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整个三国时代,孙权的东吴政权,真的是活的尴尬吗?(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历史风痕》最新章节。
从三家政权来说,无论是国力,还是政权合法性而言,曹魏是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这一点从后来的三家归晋也能看出,司马家族继承的就是曹魏的地盘和实力。
而季汉政权,无论多么势单力薄,益州疲弊,始终会得到后世人的同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群理想主义者的奋斗,在历史长河里,总会散发光辉的。加上有顶级谋臣猛将,统一天下的目标,可以与之一争。加上刘备早年立下的志向,季汉政权或者一统天下而生,或者为一统天下而死,别无其他出路了。
而孙权的东吴政权,无论是实力,还是策略方面,其实也是不可能做到统一天下的。游走于曹刘两大政治势力之间,不思统一天下的大事。靠着三分天下而三足鼎立,必然也会随着天下大势的变化而灭亡。
孙氏集团的根不在江东建业,也是属于外来入侵占领,而且跟本地氏族多有世仇,比如陆逊。所以在若想北伐,后院怕起火。可以说三国孙吴全是以士族的力量来维持的,一旦伤害到士族自身的利益,别说是攻打魏蜀,就算自保都难。东吴不是孙家一个人说了算,别忘了孙策是怎么死的。孙氏在东吴只是各势力推崇出来和魏蜀带头对抗保自己财产的代表而已,孙权想打开会也不会通过输赢对于其它人都没好处,这就注定了孙权一辈子只能守东吴。
而且吴军都是士族手底下的兵,你让他们帮孙家打天下?搞笑的,赤壁之战那是影响到江东士族的利益了,所以一心一意打曹魏,那些主动侵略的战争,你看哪次孙吴不是被打成狗,因为打下来了也没有那些士族的利益,所以就出人不出力了。所以说吴国的建国国策就没有统一中国这一说,现实中也没有发动过统一战争,大多时候是还御性用兵,偶尔也抢的地盘小打小闹一番。
即便东吴全力支持孙权统一天下,在军事上,东吴也是处于劣势,东吴没有控制淮河沿线,相反曹操政权一直牢牢控制着淮河一线。想要北进,必须把淮河沿线作为桥头堡,相同曹操政权控制淮河沿线可以随时从长江中游坐船沿河岸攻击。南方船只较多,战马很少。尤其是东吴北部被曹魏拦截,西部被蜀汉拦截,东部被大海阻隔,又加上航海技术并不发达,东吴想弄到战马很难。即使,经济,人口都达到了可以统一全国的实力,但是没有战马他也很难取胜。
当时从南方往北打很难,北方只要坚持住,拖后期,南方都得垮。为啥?看看地理,当时的粮仓在哪?古时没有三季稻,南方也没有冰箱。北方只要努力造人就行,你南方试试,饿死你。西蜀那种山地石头的更不要说了。就算种的出粮运输也成问题。北方都是平原,善骑马,运输,支援都方便。你孙权过了长江天险怎么跟人骑兵打。三五天人家人马粮草都集齐了,你走一个月才能到人家城底下,粮草兵马过了长江靠人驼吗?
孙权或许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期东吴的国策便是放弃争夺天下,开始周边开拓疆土,比如攻打山越,开发台湾,
在东吴的历史上,尤其在孙权在位期间,东吴对山越的征伐就从未停止过,山越甚至成为了东吴的主要兵力来源之一。
有资料显示,在夷陵之战前,东吴从山越掳掠来的兵力占了东吴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还要多!东吴对山越发动的掠夺战争,几乎可以称得上“无岁不征,无将不往”。
史书中对东吴讨山越的记载非常详尽,我们略取几处来看。
《三国志•贺齐传》:“名帅尽擒,复立县邑,料出兵万人”。建安八年贺齐的这次出征掳来了上万士兵。
《三国志•陆逊传》:“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陆逊也同样热衷于从山越获取兵源,这次数万人的军事补充也成为陆逊后来与刘备在夷陵对峙的最大依仗。
《三国志•凌统传》:“凌统以山中人尚多壮悍,可以威恩诱也。权令东占且讨之……得精兵万余人”。凌统也加入了扫荡山越部落的行列。
建安二十一年,陆逊、贺齐再讨之,“得精兵八千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可见山越对于东吴的孙权来说,一直是以“资源补给站”的身份存在的。不管是防御战还是对外讨伐战,孙权总是习惯性的打一打山越,去获取大量的人口和资源。
结合以上这几点,其实也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汉室衰微的情况下,才把孙权这样一个有谋略有才能,但绝非君临天下之人推上了历史舞台。而东吴政权的生存之道,在曹魏之间走钢丝,来回横跳的做法,使得天下统一大业,迟迟难以推进,最终在无数英雄落幕后,建立历史上存在感最低的统一王朝晋朝的司马家族,才凭借着权谋夺得了天下。
古代人重视出身,强调家族荣耀。孙坚曾经追认过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作为自己的祖先,也以此说明孙家的用兵能力之强。
至此,笔者小作一篇打油诗,来说明一下孙权的军事才能:
合肥之战逃跑如风,
龟缩江东稳坐如林,
背刺关羽侵略如火,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