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因讹成实元妃薨逝 以假混真宝玉疯癫(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一、回目解析
《红楼梦》第九十五回回目“因讹成实元妃薨逝 以假混真宝玉疯癫”,精准概括了本回的两大关键事件,深刻揭示了贾府命运的急转直下。“因讹成实元妃薨逝”,元妃之死起初或许有传言讹误,但最终成为残酷现实。元妃作为贾府在宫廷的重要倚靠,她的离世象征着贾府失去了最有力的庇护,家族的荣耀与权势开始摇摇欲坠。“以假混真宝玉疯癫”,宝玉丢失通灵宝玉后,众人慌乱中竟有人送来假玉,宝玉陷入疯癫状态。通灵宝玉是宝玉的命根子,它的丢失与真假混淆,暗示着宝玉精神世界的崩塌,也预示着贾府内部的混乱与衰败。
回目用词精妙,“因讹成实”“以假混真”对仗工整,生动展现了事件的荒诞与无常,增添了悲剧色彩,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命运的捉弄和贾府的岌岌可危。
二、主要情节梳理
1.宝玉失玉
在《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中,宝玉失玉这一情节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贾府上下的轩然大波。
事情的开端颇为蹊跷,宝玉在换衣服时,竟不知何时弄丢了那块通灵宝玉。袭人发现玉丢失后,吓得花容失色,深知这玉对宝玉的重要性,更不敢贸然回明王夫人和贾母,只好先命人在各个园中仔细寻找。消息传开后,李纨等众人纷纷赶来,大家聚在一起,开始出谋划策。凤姐当机立断,提出先限制各位在园中活动,禁止外出,以便更方便地查明情况。
与此同时,焙茗带来了一个看似有希望的消息。他称在当铺里似乎找到了宝玉的玉,这让众人的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宝玉听闻后,也觉放心不少,急忙走到门口询问详情。然而,当焙茗详细讲述在当铺的经历后,众人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当铺里有很多类似的小玉,难以确定哪一块才是宝玉丢失的通灵宝玉。袭人凭借自己的经验判断,认为那些玉并非正经东西,众人听后,仔细一想,便觉得此事不靠谱,于是打消了从当铺取玉的念头。
为了探寻玉的下落,岫烟想到了妙玉。她来到栊翠庵,请求妙玉扶乩。妙玉起初拒绝,认为岫烟听信谣言来纠缠她,且声称自己不懂扶乩之事。但在岫烟诚恳地诉说了袭人等性命关系的话后,妙玉最终被打动,破例进行扶乩。扶乩后得出的乩语“噫!来无迹,去无踪,青埂峰下倚古松。欲追寻,山万重,入我门来一笑逢”,让众人更加困惑。大家对乩语进行解读,认为一时难以找到玉,但玉不会丢失,只是不知何时会自行出现。然而,“青埂峰”究竟在何处,“入我门来”又指的是谁的门,这些问题都成了不解之谜。
此后,王夫人等派人到当铺里查问,凤姐也暗中设法找寻,但一连闹了几天,始终毫无下落。宝玉因为失玉,变得怔怔的,不言不语,没心没绪,好几天都不上学。而袭人等每日提心吊胆,生怕贾母和贾政知道此事。宝玉失玉这一事件,不仅让宝玉陷入了混沌状态,也让整个贾府陷入了慌乱与不安之中,仿佛预示着一场更大的危机即将来临。
2.元妃薨逝
在宝玉失玉引发的慌乱尚未平息之时,元妃薨逝的噩耗如晴天霹雳般降临到贾府。
元妃自入选凤藻宫后,圣眷隆重,然而身体却每况愈下。她身体发福,举动费力,日常起居劳乏,还时常发作痰疾。此次,因前日侍宴回宫偶沾寒气,勾起了旧病,且病情来势汹汹。太医院奏明是痰厥之症,用药后却毫无起色,汤药不进,连用通关之剂也不见效。内官忧虑之下,奏请预办后事,并传旨命贾氏椒房进见。
太监匆忙赶到贾府报信,贾政满脸泪痕、喘吁吁地让王夫人即刻进宫,并嘱咐她告知老太太时说得宽缓些,不要吓坏了老人家。王夫人听闻,大哭起来,但在贾政的催促下,强忍着悲痛去请贾母。她只说元妃有病,进去请安,贾母虽念佛祈祷,但心中也不免担忧。
贾母和王夫人匆忙穿戴整齐,进宫见到元妃时,只见她痰塞口涎,不能言语,见到贾母只有悲泣之状,却流不出眼泪。贾母进前请安,说着宽慰的话,然而元妃已目不能顾,脸色渐渐改变。内官太监考虑到国家制度,担心派各妃看视,椒房姻戚不便久留,便请她们在外宫伺候。贾母和王夫人怎忍心离开,但无奈只能遵旨,心中悲感却不敢表露。
朝门内官员传来消息,太监出来立传钦天监,贾母便知情况不妙。稍刻,小太监传谕,宣布贾娘娘薨逝。这一消息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众人的心上。元妃薨于十二月十九日,此时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
贾母含悲起身,出宫上轿回家。贾政等也已得知消息,一路悲戚。回到家中,邢夫人、李纨、凤姐、宝玉等出厅迎接,大家分东西迎着贾母请安,随后便是一片哭泣之声。
次日早起,凡有品级的人都按贵妃丧礼进内请安哭临。贾政身为工部官员,既要按照仪注办理丧事,又要在堂上周旋,还要应对同事的请教,两头忙碌,更添了几分哀伤。元妃的薨逝,让贾府失去了在宫廷中的重要倚仗,也为贾府的衰败敲响了丧钟,整个贾府沉浸在一片悲痛与绝望的氛围之中。
3.冲喜安排
宝玉失玉后变得疯疯癫癫,整日不言不语、没心没绪,这可急坏了贾府众人。与此同时,元妃薨逝的噩耗又让贾府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与恐慌之中。在这双重打击之下,贾母等人决定采取冲喜的办法来挽救宝玉,而冲喜的对象,他们选定了宝钗。
贾母作为贾府的大家长,在这个决定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她深知宝玉的状况已经十分危急,需要用喜事来冲冲晦气,让他恢复正常。而宝钗端庄稳重、知书达理,又是王夫人的外甥女,与贾府亲上加亲,在贾母看来,是宝玉妻子的合适人选。
王夫人也极力促成这门婚事。一来,她一直偏爱宝钗,认为宝钗符合封建礼教下贤妻良母的标准,能够操持好贾府的家务,帮助宝玉成就一番事业。二来,薛家虽然家道中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与薛家联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巩固贾府的地位。
王熙凤则是这场婚事的具体策划者。她精明能干,深知贾母和王夫人的心意,为了讨好她们,同时也为了维护贾府的稳定,她想出了掉包计,打算瞒着宝玉,让他以为娶的是黛玉,实际上迎娶的却是宝钗。
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这一决定也是贾府为了挽救自身命运而做出的无奈之举。元妃的薨逝让贾府失去了在宫廷中的重要靠山,家族的地位岌岌可危。他们希望通过宝玉与宝钗的婚姻,借助薛家的财力和人脉,以及宝钗的贤能,来重振贾府的声威。同时,他们也认为婚姻能够让宝玉收心,承担起家族的责任,带领贾府走出困境。
然而,他们没有考虑到宝玉对黛玉的深情,也没有预料到这场冲喜的婚事会给宝玉、黛玉和宝钗带来怎样的痛苦和悲剧。这一决定,看似是为了挽救宝玉和贾府,实则是将他们推向了更深的深渊。
三、人物形象分析
1.贾母
在《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中,贾母在元妃薨逝和宝玉疯癫这两大事件中的表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她作为家族长辈的复杂心理和威严。
当太监前来报信,告知元妃状况不佳时,贾政虽满脸泪痕,却仍不忘嘱咐王夫人告知贾母时说得宽缓些。王夫人领命去请贾母,只说元妃有病,进去请安。贾母听闻后,赶忙念佛祈祷,这一细节体现出她对元妃的疼爱与担忧。她深知元妃在宫中的不易,也明白元妃对于贾府的重要性。
进宫见到元妃时,元妃已痰塞口涎、不能言语,只有悲泣之状。贾母进前请安,说着宽慰的话,尽显长辈的慈爱与关怀。然而,内官太监考虑到国家制度,让她们在外宫伺候,贾母和王夫人虽不忍离开,但也只能遵旨,这显示出她在面对皇家规矩时的无奈与顺从。当朝门内传来元妃薨逝的消息,贾母含悲起身,出宫上轿回家,她的悲痛之情溢于言表,但在众人面前,她依然保持着端庄和镇定,维护着家族长辈的威严。
回到家中,面对众人的哭泣,贾母虽也沉浸在悲痛之中,但她并未被悲伤完全击垮。她深知自己作为家族的主心骨,此时需要稳定局面,于是强忍着悲痛,处理着元妃丧事的相关事宜。
而在宝玉失玉疯癫这件事上,贾母同样展现出复杂的心理。宝玉是她最疼爱的孙子,失玉后的疯癫状态让她心急如焚。她一方面心疼宝玉的遭遇,希望能尽快找到玉,让宝玉恢复正常;另一方面,她也明白贾府此时面临的困境,需要采取果断的措施来挽救局面。
在决定给宝玉冲喜,让他与宝钗成婚时,贾母展现出了作为家族长辈的权威和决断。她深知这一决定可能会伤害到宝玉和黛玉的感情,但为了贾府的未来,她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她考虑的不仅仅是宝玉个人的幸福,更是整个家族的兴衰荣辱。
贾母在元妃薨逝和宝玉疯癫事件中的表现,既体现了她对亲人的深厚情感,又展现出她在面对家族危机时的威严和担当。她的复杂心理和决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家族中长辈的无奈与责任,也预示着贾府在风雨飘摇中的命运走向。
2.贾宝玉
在《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中,贾宝玉失玉后的疯癫状态,宛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彻底打乱了他原本的生活节奏,也让贾府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通灵宝玉对贾宝玉而言,绝非仅仅是一块普通的玉石,它更像是贾宝玉与这个世界连接的纽带,是他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从出生时便含玉而生,这块玉就与他的命运紧密相连。它见证了贾宝玉在贾府的成长历程,陪伴他经历了与姐妹们的嬉笑玩闹、诗词唱和,也目睹了贾府内部的勾心斗角、兴衰荣辱。在贾宝玉的心中,通灵宝玉是他纯真本性的象征,是他在这纷繁复杂的尘世中保持自我的标志。失去了通灵宝玉,就仿佛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灵魂,让他陷入了无尽的迷茫和痛苦之中。
自玉丢失后,贾宝玉的状态急转直下。他变得怔怔的,整日不言不语,没心没绪。往日里那个活泼开朗、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的公子哥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眼神呆滞、行动迟缓的痴傻之人。他不再关心园中的花草树木,不再与姐妹们吟诗作画,甚至连上学这件他原本就不太热衷的事情,也提不起丝毫兴趣。他的世界仿佛一下子变得灰暗无光,只剩下一片混沌和迷茫。
在疯癫之中,贾宝玉对黛玉的深情愈发凸显。尽管他的意识已经有些模糊,但黛玉的身影却始终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常常在恍惚中呼唤着黛玉的名字,仿佛只有黛玉才能拯救他于这无尽的痛苦之中。当他听到别人提及黛玉时,会突然变得兴奋起来,眼神中闪烁着一丝光芒,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会急切地询问关于黛玉的情况,关心她是否安好,是否也在为他的遭遇而担忧。
这种深情,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更是一种灵魂的契合。贾宝玉和黛玉在精神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他们都厌恶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真性情。在这个虚伪的世界里,他们是彼此唯一的知己。失去了通灵宝玉,贾宝玉的内心变得更加脆弱,而对黛玉的思念和依赖也变得愈发强烈。他渴望见到黛玉,渴望在黛玉的怀抱中找到一丝安慰和温暖。
然而,命运却对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贾府为了挽救贾宝玉的命运,决定采用冲喜的办法,让他与宝钗成婚。这一决定,无疑是对贾宝玉和黛玉爱情的沉重打击。在疯癫的状态下,贾宝玉或许还不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但他内心深处对黛玉的深情,却注定了他将在这场婚姻中承受巨大的痛苦。
贾宝玉失玉后的疯癫状态,深刻地揭示了通灵宝玉对他的重要意义,也展现了他对黛玉坚定不移的深情。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爱情变得如此脆弱,人性被无情地扭曲,让人不禁为之扼腕叹息。
3.薛宝钗
在《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中,薛宝钗得知宝玉失玉和婚事安排后的反应,充分展现了她稳重端庄、识大体、顾大局的性格特点和处事态度。
当听闻宝玉失玉的消息时,薛宝钗心中不免一惊。她深知通灵宝玉对宝玉的重要性,也明白此事可能会给宝玉带来极大的打击。但她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惊慌失措,而是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静。她没有过多地询问事情的细节,而是默默地观察着周围人的反应,思考着应对之策。这种冷静和理智,体现了她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沉稳和成熟。
在得知贾母等人决定让她与宝玉冲喜成婚的安排后,薛宝钗的内心或许也有过一丝波澜。毕竟,她一直以来都对宝玉有着特殊的感情,也希望能够与宝玉结成连理。然而,她并没有表现出过度的欣喜或激动,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接受了这一安排。她明白,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事情,更是关系到整个家族的命运。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她无法抗拒家族的决定,只能选择顺从。
在筹备婚事的过程中,薛宝钗积极配合王熙凤等人的安排,展现出了她的识大体和顾大局。她没有因为自己是新娘而提出过多的要求,而是一切以贾府的利益为重。她深知,此时的贾府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元妃的薨逝和宝玉的疯癫让家族陷入了困境。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贾府带来一丝生机和希望。
当她得知王熙凤想出的掉包计,要瞒着宝玉让他以为娶的是黛玉时,薛宝钗虽然心中有些不忍,但还是选择了配合。她明白,这是为了挽救宝玉的生命,也是为了维护贾府的稳定。她没有因为自己的感情而反对这一计划,而是以大局为重,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在与宝玉见面时,薛宝钗依然保持着端庄大方的仪态。她虽然知道宝玉此时处于疯癫状态,但还是尽力与他交流,试图让他恢复正常。她的温柔和体贴,让宝玉在恍惚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薛宝钗在得知宝玉失玉和婚事安排后的反应,充分展现了她作为封建礼教下大家闺秀的典范。她的稳重、识大体和顾大局,让她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够保持冷静,做出正确的选择。然而,她的这种性格也注定了她在这场婚姻中要承受更多的痛苦和无奈。她的命运,也成为了封建社会女性悲剧的一个缩影。
4.林黛玉
在宝玉失玉和元妃薨逝期间,林黛玉的内心宛如被狂风肆虐的湖面,波澜起伏,痛苦不堪。
宝玉失玉的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林黛玉的心坎上。她本就心思细腻、敏感多疑,对宝玉的感情更是刻骨铭心。听闻宝玉失玉后变得疯疯癫癫,她的心瞬间揪紧,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她深知通灵宝玉对宝玉的重要性,那玉就如同宝玉的命根子一般,失去了玉,宝玉便如同失去了灵魂。她担心宝玉的安危,害怕他从此一蹶不振,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每一个关于宝玉的消息,都如同针一般刺痛着她的心,让她坐立不安,食不知味。
而元妃的薨逝,更是让林黛玉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残酷。元妃作为贾府在宫廷中的重要倚仗,她的离世预示着贾府的命运即将急转直下。林黛玉深知自己寄人篱下,贾府的兴衰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她担心贾府的衰败会影响到自己与宝玉的爱情,害怕他们的爱情会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化为泡影。这种担忧如同阴霾一般笼罩在她的心头,让她感到无比的压抑和绝望。
在这双重打击之下,林黛玉的敏感和对爱情的执着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常常独自落泪,暗自伤神,将自己的痛苦和忧虑都深埋在心底。她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害怕被别人看穿,更害怕自己的爱情会成为别人的笑柄。然而,她对宝玉的思念却如同潮水一般,汹涌澎湃,无法抑制。她渴望见到宝玉,渴望在他的身边安慰他、照顾他,但又害怕自己的出现会给他带来更多的痛苦。
她的敏感让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警惕,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都能触动她的神经。她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而心生猜疑,担心自己与宝玉的感情出现了问题。而她对爱情的执着,又让她在这痛苦的深渊中坚守着,不愿意放弃与宝玉的感情。她相信,他们的爱情是坚不可摧的,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们都能够携手走过。
林黛玉在宝玉失玉和元妃薨逝期间的心理活动,深刻地体现了她的敏感和对爱情的执着。她的痛苦和无奈,让人为之动容,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四、精彩段落赏析
1.宝玉与宝钗对话
在《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中,宝玉与宝钗的对话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宝玉对黛玉的深情,以及他对自身与黛玉命运的无奈与绝望。
当宝玉处于疯癫状态时,与宝钗有了一番对话。此时的宝玉,意识虽已混沌,但内心深处对黛玉的思念却如暗流涌动,随时都可能冲破理智的堤坝。在对话中,宝玉常常不自觉地提及黛玉,他的言语中充满了对黛玉的牵挂和眷恋。他会询问宝钗关于黛玉的情况,眼神中透露出焦急和关切,仿佛只有得到黛玉的消息,他那颗慌乱的心才能稍稍安定下来。
这种深情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在长期的相处中逐渐积累而成的。宝玉和黛玉在精神上高度契合,他们都厌恶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真性情。在这个虚伪的世界里,他们是彼此唯一的知己。然而,命运却对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贾府为了挽救宝玉的命运,决定采用冲喜的办法,让他与宝钗成婚。这一决定,让宝玉陷入了深深的无奈与绝望之中。
在与宝钗的对话中,宝玉的言语间偶尔会流露出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现实的不满。他或许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的婚姻并非如自己所愿,但却无力改变这一切。他的无奈,不仅仅是对自己婚姻的无奈,更是对整个封建礼教的无奈。他深知,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个人的情感和意愿是如此的渺小,根本无法与家族的利益和长辈的意志相抗衡。
而他的绝望,则源于他对与黛玉爱情结局的预感。他明白,自己与黛玉的爱情就像一朵在风雨中飘摇的花朵,随时都可能被无情地摧残。尽管他心中充满了不舍和不甘,但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却无能为力。
宝玉与宝钗的对话,深刻地展现了他对黛玉的深情,以及他在封建礼教压迫下对自身与黛玉命运的无奈与绝望。这不仅是两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让人不禁为之叹息。
五、艺术特色探究
1.情节设置
在《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中,元妃薨逝与宝玉疯癫两大事件相互交织的情节设置,宛如一幅交织着悲伤与绝望的画卷,营造出了浓厚的悲剧氛围,同时也对家族命运和人物关系产生了深远的推动作用。
这两大事件的交织,首先营造出了一种强烈的悲剧氛围。元妃作为贾府在宫廷中的重要倚仗,她的薨逝无疑是贾府的重大损失。贾府众人进宫见元妃时,元妃已痰塞口涎、不能言语,只有悲泣之状,最终含悲离世。这一场景充满了哀伤与无奈,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而与此同时,宝玉失玉后变得疯疯癫癫,整日不言不语、没心没绪,往日的活泼开朗消失殆尽。他的疯癫不仅让他自己陷入痛苦之中,也让贾府上下为他忧心忡忡。这两大悲剧事件同时发生,使得整个贾府沉浸在一片悲痛和绝望的氛围之中,仿佛预示着这个家族即将走向衰败。
从家族命运的角度来看,元妃薨逝和宝玉疯癫加速了贾府的衰败。元妃在宫廷中的地位,为贾府带来了荣耀和庇护。她的离世,让贾府失去了在宫廷中的重要靠山,家族的地位岌岌可危。而宝玉作为贾府未来的希望,他的疯癫让贾府失去了精神支柱。贾府众人试图通过冲喜的方式来挽救宝玉,但这也只是无奈之举,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贾府的命运。这两大事件的交织,使得贾府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逐渐走向衰落,就像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
在人物关系方面,这两大事件的交织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贾母作为家族的长辈,在元妃薨逝和宝玉疯癫的双重打击下,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策。她决定让宝玉与宝钗成婚,以冲喜的方式挽救宝玉,这一决定不仅伤害了宝玉和黛玉的感情,也改变了宝钗的命运。宝玉在疯癫中依然对黛玉深情款款,而黛玉在得知宝玉失玉和元妃薨逝的消息后,内心痛苦不堪,她的敏感和对爱情的执着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宝钗则在得知婚事安排后,虽然表现出了稳重和识大体,但她的内心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两大事件的交织,让人物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也让每个人都陷入了痛苦和无奈的境地。
元妃薨逝与宝玉疯癫两大事件相互交织的情节设置,通过营造悲剧氛围,加速了贾府的衰败,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使得《红楼梦》的悲剧色彩更加浓厚,让读者感受到了封建家族的兴衰荣辱和人性的复杂多样。
2.人物描写
《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中,作者通过精妙的人物对话与行为描写,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波澜。
在人物对话方面,以宝玉与宝钗的对话为例,充分展现了宝玉对黛玉的深情以及他内心的无奈与绝望。当宝玉处于疯癫状态时,他在与宝钗的交谈中,常常不自觉地提及黛玉。他会焦急地询问关于黛玉的情况,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牵挂。这种对话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宝玉即使在意识混沌的状态下,心中依然惦记着黛玉,凸显了他对黛玉感情的真挚和深沉。而宝钗在回应宝玉时,言语中既有温柔的安抚,又透露出一丝无奈。她深知宝玉心系黛玉,但为了配合贾府的安排,只能压抑自己的情感,这种对话体现了宝钗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隐忍和无奈。
再看贾母与王夫人在元妃薨逝后的对话。贾母虽悲痛万分,但在王夫人面前仍保持着长辈的威严,她嘱咐王夫人要处理好元妃的后事,言语中既有对元妃的不舍,又有对家族事务的担当。王夫人则在回应中表现出对贾母的顺从和对元妃的哀伤,两人的对话展现了她们在面对重大变故时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角色定位。
在行为描写上,袭人发现宝玉丢玉后的表现十分典型。她吓得不轻,不敢回明王夫人和贾母,而是先命人到各个园中寻找。这一系列行为,生动地刻画了袭人谨慎、忠诚的性格特点。她深知玉对宝玉的重要性,也明白此事若让贾母和王夫人知道会引发更大的风波,所以选择先自行寻找,体现了她对宝玉的悉心照料和对贾府规矩的遵循。
妙玉扶乩的行为也极具深意。岫烟请求妙玉扶乩探寻玉的下落,妙玉起初拒绝,后被岫烟的诚恳打动而破例。她在扶乩过程中的严肃和专注,以及扶乩后众人对乩语的解读,不仅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也从侧面反映出妙玉的清高和对神秘事物的敬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