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受私贿老官翻案牍 寄闲情淑女解琴书(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一、回目解析

1.回目对仗与寓意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回目“受私贿老官翻案牍,寄闲情淑女解琴书”对仗极为工整。“受私贿”对“寄闲情”,动宾结构相对,“私贿”与“闲情”一俗一雅,形成鲜明对比;“老官”对“淑女”,人物身份相对;“翻案牍”对“解琴书”,动作与对象的组合对应整齐。

此回目暗示了本回的两大主要情节,“受私贿老官翻案牍”对应薛蟠命案中知县受贿改判之事,展现了官场的黑暗腐败;“寄闲情淑女解琴书”则指向宝玉与黛玉交流琴谱的情节,凸显了黛玉的才情与情思。从全书主题来看,这一回目体现了《红楼梦》中雅俗交织、美丑并存的特点,既描绘了贵族生活的高雅情趣,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现实,暗示了家族兴衰的命运。

2.回目与情节关联

回目“受私贿老官翻案牍,寄闲情淑女解琴书”精准概括了本回的两大核心情节。“受私贿老官翻案牍”对应薛蟠命案的处理过程。薛蟠因琐事打死当槽儿张三,被官府收监。薛家为救薛蟠,四处打点,薛姨妈求贾政、王熙凤帮忙,花几千两银子买通知县。知县坐堂复审时,证人翻供,最终将案件判为误伤人命,这一情节充分体现了“受私贿老官翻案牍”的回目描述。

“寄闲情淑女解琴书”则与宝玉和黛玉的交流情节相呼应。宝玉来到潇湘馆,看到黛玉在看琴谱,黛玉解释自己略懂琴理,认为弹琴难在遇见知音。二人有说有笑地交流琴谱,展现出一种闲适高雅的氛围,正是“寄闲情淑女解琴书”的生动写照。回目简洁而准确地概括了本回的主要情节,使读者未读正文便能对内容有大致了解。

二、情节梳理与分析

1.薛蟠命案始末

薛蟠命案是《红楼梦》第八十六回的重要情节,其起因源于薛蟠的鲁莽冲动。薛蟠因家中喧闹,想外出约人做生意,偶遇蒋玉函便一同喝酒。期间,当槽儿不时瞟向蒋玉函,这让薛蟠心生怒气。次日,薛蟠又去吃酒,喝醉后叫当槽儿换酒,当槽儿来迟,薛蟠骂了几句便要动手,不想那人反伸着头让打,薛蟠便用碗将其头砸破,导致那人倒地流血而死。命案发生后,县衙迅速将薛蟠捉拿归案,薛蟠也承认了罪行。

薛家得知此事后,顿时乱作一团。薛姨妈心急如焚,四处奔走寻求解决办法。三日后,薛蝌来信建议买嘱人证以便翻供,但知县深知薛家是富户,不肯轻易翻供,索要一大笔银子才肯通融。薛姨妈先找到贾政,希望他能帮忙求情,贾政虽答应帮忙求情,却不肯拿钱行贿。无奈之下,薛姨妈又求助于凤姐,通过贾琏花了几千两银子,才将知县买通。

知县收受贿赂后,坐堂复审此案。他传齐了亲属与人证,在薛家的打点下,证人纷纷翻口,称没看清实际情况,坚称是换酒时失手误伤。薛蟠也一口咬定,自己是因惧怕加刑才承认杀人。知县为了掩人耳目,虚张声势一番,还叫仵作验尸,最后将案件判为误伤人命。

薛蟠命案的结果看似是薛家成功将死罪开活,但这背后却反映出诸多问题。从薛家角度来看,他们为了救薛蟠不惜动用大量钱财行贿,展现出家族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不择手段。从司法层面而言,知县受私贿翻案,完全违背了司法公正,将法律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深刻揭示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司法的腐败。这一案件不仅影响了薛家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堕落,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也让读者对书中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官场黑暗与司法腐败

知县受私贿翻案这一情节,如同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红楼梦》所描绘时代官场的黑暗与司法的腐败。在薛蟠命案中,知县明知薛蟠杀人事实确凿,却因薛家的贿赂而轻易改变判决结果,将故意杀人判定为误伤人命,这种公然违背司法公正的行为令人触目惊心。

从社会背景来看,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官僚体系庞大且复杂。官员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和仕途,往往不择手段。在这个体系中,金钱和权势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知县作为地方司法的执行者,本应秉持公正,维护法律的尊严,但在面对薛家的巨额贿赂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金钱,将法律抛诸脑后。这反映出当时官场普遍存在的贪污受贿之风,官员们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司法成为了他们敛财的工具。

这种官场黑暗和司法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封建制度本身的缺陷是根源所在。封建王朝以皇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官员们的权力不受限制,容易滋生腐败行为。其次,社会的贫富差距悬殊也是重要因素。富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惜用金钱打通各种关节,而官员们则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甘愿为富人服务。在薛蟠命案中,薛家作为富户,有足够的财力来贿赂知县,而知县也为了这笔钱财,甘愿违背良心和法律。

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从司法层面来看,它破坏了法律的公正和权威,使得法律失去了应有的威慑力。普通百姓在这样的司法环境下,无法得到公平的审判,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受到严重挑战。从社会层面来看,它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不稳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使得底层百姓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容易引发社会动荡。例如,在一些地方,由于司法不公,百姓冤屈无处申诉,最终导致民变的发生。

《红楼梦》通过知县受私贿翻案这一情节,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和司法的腐败,让读者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引发了人们对公平正义和社会制度的思考。

3.黛玉解琴书情节

在《红楼梦》第八十六回中,宝玉与黛玉关于琴谱的交流,宛如一幅细腻的工笔画,勾勒出两人之间独特的情感世界。宝玉在贾母处听闻薛蟠之事中夹杂蒋玉函,想起红汗巾,回房询问袭人后,赶忙来到潇湘馆。此时,他看到黛玉正在专注地看书,书中内容却让他一头雾水。原来,那是一本琴谱。

宝玉诧异于从未见黛玉抚琴,黛玉解释自己不过略懂一二,还说弹琴难的是遇见知音。这番话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黛玉深深的情思。在她心中,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情感的寄托。她渴望能有一个知音,能听懂她琴音中所传达的情感,而这个人,她潜意识里希望是宝玉。

在交流过程中,黛玉向宝玉讲解琴理,她的才情在这一刻展露无遗。她对琴谱的理解深刻而独到,从琴的涵养性情作用到抚琴的要求,娓娓道来。她的讲解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展现出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情趣。而宝玉则听得津津有味,他对琴谱的好奇,不仅仅是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更是因为这是黛玉所喜爱的东西。他希望通过了解琴谱,能更接近黛玉的内心世界。

这一情节对黛玉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展现了黛玉的才情。在封建社会,女子有才学是难能可贵的,而黛玉的才情更是出类拔萃。她对琴理的精通,让她在众多女子中脱颖而出,凸显了她的独特魅力。其次,它体现了黛玉细腻的情思。她借琴理传达出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对爱情的向往。她渴望能与宝玉心灵相通,就像琴与知音的契合一样。然而,她又深知这种情感的微妙和不确定,所以只能通过琴理委婉地表达出来。最后,这一情节也展现了黛玉的孤独。尽管她生活在贾府这个繁华的大家庭中,但真正能懂她的人却寥寥无几。她只能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琴谱和诗词中,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寻找慰藉。

总的来说,宝玉与黛玉关于琴谱的交流情节,是《红楼梦》中一段精彩的描写。它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更深入地刻画了黛玉这一人物形象,让读者对她的才情、情思和孤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人物形象塑造

1.薛蟠:鲁莽冲动的公子哥

在《红楼梦》第八十六回的薛蟠命案中,薛蟠鲁莽冲动、骄横跋扈的性格特点暴露无遗。命案起因于他与蒋玉菡喝酒时,当槽儿不时瞟向蒋玉菡,这便让薛蟠心生怒气。次日他又去吃酒,喝醉后叫当槽儿换酒,当槽儿来迟,他骂了几句就要动手,不想那人反伸着头让打,他便用碗将其头砸破,导致那人倒地流血而死。整个过程中,薛蟠完全被情绪左右,丝毫没有考虑后果,其鲁莽冲动可见一斑。

从以往在书中的行为来看,薛蟠的骄横跋扈也是由来已久。他倚仗着家中的财富和权势,为所欲为。在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他为了争夺英莲,纵容豪奴打死冯渊,事后竟如同没事人一般,依旧逍遥自在。这种草菅人命的行为,充分展现了他骄横跋扈、目无法纪的性格。

薛蟠这种性格的形成,与他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薛家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家境富裕,财富和权势为他提供了肆意妄为的资本。他从小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对他溺爱有加,尤其是薛姨妈,对他百般纵容,使得他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也不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此外,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对他的性格产生了影响。在封建社会,贵族子弟享有特权,他们的行为往往不受太多约束。薛蟠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认为自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他的骄横跋扈和鲁莽冲动,正是这种社会环境的产物。

薛蟠在命案中的表现,是他性格特点的集中体现。他的鲁莽冲动不仅给自己带来了牢狱之灾,也给薛家带来了巨大的麻烦。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贵族子弟的腐朽和堕落,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2.薛姨妈:爱子心切的母亲

在《红楼梦》第八十六回中,薛姨妈展现出了一位爱子心切的母亲形象。当听闻薛蟠闹出人命官司被收监后,她心急如焚,立刻四处奔走,想尽办法营救儿子。

得知薛蟠命案的消息后,薛姨妈首先想到的是寻求贾府的帮助。她急忙赶到贾府,找到贾政,希望他能出面疏通关系。贾政虽答应帮忙求情,但却不肯拿钱行贿。薛姨妈深知此事棘手,仅靠求情恐怕难以解决问题,无奈之下,她又将希望寄托在了王熙凤身上。她与凤姐、贾琏商议,最终花了几千两银子买通知县,为薛蟠的案件翻案创造了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薛姨妈充分展现出了她的无奈。她本是名门望族的夫人,平日里养尊处优,但为了儿子,她不得不放下身段,低声下气地求人。她清楚地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金钱和权势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她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通过贿赂官员来为儿子争取一线生机。这种无奈,是一个母亲在面对儿子生死危机时的无奈,也是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无奈。

同时,薛姨妈在处理此事时也表现出了世故。她深知官场的潜规则,明白要想让知县改变判决,必须付出足够的代价。她毫不犹豫地拿出大量银子,打点上下关系,展现出了她在人情世故方面的老练。她知道如何利用贾府的关系,如何与官员打交道,这些都是她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经验。

薛姨妈的爱子之情令人动容。她为了救儿子,不惜动用家族的财富,四处奔波劳累。她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道德和法律,但却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在她心中,儿子的生命高于一切,为了儿子,她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种母爱,是无私的、深沉的,也是令人敬佩的。然而,她的世故和无奈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在那个社会里,亲情往往要通过金钱和权势来维系,这是一种悲哀。

3.黛玉:才情与情思交织的才女

在《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情节中,黛玉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才情与情思交相辉映。当宝玉来到潇湘馆,看到她正专注于琴谱时,黛玉的才情便开始缓缓展现。她向宝玉解释自己略通琴理,且对琴的见解深刻独到。她认为琴是涵养性情之物,弹琴难在遇见知音,寥寥数语,便体现出她对琴文化的深入理解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黛玉讲解琴理时,言辞间尽显才情。她对琴谱的熟悉程度,以及对抚琴要求的阐述,都展现出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她的讲解充满诗意,将琴的韵味和意境娓娓道来,让宝玉听得如痴如醉。这种才情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她长期沉浸于诗书文化的结果。在封建社会,女子有才学本就难得,而黛玉的才情更是出类拔萃,她的才华在琴理讲解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除了才情,黛玉在解琴书情节中还流露出细腻的情思。她提到弹琴难遇知音,这其实是她内心深处情感的一种委婉表达。她渴望能有一个真正懂她的人,能听懂她琴音中所蕴含的情感。而在她心中,这个人或许就是宝玉。她与宝玉之间有着特殊的情感纽带,她希望宝玉能成为她的知音,能理解她的喜怒哀乐。这种对知音的渴望,实际上是她对爱情的一种向往。

结合黛玉的身世和性格来看,她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内心本就敏感脆弱。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她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琴成为了她寄托情感的重要方式,她通过琴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的才情和情思,都是她在这种特殊的身世和性格下形成的。她的才情让她在贾府中脱颖而出,但也让她更加孤独;她的情思让她对爱情充满渴望,但又常常因为现实的无奈而感到痛苦。

黛玉在解琴书情节中的表现,充分展现了她才情与情思交织的才女形象。她借琴理传达出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对爱情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她身世和性格所带来的孤独与无奈。这一情节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黛玉这一人物,感受到了她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4.宝玉:懵懂纯真的公子

在《红楼梦》第八十六回中,宝玉的言行尽显懵懂纯真。听闻薛蟠之事中提及蒋玉函,他想起红汗巾,回房便问袭人汗巾子还在不在,全然不顾袭人劝他少招惹混账人的话语,一心沉浸在自己的回忆里,这一细节生动展现了他的率真随性。

之后,宝玉赶忙来到潇湘馆,看到黛玉在看琴谱,他满脸诧异。这份诧异并非故作姿态,而是源于他对新鲜事物的天然好奇。他从未见黛玉抚琴,琴谱对他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这种好奇是他懵懂纯真性格的外在体现。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好奇,直接表达让黛玉教他,其天真无邪的模样跃然纸上。

宝玉对黛玉的亲近之情在本回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他在贾母处没理林黛玉,便立刻赶来潇湘馆,生怕冷落了黛玉。在与黛玉交流琴谱的过程中,他全神贯注地倾听黛玉讲解琴理,眼神中满是对黛玉的欣赏和依赖。他对琴谱的好奇,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是黛玉所喜爱的事物,他希望通过了解琴谱,能更靠近黛玉的内心世界。

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情感互动温馨而自然。黛玉讲解琴理时,他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一些天真的问题,引得黛玉轻笑。两人有说有笑,氛围轻松愉悦。这种互动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没有世俗的功利和算计,只有纯粹的情感交流。

宝玉的懵懂纯真还体现在他对世事的不谙。他没有意识到薛蟠命案背后的复杂和黑暗,也没有过多地去思考琴谱所蕴含的文化深意。他只是单纯地享受与黛玉在一起的时光,享受探索新鲜事物的乐趣。他的这种性格,在复杂的贾府环境中显得格外珍贵,也让他与黛玉之间的感情更加纯粹和真挚。

总的来说,宝玉在本回中的言行充分展现了他懵懂纯真的性格特点,他与黛玉之间的情感互动也为这段故事增添了一抹温馨浪漫的色彩。

四、文化内涵探究

1.琴文化的体现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中,黛玉与宝玉关于琴谱的交流,蕴含着丰富的琴文化知识。黛玉认为琴是涵养性情之物,这一观点体现了琴文化中重要的理念。在古代,琴被视为高雅的乐器,与文人的修养和品德紧密相连。弹奏古琴需要平和的心境和专注的精神,通过抚琴可以使人的内心得到沉淀,去除浮躁,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黛玉对琴的这一认知,反映出她高雅的情趣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关于抚琴的要求,黛玉也有提及。她虽未详细阐述,但从她对琴理的理解可以推测,抚琴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有知音相伴。在古代琴文化中,知音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广为流传,伯牙弹琴,子期能领会其中的高山流水之意,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这表明琴音不仅仅是一种声音的表达,更是演奏者情感和思想的传递,而只有知音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黛玉说弹琴难在遇见知音,正是对这一琴文化理念的深刻理解。

琴文化在《红楼梦》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人物的高雅品格和精神追求。黛玉作为书中才情出众的女子,对琴的喜爱和精通,体现了她不同于世俗的高雅气质。琴也象征着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宝玉对琴谱的好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是黛玉所喜爱的事物,他希望通过了解琴谱,能更接近黛玉的内心世界。琴成为了他们情感交流的桥梁,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从文化价值来看,琴文化丰富了《红楼梦》的内涵。它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使读者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琴文化所蕴含的修身养性、知音难觅等理念,与小说的主题和人物的命运相呼应。黛玉的孤独和对知音的渴望,与琴文化中知音难觅的情感相契合,进一步深化了人物形象和小说的主题。同时,琴文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中所体现的琴文化,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展现,更是人物性格、情感和社会文化的象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2.封建礼教与社会现实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通过薛蟠命案和黛玉解琴书等情节,深刻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物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以及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封建礼教在本回中对人物行为产生了诸多约束。以薛姨妈为例,她在得知薛蟠闹出人命官司后,首先想到的是通过贾府的关系来解决问题。这背后体现的是封建礼教下的家族观念和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家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薛姨妈深知薛家与贾府的联姻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所以她不惜放下身段,向贾政、王熙凤等人求助。这种行为反映出封建礼教下人们对家族关系的依赖,以及通过家族势力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式。同时,封建礼教也要求女性遵循三从四德,薛姨妈在处理此事时,虽然心急如焚,但也只能通过男性来疏通关系,自己无法直接参与到官场的运作中,这体现了女性在封建礼教下的地位和限制。

在社会关系方面,封建礼教强调等级分明。贾府作为贵族家庭,与普通百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薛蟠作为薛家的公子,仗着家族的权势,在社会上横行霸道。他打死当槽儿张三后,薛家能够动用大量的钱财和人脉来为他开脱罪责,而张三的家人却只能在公堂上诉苦,毫无反抗之力。这种鲜明的对比,反映出封建礼教下社会阶层的固化和不平等。贵族阶层享有特权,可以无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而底层百姓则只能任人宰割。

从社会现实状况来看,官场腐败是本回中一个突出的问题。知县受私贿翻案,将薛蟠的故意杀人罪判为误伤人命,这完全违背了司法公正。在当时的社会,官员们为了谋取私利,不惜践踏法律,将司法作为敛财的工具。这种官场腐败现象的存在,使得社会的公平正义荡然无存,普通百姓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贫富差距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显着特征。薛家作为金陵四大家族之一,拥有雄厚的财富和强大的势力。他们能够轻松地拿出几千两银子来贿赂知县,为薛蟠的案件翻案。而张三的家庭则十分贫困,他为了生计只能在店里做当槽儿。这种贫富差距的巨大悬殊,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矛盾的激化。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通过具体情节,生动地展现了封建礼教对人物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以及当时社会官场腐败、贫富差距等现实状况,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3.命运暗示与隐喻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中存在着诸多命运暗示与隐喻,这些细节宛如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密码,与人物命运和全书主题紧密相连。

黛玉看到并蒂兰花后的感慨,便是一处深刻的命运暗示。她望着兰花,想到“草木当春,花鲜叶茂,想我年纪尚小,便像三秋蒲柳。若是果能随愿,或者渐渐的好来,不然,只恐似那花柳残春,怎禁得风摧雨送”,不禁滴下泪来。兰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高洁、美好和吉祥,而并蒂兰花更是寓意着美好成双。然而,在黛玉眼中,这并蒂兰花却引发了她对自身命运的悲叹。她将自己比作三秋蒲柳,暗示着自己虽青春年少,却如秋日的蒲柳般柔弱、易逝。她渴望命运能如自己所愿,与宝玉的爱情能有美好的结局,但又深知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这一切充满了不确定性,如同花柳残春,难以承受风雨的摧残。这一感慨,暗示了黛玉最终悲惨的命运,她的爱情将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破灭,她的生命也将如残花败柳般凋零。

薛蟠命案的处理过程也隐喻着薛家乃至整个贾府的命运走向。薛蟠因一时冲动打死当槽儿张三,本应受到法律的严惩,但薛家凭借金钱和权势买通官府,将死罪改为误伤人命。这一情节看似薛家成功化解了危机,但实际上却埋下了更深的隐患。它反映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权贵阶层可以无视法律,为所欲为。薛家的这种行为,是其家族衰败的一个缩影。在表面的繁华背后,家族内部已经腐朽不堪,他们的骄奢淫逸和违法乱纪终将导致家族的覆灭。同时,这也暗示了贾府的命运,贾府与薛家同属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薛家的衰败预示着贾府也将在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自身的堕落中走向灭亡。

此外,宝玉对琴谱的好奇和与黛玉的交流,也隐喻着他们之间爱情的纯真和脆弱。琴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知音和爱情,宝玉为了接近黛玉而对琴谱产生兴趣,他们在交流琴谱的过程中,情感也在悄然升温。然而,他们的爱情在封建礼教的大环境下,如同琴音般脆弱,随时可能被外界的因素所破坏。这与全书“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主题相呼应,暗示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最终将以悲剧收场。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中的命运暗示与隐喻,如同一条条无形的线索,贯穿于人物的命运和全书的主题之中,为读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复杂,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

五、与前后情节的关联

1.与前文情节的承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