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古典白话合集》最新章节。
话说唐僧师徒三人穿过树林往里面走去,只见呆子被紧紧地绑在树上,不停地叫嚷着,看起来痛苦极了。行者走上前,笑着调侃道:“好女婿啊!都这个时候了,还不起来感谢亲事,也不去师父那儿报喜,反倒在这儿像耍杂技一样卖艺呢!哼!你丈母娘呢?你老婆呢?瞧瞧你这被捆绑吊打般的女婿模样!” 呆子见行者这般数落自己,又羞又恼,只能咬着牙,强忍着疼痛,不敢再大声叫喊。沙僧见了,心里十分不忍,赶忙放下行李,上前解开绳索,把呆子救了下来。呆子满心羞愧,只能对着他们不停地磕头礼拜。这场景,正应了那《西江月》所写:
色乃伤身之剑,贪之必定遭殃。佳人二八好容妆,更比夜叉凶壮。只有一个原本,再无微利添囊。好将资本谨收藏,坚守休教放荡。
八戒赶忙用土堆起香台,朝着天空虔诚礼拜。行者问道:“你可认出那些菩萨都是谁了?” 八戒一脸迷糊地说:“当时我都晕倒昏迷了,眼前一片眼花缭乱,哪里还能认出是谁啊?” 行者把那张简帖递给八戒。八戒一看是颂子,更是羞愧得无地自容。沙僧在一旁笑着说:“二哥,你可真有福气,能引得四位菩萨来和你做亲!” 八戒连忙说道:“兄弟,可别再提这事儿了,我真是太不应该了!从今往后,我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就算把骨头累折了,我也心甘情愿为师父挑担,跟着去西域取经。” 三藏点头说道:“你能这么说,那就对了。”
于是,行者带着师父踏上大路。一路上风餐露宿,走了好一阵子,忽然前方出现一座高山拦住了去路。三藏拉住缰绳,停下马鞭说道:“徒弟们,前面这座山可得小心了,说不定有妖魔作祟,会伤害我们。” 行者自信满满地说:“只要有我们三人在师父马前,还怕什么妖魔?” 听行者这么一说,长老便放心地继续前行。
只见那座山,真是一座好山:山势高耸险峻,气势磅礴雄伟。山根连接着昆仑山脉,山顶仿佛能触摸到云霄。白鹤常常飞来栖息在桧柏之上,玄猿时不时倒挂在藤萝之间。阳光照耀下的晴林,层层叠叠环绕着千条红雾;山风吹过幽深的沟壑,飘飘悠悠飞起万道彩云。幽静的鸟儿在青竹间欢快啼叫,锦鸡在野花丛中争相斗艳。放眼望去,千年峰、五福峰、芙蓉峰,巍峨耸立,散发着耀眼的毫光;万岁石、虎牙石、三天石,突兀嶙峋,弥漫着祥瑞之气。山崖前青草秀丽,岭头上梅花飘香。荆棘茂密阴森,芝兰淡雅清幽。深林之中,鹰凤聚集了千只飞禽,古洞里面,麒麟统领着万头走兽。涧水仿佛有情,弯弯曲曲环绕着山体;峰峦连绵不断,重重叠叠相互回环。又能看到那翠绿的槐树、斑驳的竹子、青翠的松树,历经千年依然郁郁葱葱,相互争艳;洁白的李花、嫣红的桃花、翠绿的柳树,在阳春三月灼灼绽放,尽显艳丽。龙吟虎啸,鹤舞猿啼。麋鹿从花丛中跑出,青鸾对着太阳鸣叫。这里简直就是仙山福地,如同蓬莱阆苑一般。还能看到那山头花开花谢的美景,岭上云去云来的变幻。
三藏骑在马上,满心欢喜地说:“徒弟们,我一路往西走来,历经了许多山水,大多都是险峻陡峭之地,可不像这座山这般景色优美,充满了清幽的趣味。要是离雷音寺不远了,我们可得好好整理仪容,庄重严肃地去拜见世尊。” 行者笑着说:“还早着呢!还早着呢!现在离得还远着呢!” 沙僧问道:“师兄,我们到雷音寺到底还有多远?” 行者回答:“有十万八千里呢。我们这路程,十分之一都还没走到。” 八戒着急地问:“哥啊,那得走几年才能到啊?” 行者说:“就这路程,要是说你们二位贤弟,十来天也能走到;要是说我,一天跑五十个来回都没问题,还能看到太阳;但要是说师父走,那就别想了!别想了!” 唐僧问道:“悟空,那你说我们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到?” 行者说:“您从年轻走到年老,再从小变回老,这样来回折腾上千次,也还是难走到。但只要您能见性志诚,每一次回首自省的时候,那便是灵山所在。” 沙僧说:“师兄,这里虽然不是雷音寺,但看这景致,肯定有高人居住。” 行者说:“这话没错。这里肯定没有邪恶作祟,一定是圣僧仙辈居住的地方。我们不妨慢慢游玩前行。” 暂且按下不表。
话说这座山名叫万寿山,山中有一座道观,叫做五庄观。观里有一位仙人,道号镇元子,别号与世同君。这观里有一样稀世珍宝,是在混沌初开、鸿蒙初判、天地还未形成之时,就诞生的灵根。天下四大部洲,只有西牛贺洲的五庄观才有,它名叫 “草还丹”,也叫 “人参果”。这果子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过三千年才成熟,算下来,短则一万年才能吃到。一万年的时间,也只结三十个果子。果子的模样,就像刚出生不到三天的小孩,手脚齐全,五官完备。人要是有缘分,闻到这果子的香气,就能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能活四万七千年。
那天,镇元大仙收到元始天尊的简帖,邀请他到上清天上的弥罗宫中,去听讲 “混元道果”。大仙门下的散仙多得数都数不清,如今还有四十八个徒弟,个个都是得道的全真。当天,大仙就带着四十六个徒弟去上界听讲,只留下两个年纪最小的徒弟看家,一个叫清风,一个叫明月。清风只有一千三百二十岁,明月才一千二百岁。
镇元子叮嘱两个童子说:“不能违抗大天尊的简帖,我要去弥罗宫听讲,你们两个在家可要小心。不久之后,会有一位故人从这里经过,千万不能怠慢了他。你们去打两个人参果给他吃,也算是表达我们往日的情谊。” 两个童子问道:“师父的故人是谁啊?您告诉我们,我们好接待。” 大仙说:“他是东土大唐皇帝御驾下的圣僧,道号三藏,如今正前往西天拜佛求经。” 两个童子笑着说:“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是太乙玄门,怎么会和那和尚有交情呢!” 大仙说:“你们哪里知道。那和尚是金蝉子转世,是西方圣老如来佛的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我和他在‘兰盆会’上相识,他还亲手给我敬过茶。佛子敬重我,所以我们是故人。”
两个仙童听了,谨遵师父的命令。大仙临走时,又再三叮嘱:“我那果子数量有限,只许给他们两个,可别多给。” 清风说:“开园的时候,大家一起吃了两个,现在树上还有二十八个,不敢多给。” 大仙说:“唐三藏虽是故人,但也要防备他手下的人吵闹,不能让他们知道这果子的事儿。” 两个童子领命后,大仙带着众徒弟飞升,前往天界。
再说唐僧师徒四人在山中游玩,忽然抬头,看见一片松竹林中,有几层高阁。唐僧说:“悟空,你看那里是什么地方?” 行者看了看说:“那个地方,不是道观,就是寺院。我们快些走,到那边就知道到底是什么了。” 不一会儿,他们来到门前观看,只见:
松坡静谧冷清,竹径清幽雅致。往来的白鹤仿佛在护送浮云,上下跳跃的猿猴不时献上野果。门前池塘宽阔,树影悠长,石头开裂,苔花斑驳。宫殿高耸入云,气势磅礴,楼台缥缈,仿佛有丹霞飘落。这里真是福地灵区,宛如蓬莱云洞一般。清幽安静,让人杂念顿消,寂静之中,道心自生。青鸟常常传递王母娘娘的书信,紫鸾时常寄送太上老君的经文。看不尽那崇高的道德之风,果然是神仙居住的清幽之所。
三藏下马,又看见山门左边有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十个大字:“万寿山福地,五庄观洞天”。长老说:“徒弟们,这里还真是一座道观。” 沙僧说:“师父,看这里景色这么好,观里肯定住着好人。我们进去看看,如果取经圆满东归,这里也算是一处美景。” 行者说:“说得对。” 于是,师徒四人一起走进观里。
又看见二门上有一对春联:
长生不老神仙府,与天同寿道人家。
行者笑着说:“这道士口气可真大,吓唬人呢。我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时候,在太上老君门口,都没见过这么夸张的话。” 八戒说:“别管那么多了,进去!进去!说不定这道士真有些本事,也未可知。”
等到走进二层门,只见里面急匆匆地走出两个小童。看他们是如何打扮的:
骨骼清奇,神态爽朗,容颜秀丽,头顶扎着丫髻,短发蓬松。
道服自然地飘动,衣襟仿佛环绕着云雾,羽衣的袖子随风飘舞。
腰间的环绦紧紧束成龙头结,脚上的芒鞋轻巧地缠着蚕口绒。
风采超凡脱俗,一看就不是平凡之辈,他们正是清风和明月两位仙童。
两个童子弯腰鞠躬,恭敬地出来迎接:“老师父,有失远迎,请进请坐。” 长老满心欢喜,便和两个童子走进正殿参观。只见这是一座朝南的五间大殿,都是上明下暗的雕花格子门窗。仙童推开格子门,请唐僧进入殿内,只见墙壁正中间挂着用五彩颜料绘制而成的 “天地” 两个大字,摆放着一张朱红雕漆的香几,几上有一副黄金打造的炉瓶,炉边还摆放着便于整理香火的工具。
唐僧走上前,用左手拿起香插入香炉,围着香炉拜了三圈。拜完后,回头问:“仙童,你们五庄观不愧是西方仙界的地方,为什么不供奉三清、四帝、罗天诸宰,却只供奉‘天地’二字来侍奉香火呢?” 童子笑着说:“不瞒老师说,这两个字,上头的礼我们能接受,下面的可受不起我们的香火。这是我师父的一番心意。” 三藏问:“什么叫心意?” 童子说:“三清是我师父的朋友,四帝是我师父的旧相识;九曜是我师父的晚辈,元辰是我师父的下属。”
行者听了,笑得前仰后合。八戒问:“哥啊,你笑什么呢?” 行者说:“都说老孙我会耍心眼儿,没想到这道童比我还能吹牛!” 三藏问:“你们师父在哪里?” 童子说:“我师父接到元始天尊的简帖,去上清天弥罗宫听讲‘混元道果’了,不在家。”
行者听了,忍不住大声喝道:“你这臭道童!连人都认不出来,在我面前耍什么花样,摆什么空架子!那弥罗宫哪里有太乙天仙请你这小牛蹄子去讲道!” 三藏见行者发怒,担心那童子回嘴,引发祸端,便说:“悟空,别争了。我们既然进来了,又马上出去,显得我们没礼貌。俗话说:‘鹭鸶不吃鹭鸶肉。’他师父既然不在,我们何必打扰人家呢?你去山门前放马。沙僧看守行李。让八戒解开包袱,取些米粮,借他们的锅灶做顿饭吃,临走的时候,给他们几文柴钱就行。大家各司其职,让我在这里休息休息,吃完饭就走。” 于是,他们三人便按照唐僧的吩咐,各自去做事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