
故事开篇,宝玉和贾兰叔侄二人准备去参加科举考试。宝玉在临行前,与家人一一告别。他的言语看似疯癫,却又蕴含深意,众人只当他是没出过门的孩子心性,催他赶紧上路。宝玉嘻天哈地,似笑自己荒唐,也笑世人痴狂,随后毅然出门而去,这一情节为他之后的出家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贾府内部却暗流涌动。贾环因嫉妒和贪婪,妄图在贾府困境中谋取私利,他与王仁等人勾结,试图将巧姐卖给外藩。这一阴谋的出现,让本就摇摇欲坠的贾府更加岌岌可危,巧姐的命运也悬于一线。
科举考试结束后,传来了宝玉中举的消息。这一喜讯让贾府众人喜出望外,在经历了抄家之难后,宝玉中举仿佛给贾府带来了一丝复兴的希望,家族暂时摆脱了一些困境。然而,喜悦还未消散,更大的变故接踵而至。宝玉中举后,并未回家,而是随一僧一道出家而去,了却了尘世的缘分。他的离去让贾府众人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也让家族的复兴之梦瞬间破灭。
就在贾府沉浸在宝玉离去的悲痛时,皇帝开恩,对贾府进行了大赦。贾赦、贾珍的罪行被赦免,贾珍仍袭宁国三等世职,贾政袭荣国世职,家族得以延续世泽。这一情节的转折,让贾府在绝望中又看到了一丝曙光,众人在悲喜交加中面对命运的转折。
而巧姐这边,在即将被卖的危急时刻,刘姥姥挺身而出。她凭借自己的善良和智慧,巧妙地利用人脉和资源,将巧姐带出了困境,使巧姐免受了被卖的悲惨命运。刘姥姥的救助行为,为故事增添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本回情节在起伏转折中,展现了人物命运的无常和家族兴衰的无奈。从宝玉赴考的平静,到巧姐被卖的危机,再到宝玉中举的喜悦和出家的悲痛,最后皇帝大赦的转机,每一个情节都扣人心弦,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命运的不可捉摸和封建社会的复杂与残酷。
2.结构特点
《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在全书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收束与转折的关键作用,情节安排极具合理性与艺术性。
从与前文的呼应来看,本回与前文情节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链条。宝玉中举后出家,呼应了他一贯对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叛逆态度。前文多次描写宝玉对四书五经、仕途经济的反感,将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斥为“禄蠹”,他与黛玉的爱情也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本回中他中举后毅然出家,是其叛逆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前文情节和人物性格塑造的有力呼应。巧姐被卖的情节,也与前文贾府的衰败相呼应。贾府自元妃省亲后的繁华背后,隐藏着管理混乱、经济入不敷出等诸多危机,子孙们不思进取,只知贪图享乐。贾环试图卖巧姐,正是贾府衰败过程中家族内部矛盾激化的体现,反映了封建家族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丑恶本质。
在对后文的铺垫方面,本回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了伏笔。皇帝大赦贾府,使家族得以延续世泽,这为后文贾府的短暂复兴提供了可能。然而,宝玉的出家也暗示了贾府复兴的脆弱和短暂,家族的精神支柱已经崩塌,繁华只是表象。巧姐被刘姥姥救助,为她未来的命运带来了转机,也为故事增添了一丝温暖和希望,为后文巧姐的成长和贾府血脉的延续做了铺垫。
从情节安排的合理性来看,本回情节的发展符合人物性格和故事逻辑。宝玉中举后出家,既满足了家族对他的期望,又实现了他对自由和纯净精神世界的追求,这种选择在他的性格发展轨迹中是合理的。贾环试图卖巧姐,源于他的嫉妒和贪婪,这与他在前文中的阴险狡诈形象相契合。刘姥姥救助巧姐,体现了她善良、智慧的性格特点,也符合她与贾府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艺术性方面,本回情节的跌宕起伏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吸引力。从宝玉赴考的平静,到巧姐被卖的危机,再到宝玉中举的喜悦和出家的悲痛,最后皇帝大赦的转机,每一个情节的转折都扣人心弦,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封建社会的复杂与残酷。这种情节安排使故事更加生动鲜活,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3.情节的戏剧性
《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情节充满戏剧性,强烈地触动读者情感,深化了作品主题。
宝玉中举与出家形成巨大反差,极具戏剧性。宝玉一向厌恶科举,视仕途经济为“禄蠹”之途,对四书五经毫无兴趣。然而,他却在科举中高中第七名举人,这一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包括读者。这看似是他对家族期望的妥协,满足了封建家族对子弟功成名就的渴望。但紧接着,他中举后便随一僧一道出家而去,彻底摆脱尘世的羁绊。这种反差让读者的心情如同坐过山车一般,从惊喜瞬间跌入悲痛。它深刻地展现了宝玉对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叛逆,即便在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后,他依然选择追求自由和纯净的精神世界,凸显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深化了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主题。
贾环阴谋的失败同样富有戏剧性。贾环心胸狭隘、阴险狡诈,为了谋取私利,与王仁等人勾结,妄图将巧姐卖给外藩。他以为自己抓住了贾府衰败的机会,能够借此获得财富和地位。然而,刘姥姥的出现打破了他的阴谋。刘姥姥凭借善良和智慧,巧妙地将巧姐带出困境。贾环的阴谋从看似得逞到彻底失败,形成了强烈的反转。这一情节让读者为巧姐的命运捏一把汗,又为贾环的阴谋破灭而感到畅快。它揭示了善良和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也反映了封建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和丑恶本质,进一步深化了作品对封建社会黑暗面的批判。
这些戏剧性情节还触动了读者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宝玉中举后的出家,巧姐从险遭被卖到被救助,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命运的不可捉摸。在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无论身份高低,人物的命运都充满了变数。这种对命运无常的描写,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思考,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五、主题思想探讨
1.家族兴衰的体现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中,贾府在皇帝大赦后迎来了短暂的复兴,然而这复兴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诸多危机,深刻体现了家族兴衰的必然性。
皇帝大赦是贾府复兴的直接契机。听闻宝玉和贾兰考中举人,皇帝念及贾府世代功勋,又想到与元妃同族,心情大悦之下释放了贾赦和贾珍,让他们官复原职,还返还了家产。这一举措使得贾府在经历抄家之难后,暂时摆脱了困境,家族的地位和经济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众人也因此看到了家族重新兴旺的希望,仿佛阴霾即将散去,阳光即将照耀贾府。
然而,这种复兴只是表面的、短暂的。从家族内部来看,贾府的衰败早已是积重难返。家族成员大多不思进取,只知贪图享乐。贾赦、贾珍等虽官复原职,但他们的品行和能力并未改变,依然荒淫无道、挥霍无度。他们的存在不仅无法带领家族走向真正的繁荣,反而会继续消耗家族的资源。贾府的管理也十分混乱,内部矛盾重重。下人们勾心斗角、偷鸡摸狗之事屡见不鲜,这种混乱的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家族的正常运转。
从外部环境来看,社会的大趋势也不利于贾府的长久发展。当时的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落,各种矛盾日益尖锐。贾府作为封建贵族家庭,与社会的腐朽和黑暗紧密相连。即使皇帝暂时赦免了他们的罪行,也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而且,贾府在经历抄家之难后,声誉已经受损,社会地位也大不如前。他们在官场和社交场上的人脉资源也受到了影响,这对于一个依赖家族势力生存的封建贵族家庭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家族兴衰具有必然性。从历史的角度看,封建家族的兴衰往往与政治权力和经济实力密切相关。贾府的兴盛得益于家族成员在官场的地位和皇帝的恩宠,而其衰败则是因为政治斗争的失败和经济的入不敷出。当家族失去了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就很难维持其繁荣的局面。从人性的角度看,贾府家族成员的堕落和腐败也是导致家族衰败的重要原因。他们沉迷于物质享受,缺乏进取精神和责任感,无法应对家族面临的各种挑战。
贾府在皇帝大赦后的短暂复兴只是回光返照,其背后隐藏的危机预示着家族最终走向衰败的命运。这一情节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兴衰的必然性,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2.命运无常的感慨
《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中,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命运的无常与不可捉摸,引发了人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贾宝玉的命运轨迹令人唏嘘不已。他出身富贵之家,本应尽享荣华,却对封建礼教和科举仕途极为反感,视功名利禄如粪土。然而,在家族的期望和压力下,他还是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高中举人。这一结果看似是命运对他的眷顾,让他在世俗眼中取得了成功。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中举之后,他却毅然决然地随一僧一道出家而去,彻底抛弃了尘世的一切。从众人眼中的公子哥到科举的胜利者,再到遁入空门的出家人,宝玉的命运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常,无论一个人如何抗拒,都可能在不经意间被命运的巨手推向未知的方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