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阻超凡佳人双护玉 欣聚党恶子独承家(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从家族内部来看,恶子承家情节是贾府内部腐败堕落的集中体现。贾环、贾芸、贾蔷、王仁、邢大舅等人聚集在贾府,喝酒赌钱、争权夺利,全然不顾家族的兴衰和规矩。贾环自私狭隘,为了私利竟与王仁商量卖掉巧姐,亲情在他眼中一文不值;贾芸、贾蔷原本有一定机会为家族出力,却在堕落的氛围中迷失自我,只知享乐。这些不肖子孙的行为,就像蛀虫一样,不断侵蚀着贾府的根基。他们的存在,使得贾府内部矛盾重重,家族凝聚力荡然无存。原本应该团结一心、共同维护家族荣誉的成员,却为了个人私欲相互争斗,加速了家族的衰败。
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当时的社会风气腐败,官场黑暗,贾雨村因贪污被送去审问就是一个例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贾府难以独善其身。家族成员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追求权力和财富的欲望不断膨胀。而且,社会的动荡和变迁也给贾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贾府作为一个封建贵族家庭,依赖着封建制度和社会关系生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贾府失去了原有的庇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结合《红楼梦》的整体主题来看,家族兴衰具有必然性。《红楼梦》描绘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从兴盛到衰败的全过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贾府的兴衰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的衰败是封建制度腐朽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在封建制度下,家族的兴衰往往与权力和财富紧密相连。一旦家族内部出现腐败和堕落,失去了权力和财富的支撑,就必然走向衰败。而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教束缚,也限制了家族成员的发展和创新能力,使得家族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的恶子承家情节,通过展现贾府内部的腐败堕落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深刻地揭示了家族兴衰的寓意,让我们看到了家族兴衰的必然性。这一情节不仅是对贾府命运的写照,更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3.人生解脱思考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宝玉、惜春等人的出家念头深刻反映了人生解脱这一主题,不同人物对解脱的追求方式及背后原因各有不同,体现了《红楼梦》对人生解脱的哲学思考,与王国维的观点也存在一定契合。
宝玉经历了爱情悲剧与家族兴衰,他的出家念头源于对尘世痛苦的深刻洞察。黛玉的离世让他的爱情梦想破灭,家族的衰败使他目睹了世态炎凉。那块通灵宝玉曾是他与尘世的纽带,如今却成了束缚。他与和尚的交谈,让他更加坚定了还玉出家的想法,认为只有放下尘世的一切,才能摆脱痛苦,获得心灵的自由。在他看来,尘世的繁华与情感都是虚幻无常的,出家是他寻求精神解脱的途径,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
惜春的出家则更多地是因为对贾府内部丑恶现象的失望。她看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感受到了人性的丑恶和世态的炎凉。她不愿再卷入这纷繁复杂的尘世纷争,选择出家以保持自己内心的纯净。她的解脱是对世俗的一种逃避,也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一种守护。
从王国维的观点来看,人生充满了欲望,而欲望是痛苦的根源。《红楼梦》中的人物正是在欲望的驱使下,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宝玉、惜春等人的出家,是对欲望的一种摒弃,是对解脱之道的探索。他们试图通过出家,摆脱尘世欲望的纠缠,回归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这种解脱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红楼梦》对人生解脱的哲学思考还体现在它对不同解脱方式的呈现上。宝玉和惜春虽然都选择了出家,但他们的出发点和心境有所不同。这表明,人生解脱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选择适合自己的解脱之路。同时,小说也暗示了人生解脱的艰难。宝玉在还玉过程中,受到了袭人、紫鹃等人的阻拦,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难以轻易地实现解脱。
《红楼梦》通过宝玉、惜春等人的出家念头,深入探讨了人生解脱的主题。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痛苦和无奈,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对解脱的渴望和追求。这种对人生解脱的哲学思考,使《红楼梦》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永恒的艺术价值。
五、艺术特色分析
1.情节照应手法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在情节上与前文存在诸多精妙的照应之处,这些照应不仅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宝玉与和尚谈到的“大荒山”“青埂峰”“太虚境”等内容,与第五回有着紧密的关联。在第五回中,贾宝玉在秦可卿的房中睡去,梦游太虚幻境。在那里,他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听到了《红楼梦》十二支曲,这些都暗示了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太虚幻境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它是作者构建的一个超脱尘世的世界,在这里,贾宝玉初步了解到了家族的兴衰和人物的悲剧命运。而在第一百十七回中,宝玉与和尚再次提及“太虚境”,这是对第五回的呼应,表明宝玉此时对尘世的虚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经历了黛玉的离世、家族的衰败等一系列变故,如梦游太虚幻境时所预示的那样,现实逐渐走向悲剧。此时提到“太虚境”,强化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虚幻感。
“大荒山”“青埂峰”也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象征。在小说开篇,女娲炼石补天,剩下一块石头未用,便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块石头经过修炼后幻化成通灵宝玉,随贾宝玉来到尘世。在第一百十七回中,宝玉与和尚的交谈中再次出现“大荒山”“青埂峰”,这是对故事源头的呼应。它提醒读者,宝玉的尘世之旅不过是石头的一段经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最初的状态。这种照应手法使小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结构,从石头的来历到它在尘世的经历,再到回归,展现了一种宿命的轮回。
这种情节照应手法对小说结构的完整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不同章节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整个故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这些照应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感受到作者精心构建的小说世界。同时,情节照应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大荒山”“青埂峰”“太虚境”等元素的反复出现,不断强调了人生的虚幻、命运的无常以及对尘世的超脱。它们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红楼梦》所传达的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总之,情节照应手法是《红楼梦》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它使这部作品成为了一部结构严谨、主题深刻的经典之作。
2.人物对话艺术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的人物对话极具特色,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展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和揭示主题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物对话生动地展现了人物性格。以袭人阻拦宝玉还玉时的对话为例,袭人哭着喊着说:“上回丢了玉,几乎没有把我的命要了!刚刚儿的有了他。拿了去,你也活不成,我也活不成了!你要还他,除非是叫我死了!”这番急切而又充满情感的话语,将袭人对宝玉的深情和担忧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言语中充满了对宝玉的依赖和不舍,体现出她温柔、忠诚且执着的性格特点。而宝玉则回应道:“你死也要还!你不死也要还!”简洁而坚决的话语,凸显了他此时想要摆脱尘世、追求解脱的坚定决心,展现出他在经历诸多变故后,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性格中多了一份超脱和决绝。
人物对话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当宝玉决定还玉后,与和尚的对话成为情节的关键转折点。和尚说:“我不要你们接待,只要银子拿了来,我就走。”宝玉则试探地问:“师父不必性急。现在家母料理,请师父坐下,略等片刻。弟子请问师父,可是从太虚幻境而来?”两人的对话逐渐深入,宝玉在交流中内心的想法也逐渐坚定,最终决定还玉。这一系列对话使得情节不断推进,从宝玉的犹豫到坚定,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人物对话深刻地揭示了主题思想。在贾环、贾芸等人的对话中,他们抱怨贾家人,还商量着卖巧姐,贾环说:“我是要些钱使,怎么能不抱怨呢。”王仁也附和着出谋划策。这些对话揭示了贾府内部的矛盾和人性的丑恶,反映出封建家族内部的腐朽和堕落,深化了《红楼梦》中关于家族兴衰的主题。同时,宝玉与和尚关于“大荒山”“青埂峰”“太虚境”的对话,暗示了人生的虚幻和无常,体现了小说对人生解脱和命运的思考。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的人物对话通过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安排,展现了人物性格,推动了情节发展,揭示了主题思想,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对话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品的内涵。
3.象征手法运用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如“玉”和和尚的象征意义,极大地提升了小说的主题表达和艺术感染力。
“玉”在本回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从王国维的观点来看,“玉”象征着欲望。宝玉的通灵宝玉见证了他在尘世的种种经历,代表着他对爱情、亲情、富贵等尘世欲望的追求。在与黛玉的爱情中,玉是他们情感的纽带;在贾府的生活里,玉是他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然而,随着家族的兴衰和爱情的悲剧,宝玉逐渐意识到这些欲望带来的痛苦和虚幻。他决定还玉,意味着他要摒弃尘世的欲望,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玉”的象征意义深化了小说对欲望和解脱的主题探讨,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到人生的痛苦源于欲望,而解脱则需要放下这些欲望。
和尚在本回中象征着超脱尘世的力量。和尚的出现如同一个神秘的使者,打破了宝玉平静的生活,引发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尚与宝玉的交谈,让宝玉逐渐看清了尘世的虚幻和无常,坚定了他还玉出家的决心。和尚的形象代表着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和境界,他引导宝玉走向解脱之路。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传达出一种对尘世的批判和对精神解脱的向往。
象征手法的运用还提升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玉”和和尚的象征意义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和哲学深度。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被情节所吸引,还会对这些象征意义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象征手法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含蓄、隐晦,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玉”和和尚的象征意义进行解读,从而使小说具有了不同的层次和内涵。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如“玉”和和尚的象征意义,对小说主题表达和艺术感染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使小说更加深刻、含蓄,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对人生、欲望和解脱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六、社会文化背景解读
1.封建家族制度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的情节,深刻展现了封建家族制度下贾府的内部结构、权力关系和家族管理模式,同时也揭示了这一制度的弊端以及对家族成员命运的影响。
从内部结构来看,贾府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等级森严。家族的最高权力掌握在贾母手中,她是贾府的精神领袖,拥有绝对的决策权。其下是王夫人、邢夫人等长辈,负责家族的日常管理和决策。再往下是贾琏、王熙凤等晚辈,承担着具体的事务执行。而众多的丫鬟、仆人则处于最底层,负责伺候主子们的生活起居。这种严格的等级划分,使得贾府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扮演着特定的角色。
在权力关系方面,贾府内部存在着复杂的权力斗争。王夫人和王熙凤作为家族的管理者,掌握着实际的权力。她们在家族事务中拥有决策权和执行权,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其他成员的挑战。例如,邢夫人对王熙凤的管理方式不满,时常在背后说她的坏话,试图削弱她的权力。而贾环等庶出子弟,由于地位低下,也对权力充满了渴望,他们与王仁等人勾结在一起,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力和利益。这种权力斗争使得贾府内部矛盾重重,家族的凝聚力逐渐消失。
贾府的家族管理模式主要依靠长辈的权威和传统的礼教规范。长辈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家规家训,要求家族成员严格遵守。例如,在饮食、服饰、礼仪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然而,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家规家训过于繁琐,限制了家族成员的自由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些家族成员往往阳奉阴违,导致家规家训无法得到真正的执行。例如,贾环、贾芸等人在贾府中喝酒赌钱、为非作歹,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端对家族成员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那些处于权力中心的成员来说,他们虽然享受着荣华富贵,但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责任。王熙凤为了管理好贾府,日夜操劳,最终却落得个心力交瘁、众叛亲离的下场。而对于那些处于底层的成员来说,他们的命运则更加悲惨。丫鬟们没有人身自由,只能任由主子们摆布,一旦犯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例如,晴雯被王夫人赶出贾府,最终含冤而死。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通过对贾府内部结构、权力关系和家族管理模式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端和对家族成员命运的影响。这一情节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自由和平等。
2.社会风气与价值观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通过诸多情节,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价值观,这些风气和价值观对个人行为和家族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塑造作用。
贾雨村的贪污腐败是当时社会黑暗风气的典型代表。贾雨村本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官场中崭露头角。然而,他却被权力和财富冲昏了头脑,变得贪婪无度。他在为官过程中,徇私枉法、贪污受贿,最终再次倒台。他的行为反映出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官员们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根本不顾百姓的死活和社会的公正。这种风气使得官场成为了一个充满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的地方,真正有才能和品德的人难以立足,而像贾雨村这样的投机钻营之徒却能一时得志。
贾府众人的吃喝玩乐则体现了当时贵族阶层的腐朽价值观。贾环、贾芸、贾蔷、王仁、邢大舅等人聚集在贾府,喝酒赌钱、抱怨贾家人,完全没有一点家族责任感。他们只知道追求物质享受,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对家族的兴衰和社会的问题漠不关心。这种价值观导致他们的行为越来越堕落,不仅加速了贾府的衰败,也反映出整个贵族阶层的腐朽和没落。在他们的影响下,贾府的年轻一代也逐渐失去了进取之心,变得自私、贪婪和懒惰。
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对个人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普遍追求权力和财富,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逐渐淡薄。贾雨村的贪污腐败就是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违背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准则。而贾府众人的吃喝玩乐也是在这种腐朽价值观的驱使下产生的,他们认为人生就是要及时行乐,不必考虑太多的后果。
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对家族命运的塑造作用更为明显。贾府曾经是一个显赫的家族,但由于受到社会风气和价值观的影响,家族内部逐渐腐败堕落。家族成员们为了争夺权力和财富,相互争斗,使得家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削弱。同时,他们的奢侈浪费和不务正业也导致了家族经济的崩溃。最终,贾府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走向了衰败。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所反映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这些风气和价值观不仅影响了个人的行为和命运,也对家族的兴衰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这些情节的描写,作者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进步。
3.宗教思想影响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佛教思想有着显着体现,和尚的出现以及宝玉的出家念头,都深刻反映了宗教思想对人物行为和小说主题的影响,这也与《红楼梦》整体对宗教思想的态度相契合。
和尚在本回中宛如一个神秘的引导者,他的出现打破了宝玉平静的生活,引发了宝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尚与宝玉的交谈,如同醍醐灌顶,让宝玉逐渐看清了尘世的虚幻和无常。在佛教思想里,尘世被视为苦海,充满了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等诸多痛苦,而人们往往在欲望的驱使下,在苦海中不断挣扎。宝玉经历了黛玉的离世、家族的衰败等一系列变故,早已对尘世的痛苦有了深刻的体会。和尚的出现,让他找到了摆脱痛苦的方向,坚定了他还玉出家、寻求解脱的决心。
宝玉的出家念头是佛教思想影响的直接体现。他决定还玉,意味着要放下尘世的一切欲望和牵挂,这与佛教倡导的“四大皆空”“放下执着”的理念相契合。在佛教看来,人们的痛苦源于对物质和情感的执着,只有放下这些执着,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宝玉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后,意识到尘世的繁华和情感都是虚幻的,只有通过出家修行,才能真正摆脱痛苦,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宗教思想对小说主题的影响也十分深远。《红楼梦》整体对宗教思想持一种既批判又认同的态度。一方面,小说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们对欲望的盲目追求,认为这些是导致人生痛苦的根源。另一方面,小说又通过宝玉、惜春等人的出家,表达了对宗教解脱之道的认同。佛教思想的引入,深化了小说对人生、命运和人性的思考,使小说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佛教思想的体现,通过和尚的引导和宝玉的出家念头,深刻影响了人物的行为和小说的主题。它让读者看到了人生的痛苦和无奈,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宗教思想所带来的解脱和希望,进一步丰富了《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七、与其他章节关联
1.情节发展连贯性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在情节上与前后章节紧密相连,在整体情节发展中占据着关键地位,有力地推动了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从与前文的连贯性来看,本回宝玉还玉情节与前文宝玉的经历息息相关。此前,宝玉经历了黛玉的离世、家族的兴衰等诸多变故,内心痛苦不堪。在第一百十六回中,宝玉重游太虚幻境,对尘世的虚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在本回中,和尚的出现成为他思想转变的契机,他决定还玉,这是他在经历一系列打击后,对尘世彻底失望,渴望超脱的体现。这种情节的延续,使宝玉的人物形象塑造更加完整,也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他思想变化的脉络。
佳人护玉情节也与前文袭人、紫鹃对宝玉的情感相呼应。袭人自幼照顾宝玉,紫鹃与宝玉因黛玉也有着深厚的情谊。前文多次描写她们对宝玉的关心和照顾,在本回中,当宝玉要还玉时,她们拼尽全力阻拦,这种行为是她们深厚情感的自然流露,进一步深化了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
恶子承家情节则与前文贾府的衰败趋势相契合。前文已经展现了贾府经济上的困境、家族内部的矛盾等问题。本回中,贾环、贾芸等人的聚集和堕落行为,是贾府衰败的进一步体现。他们的吃喝玩乐、争权夺利,加速了贾府的腐朽和崩溃,与前文的情节形成了连贯的发展态势。
在《红楼梦》整体情节发展中,本回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承接了前文宝玉的情感悲剧、家族的兴衰等情节,进一步深化了这些主题。同时,它也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宝玉还玉后,他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为他最终的出家结局做了铺垫。恶子承家情节则预示着贾府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危机,为后文贾府的彻底衰败和众人的悲惨命运埋下了隐患。
本回通过宝玉还玉、佳人护玉、恶子承家等情节,推动了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宝玉的思想转变和出家念头的产生,使故事的走向更加明确,即宝玉将逐渐远离尘世,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恶子们的行为则加剧了贾府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危机,促使故事朝着更加悲惨的结局发展。总之,第一百十七回在《红楼梦》的情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连贯性和推动作用,是整个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人物命运延续性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人物命运与前文紧密相连,作者对人物命运的安排和揭示可谓精心巧妙,使读者能清晰地看到人物命运的发展脉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宝玉的命运在本回中延续了前文的悲剧走向。前文里,宝玉经历了黛玉的离世,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打击,让他对尘世的美好产生了怀疑。家族的兴衰变迁,也使他目睹了世态的炎凉。在本回中,和尚的出现成为他命运的又一个转折点。他决定还玉,表明他对尘世的彻底失望和对超脱的渴望。这与前文他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一脉相承。他的命运逐渐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哥走向对精神解脱的探寻,预示着他最终可能会出家,彻底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痛苦。
袭人对宝玉的情感和命运在本回中也有明显的延续。前文多次描写袭人对宝玉无微不至的照顾,她将自己的未来寄托在宝玉身上。在本回宝玉还玉事件中,她拼尽全力阻拦,这是她深厚情感的延续。然而,她的阻拦并不能改变宝玉的决心,这也暗示了她命运的无奈。她一直努力维护着与宝玉的关系,但最终可能会失去宝玉,她的命运将充满痛苦和迷茫。
贾环的命运延续了他在前文的堕落轨迹。前文就展现了贾环因庶出身份而心生怨恨,行为乖张。在本回中,他与贾芸、贾蔷、王仁、邢大舅等人聚集在一起,喝酒赌钱、抱怨贾家人,甚至商量着卖巧姐。他的自私、贪婪和堕落愈发明显,这种行为加速了他自身命运的恶化,也推动了贾府的衰败。他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在家族衰败的过程中,他可能会失去仅有的一点依靠,最终陷入绝境。
《红楼梦》对人物命运的安排和揭示是逐步深入的。作者通过一个个情节的推进,让读者逐渐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走向。从宝玉的爱情悲剧到家族的兴衰,从袭人的深情守护到贾环的堕落沉沦,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这种精心的安排使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复杂。通过对本回人物命运延续性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3.主题深化与拓展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的主题与小说整体主题紧密相连,本回通过具体情节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从爱情与欲望主题来看,本回宝玉还玉情节深化了对欲望的审视。在之前的章节中,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充满了欲望的纠葛,他们渴望长相厮守,却受到封建礼教的重重阻碍。而在本回,宝玉决定还玉,象征着他对爱情欲望以及尘世其他欲望的摒弃。这与小说整体对欲望的批判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欲望是痛苦的根源,人们应摆脱欲望的束缚。如在其他章节中,贾府众人对权力、财富的追逐导致了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和衰败,本回宝玉的选择则为摆脱欲望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脱方式,拓展了对欲望主题的思考。
家族兴衰主题在本回也得到了深化。前文已经展现了贾府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过程,本回恶子承家情节则是家族衰败的进一步体现。贾环、贾芸等人的堕落行为加速了贾府的崩溃,这与之前章节中贾府内部的腐败、管理不善等问题一脉相承。同时,本回通过这些人物的行为,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端,如等级森严、权力斗争等,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家族的覆灭。与其他章节相比,本回更加突出了家族衰败的必然性,拓展了对家族兴衰主题的探讨。
人生解脱主题在本回也有新的拓展。宝玉、惜春等人的出家念头在之前的章节中已有伏笔,本回则更加明确地展现了他们对解脱的追求。在其他章节中,人物更多地是在尘世的痛苦中挣扎,而本回中宝玉与和尚的交流,让他更加坚定了还玉出家的决心,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和对精神解脱的渴望。这与小说整体对人生意义的探寻相契合,深化了对人生解脱主题的表达,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封建社会的压抑下,人们对自由和超脱的向往。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通过具体情节,在爱情与欲望、家族兴衰、人生解脱等主题上深化和拓展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使读者对小说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