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惑偏私惜春矢素志 证同类宝玉失相知(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3.情节设置技巧
《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在情节设置上独具匠心,巧妙运用悬念、转折等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给读者带来了丰富而独特的阅读体验。
悬念的设置是本回情节的一大亮点。和尚送玉这一情节充满了神秘色彩,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好奇心。通灵宝玉作为贾宝玉的命根子,它的丢失让宝玉陷入了困境,而和尚突然送玉,让人不禁猜测其中的缘由。和尚为何会在此时出现?他送玉的目的是什么?这块玉又将对宝玉和整个故事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悬念如同钩子一般,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继续探究下去。这种悬念的设置不仅增添了故事的神秘氛围,还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让读者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
情节的转折也为故事增添了不少波澜。宝玉满心期待与甄宝玉相见,以为能找到精神上的知己,然而见面后的对话却让他大失所望。甄宝玉从早期与宝玉性情相近,到如今变成一个推崇仕途经济的世俗之人,这种巨大的转变出乎读者的意料。这一转折不仅让宝玉的内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和无奈。它打破了读者原本的期待,使故事的发展更加曲折多变,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张力。
此外,惜春出家的情节也充满了转折。起初,惜春虽对尘世有所不满,但对于出家一事仍有犹豫。然而,在地藏庵尼姑的劝说下,她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从犹豫变得坚定。众人的反对不仅没有动摇她,反而让她更加决绝。这种转折展现了惜春性格中的叛逆和坚定,也让读者看到了她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反抗。
这些情节设置技巧对读者的阅读体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悬念的设置激发了读者的探索欲望,使他们沉浸在故事中,不断猜测和推理。情节的转折则让读者的情绪随之起伏,时而为宝玉的失望感到惋惜,时而为惜春的坚定感到敬佩。这种跌宕起伏的阅读体验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红楼梦》的魅力,也使他们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这些巧妙的情节设置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让《红楼梦》成为了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五、主题思想挖掘
1.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惜春出家和宝玉失望这两个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同时也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家族和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惜春出家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激烈反抗。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女性的命运被牢牢地掌控着,她们必须遵守“三从四德”,成为男性的附属品。惜春生长在侯门公府,却对这种封建礼教的生活深感厌恶。她看到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姐妹们的悲惨命运,如迎春被丈夫虐待致死,探春远嫁他乡,这些都让她对尘世感到绝望。地藏庵尼姑的劝说,让她看到了佛门的清净与解脱,于是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出家。惜春的出家,是对封建礼教下女性悲惨命运的一种反抗,她不愿意被封建制度所束缚,渴望追求真正的自由和解脱。然而,她的这种反抗却遭到了封建正统势力的强烈反对,王夫人和尤氏等认为她出家违反了封建礼教,会搅乱封建经济和封建生活秩序,落得个不忠不孝的罪名。这充分体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它不允许人们有自己的思想和选择,必须按照封建制度的要求生活。
宝玉的失望同样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宝玉追求的是纯真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富足,他厌恶封建礼教的束缚,渴望自由的生活,对仕途经济极为反感。他满心期待能在甄宝玉身上找到精神上的共鸣,认为他们是同类人。然而,见面后却发现甄宝玉已被封建正统教育同化,变得世俗功利,大谈仕途经济。这让宝玉的希望破灭,他感到无比的失望和痛苦。甄宝玉的转变,正是封建礼教毒害的结果。在封建正统教育的影响下,他失去了原本纯真的本性,成为了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宝玉的失望,也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虚伪,他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在这个世俗的社会里是如此的格格不入。
封建制度不仅对人性造成了压抑和扭曲,也对家族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贾府曾经的繁华逐渐消逝,家族内部矛盾重重,长辈们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导致家族的衰败。这正是封建制度下家族权力斗争的结果,封建礼教强调等级制度和家族利益,为了争夺权力和财富,人们不惜互相算计、陷害。在社会层面,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也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民不聊生,“盗贼蜂起”,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封建礼教的束缚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创造力被压抑。
惜春出家和宝玉失望这两个情节,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以及封建制度对家族和社会的危害。它们让读者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无奈,也引发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和人性解放的思考。
2.对人性的思考
《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通过人物的命运抉择,深刻展现了人性在命运面前的复杂表现,揭示了人性的易变与脆弱。
惜春在家族衰败的命运面前,做出了出家的选择。起初,她虽对尘世不满,但仍有犹豫,毕竟家族的荣耀和亲情在她心中有一定分量。然而,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姐妹们的悲惨遭遇,让她逐渐看清了尘世的残酷。地藏庵尼姑的劝说,如同最后一根稻草,坚定了她出家的决心。惜春的挣扎体现了人性在面对命运转折时的矛盾。她既渴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和解脱,又难以割舍家族的情感羁绊。这种挣扎反映出人性在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时的无奈。
宝玉在与甄宝玉见面后的失望,也凸显了他在命运面前的挣扎。宝玉一直追求纯真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契合,对封建礼教充满厌恶。他满心期待能在甄宝玉身上找到知己,却发现甄宝玉已被世俗同化。这一打击让宝玉陷入了迷茫和痛苦之中。他开始怀疑自己所坚持的东西是否正确,在现实的压力下,他的理想显得如此脆弱。宝玉的挣扎体现了人性在坚守自我与顺应世俗之间的艰难抉择,也反映出人性在面对外界诱惑和压力时的易变。
甄宝玉的转变则充分展示了人性的易变。早期的甄宝玉与宝玉性情相近,对仕途经济毫无兴趣。但在家庭环境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下,他逐渐接受了封建正统教育,成为了一个推崇仕途经济的世俗之人。甄宝玉的转变说明人性是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在利益和社会地位的诱惑面前,原本纯真的本性可能会逐渐丧失。
此外,书中其他人物的表现也反映了人性的脆弱。王夫人和尤氏等封建正统势力的代表,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家族的利益,坚决反对惜春出家。她们的行为看似强硬,实则是内心恐惧的表现。她们害怕惜春的选择会打破封建秩序,动摇她们的地位。这种恐惧体现了人性在面对变革时的脆弱,人们往往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安全感,而抗拒改变。
《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通过人物的命运选择和挣扎,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易变与脆弱。在命运的洪流中,人们往往难以坚守自我,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奈,也引发了我们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3.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宝玉在《红楼梦》中,是对纯真情感和精神富足追求的典型代表,他的内心深处构建着一个理想世界。
在宝玉的理想世界里,纯真的情感是最为珍贵的。他与姐妹们在大观园中的相处,没有世俗的功利和算计,只有纯粹的友情和爱情。他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基础上,是灵魂的契合。他们一起葬花、吟诗,在封建礼教的压抑下,共同守护着这份纯真的情感。宝玉对姐妹们的关怀也是无微不至,他尊重她们的个性和想法,不把她们看作是封建礼教下的附属品。他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女儿们纯洁善良,而男子则污浊不堪。这种对女性的尊重和赞美,体现了他对纯真情感的向往。
精神富足也是宝玉理想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厌恶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热衷于仕途经济的人,认为他们失去了本心,变得虚伪和庸俗。他喜欢读诗词歌赋,沉浸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他渴望能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分享彼此的思想和感受。当他听闻甄宝玉与自己性情相近时,心中充满了期待,以为终于能找到一个真正的知己,这正是他对精神富足追求的体现。
然而,宝玉在现实中却遭遇了诸多无奈。封建礼教的束缚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他紧紧困住。家族长辈们期望他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光宗耀祖,为家族带来更多的荣耀和利益。他们不断地向他灌输封建正统思想,要求他学习“经济文章”,考取功名。宝玉对此极为反感,但又无法摆脱家族的压力。与甄宝玉的见面,更是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甄宝玉被封建正统教育同化,变成了一个他曾经厌恶的人,这让他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世界产生了怀疑。
尽管面临着种种无奈,宝玉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他不愿意妥协,不愿意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他在痛苦和挣扎中,不断地寻找着实现理想的途径。他与黛玉的爱情,成为了他在黑暗现实中的一丝光明。他对姐妹们的关怀和尊重,也是他对理想世界的一种坚守。他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封建礼教的压迫,尽管力量微弱,但他从未放弃。
宝玉对纯真情感和精神富足的追求,以及在现实中的无奈和坚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封建礼教压迫下,依然怀揣着理想的灵魂。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引发了我们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六、与前后章节关联及在全书中的地位
1.与前文情节呼应
《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与前文情节多处呼应,巧妙地揭示了前文埋下的伏笔,使故事的发展更加连贯和完整。
惜春出家情节与前文多处呼应。早在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时,惜春就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这看似玩笑的话语,实则为她日后出家埋下了伏笔。在抄检大观园时,惜春执意赶走丫鬟入画,表现出她的孤僻冷漠和对尘世的疏离,这也与本回中她坚定出家的选择相呼应。她对家族的丑恶现象早已看透,家族的衰败让她更加坚定了出家的决心,这些前文情节都为惜春最终的选择做了铺垫。
宝玉与甄宝玉相见情节也与前文有所关联。在之前的情节中,就多次提及甄宝玉,说他与贾宝玉性情相近,两人如同镜像一般。这让宝玉对甄宝玉充满了期待,认为能找到精神上的知己。然而,见面后甄宝玉的世俗化,与前文所描述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不仅让宝玉失望,也揭示了封建正统教育对人的毒害。前文对甄宝玉的描述,为此次见面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冲击力。
和尚送玉情节同样呼应前文。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在之前的情节中,宝玉曾多次摔玉,表达他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反抗。而此次和尚送玉,暗示着命运的一种安排。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宝钗金锁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构成的“金玉良缘”说法,在前文也有多次提及。和尚送玉强化了这种宿命感,为宝玉和宝钗的婚姻埋下了更深的伏笔。同时,也呼应了前文宝玉与仙界的联系,体现了《红楼梦》中“梦幻”与“现实”交织的特点。
本回情节与前文紧密呼应,通过对前文伏笔的揭示,使故事的发展更加自然流畅,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红楼梦》情节设置的精妙和作者构思的严谨。
2.对后文情节铺垫
《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的情节为后文的发展做了多方面的铺垫,深刻影响了故事的走向。
惜春出家这一情节为后文家族的离散和衰败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惜春的决绝离开,预示着贾府内部的分崩离析进一步加剧。她的出家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也反映出家族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此后,贾府可能会因为惜春的选择而引发更多的争议和矛盾,家族的凝聚力将进一步削弱。同时,惜春在佛门的生活也可能会有新的故事展开,她是否能在佛门中找到真正的宁静和解脱,都为后文留下了悬念。
宝玉与甄宝玉见面后的失望,为他后续的觉醒和反抗埋下了伏笔。这次见面让宝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他所追求的纯真情感和精神契合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里是如此难以寻觅。这将促使他更加坚定地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对家族为他安排的仕途经济之路更加抵触。他与黛玉的感情可能会因为他的觉醒而更加坚定,同时也会与封建正统势力产生更激烈的冲突,为后文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和宝玉的最终出走埋下了隐患。
和尚送玉这一情节强化了“金玉良缘”的宿命感,为宝玉和宝钗的婚姻做了铺垫。宝玉见到玉后病情好转,贾府众人对玉更加重视,也对宝玉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这使得宝玉在家族中的地位再次凸显,家族为了延续荣耀,很可能会加快促成宝玉和宝钗的婚事。而宝玉对玉的态度和反应,也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这将在他与宝钗的婚姻生活中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故事走向悲剧结局。
此外,本回中所展现的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以及家族内部的腐败和矛盾,都为后文贾府的彻底衰败埋下了伏笔。随着故事的发展,贾府将面临更多的危机和挑战,最终走向覆灭。总之,第一百十五回的情节为后文的发展搭建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故事的发展更加连贯和自然,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红楼梦》悲剧主题的必然性。
3.在全书中的地位和意义
《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惑偏私惜春矢素志,证同类宝玉失相知”在全书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对主题深化和人物塑造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从地位上看,此回是贾府衰败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前文已描绘了贾府的繁华景象逐渐消逝,家族内部矛盾重重,而本回通过惜春出家和宝玉与甄宝玉见面等情节,进一步展现了家族衰败对人物命运的深刻影响。惜春的出家象征着贾府内部的分崩离析,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预示着家族传统秩序的瓦解。宝玉与甄宝玉见面后的失望,则反映出封建正统教育对人性的毒害,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守自我的艰难。这些情节为后文贾府的彻底衰败和人物的悲惨结局做了有力铺垫,使故事的发展更加连贯和自然。
在主题深化方面,本回进一步强化了《红楼梦》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惜春出家是对封建礼教下女性悲惨命运的反抗,她不愿意被束缚在封建制度的牢笼中,追求自由和解脱。宝玉对甄宝玉的失望,也揭示了封建正统教育对人的扭曲,它让原本纯真善良的人变得世俗功利。这些情节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以及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同时,本回也体现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惜春和宝玉在命运面前的挣扎和选择,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宝玉对纯真情感和精神富足的追求,尽管在现实中遭遇无奈,但他依然坚持,这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世界的渴望。
在人物塑造上,本回使惜春和宝玉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惜春的孤僻冷漠、叛逆决绝在出家情节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她的选择让读者看到了她内心的坚定和对自由的向往。宝玉对纯真情感和精神契合的执着追求,以及与甄宝玉见面后的失望和内心挣扎,进一步凸显了他的叛逆性格和对封建礼教的不满。甄宝玉的形象则起到了衬托作用,通过与宝玉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宝玉的独特和珍贵。
《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在全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通过情节的发展、主题的深化和人物的塑造,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完整和深刻的《红楼梦》世界,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无奈,以及人性的美好和坚韧。
七、文化背景解读
1.佛教文化影响
佛教思想在惜春出家的选择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佛教文化的盛行。
从惜春自身来看,她自幼就与佛结缘,常和水月庵智能儿、枕翠庵妙玉等下棋、谈佛论经,深受佛学影响。佛教强调“四大皆空”“诸行无常”,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虚幻不实的,充满了痛苦和烦恼。惜春生长在侯门公府,却目睹了家族的兴衰荣辱,看到了长辈们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姐妹们的悲惨命运。这些现实让她深刻地感受到了尘世的无常和痛苦,与佛教所宣扬的思想不谋而合。她意识到,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一切都是虚幻的泡影。因此,她渴望通过出家修行,摆脱尘世的束缚,达到“涅盘寂静”的境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地藏庵尼姑劝说惜春出家时,也运用了大量的佛教教义。她们描绘了佛门的清净与解脱,说在佛门中可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摆脱封建社会压在妇女头上的族权、夫权、神权等几座大山以及“三从四德”的约束。这些话语对惜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进一步坚定了她出家的决心。惜春认为,只有出家才能真正地远离世俗的纷争和痛苦,实现自我的救赎。
当时社会佛教文化的盛行也是惜春出家的一个重要背景。在清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对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许多寺庙香火旺盛,佛教教义深入人心。佛教的慈悲为怀、因果报应等思想,成为了人们道德规范和精神寄托的重要来源。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惜春选择出家并不显得突兀,反而得到了一些人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佛教文化的盛行也为惜春提供了一个出家的途径和环境。当时的寺庙众多,为出家修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惜春可以在寺庙中学习佛法,与其他出家人一起修行,过着清净的生活。同时,寺庙也为女性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和自由的空间,让她们可以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佛教思想在惜春出家的选择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佛教文化的盛行。惜春的出家不仅是个人的选择,也是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必然结果。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佛教文化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深刻影响,以及在封建社会中人们对自由和精神解脱的渴望。
2.封建礼教社会环境
在《红楼梦》所描绘的时代,封建礼教犹如一张无形却又无比坚韧的大网,紧紧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渗透到家庭和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在思想层面,封建礼教强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观念,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和道德的标杆。这些观念深入人心,使得人们的思想被严重禁锢。对于男性而言,读书考取功名、入仕为官被视为人生的唯一正途。像甄宝玉,原本与宝玉性情相近,对仕途经济毫无兴趣,但在封建正统教育的影响下,逐渐接受了这种观念,认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光宗耀祖,才是成功的标志。而对于女性,她们则被要求遵守“三从四德”,成为男性的附属品,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她们的命运往往被家族和社会所左右,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
在家庭中,封建礼教的等级制度森严。长辈拥有绝对的权威,晚辈必须无条件服从。贾府中,贾母作为家族的最高长辈,她的话就是圣旨,家族中的大小事务都由她决定。王夫人和尤氏等代表封建正统势力的人,坚决维护封建礼教的权威,对惜春出家一事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违反了封建礼教,会搅乱封建经济和封建生活秩序。在婚姻方面,子女的婚姻往往由父母包办,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就是封建礼教下婚姻制度的牺牲品。他们真心相爱,却无法在一起,最终黛玉含恨而死,宝玉也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在社会上,封建礼教同样无处不在。科举考试是文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社会普遍认为只有考取功名、为官作宰才是成功的标志。这种观念导致了社会的功利化和虚伪化,人们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不惜不择手段。同时,封建礼教还强调男尊女卑,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极低,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和机会。她们不能接受教育,不能参与社会活动,只能待在家里相夫教子。
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得人们失去了自由和个性,无法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惜春和宝玉等人物的反抗,正是对这种封建礼教社会环境的不满和挑战。他们试图打破这张无形的大网,追求自由和人性的解放,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他们的反抗显得如此艰难和无力。《红楼梦》通过对封建礼教社会环境的描绘,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人性在这种环境下的压抑和扭曲。
3.新兴市民思想冲击
在《红楼梦》所描绘的时代,新兴市民思想开始悄然兴起,对惜春和宝玉等人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与封建正统思想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新兴市民思想强调个性自由、平等和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这与封建正统思想所倡导的等级制度、三纲五常等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惜春和宝玉等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种新兴思想的冲击。
惜春的出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兴市民思想中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女性的命运往往被家族和社会所左右,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而惜春敢于反抗这种命运,毅然选择出家,追求自己的精神解脱。她不愿意被封建制度所束缚,渴望摆脱家族的荣耀和亲情的羁绊,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这种对个性自由的追求,正是新兴市民思想的体现。
宝玉对纯真情感和精神富足的追求,也与新兴市民思想相契合。他厌恶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仕途经济毫无兴趣,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尊重女性的个性和想法。他与黛玉之间的爱情,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基础上,是一种灵魂的契合。这种对纯真情感和精神契合的追求,与封建正统思想所强调的家族利益和婚姻的政治目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新兴市民思想与封建正统思想之间的冲突也十分明显。惜春的出家遭到了封建正统势力的强烈反对,王夫人和尤氏等认为她出家违反了封建礼教,会搅乱封建经济和封建生活秩序。宝玉对仕途经济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让家族长辈们感到不满,他们不断地向他灌输封建正统思想,要求他学习“经济文章”,考取功名。
在这种冲突中,惜春和宝玉等人物陷入了痛苦和挣扎。他们一方面受到新兴市民思想的影响,渴望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面临着来自家族和社会的巨大压力。这种冲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矛盾,也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惜春和宝玉等人物的命运,正是新兴市民思想与封建正统思想冲突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