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整个三国时代,孙权的东吴政权,真的是活的尴尬吗?(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历史风痕》最新章节。
东汉末年分三国,曹丕建立的曹魏政权,刘备建立的季汉政权,孙权建立的东吴政权。从这三个政权的建立者来说,都曾被后世人所崇拜。但是近年来,孙权的口碑越来越低,甚至于很多人认为,没有孙权的话,东汉末年会更美好。
回顾历史,我们也可以发现,孙权的东吴政权,确实活的很尴尬?
一、大魏吴王成笑柄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继位为魏王。同年十月十三日,汉献帝刘协被迫将象征皇位的玺绶诏册册奉交曹丕,宣布退位。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坛受禅,改国号为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
第二年,刘备乃于建安二十六年(魏黄初二年)四月丙午(初六日,即221年5月15日)干成都武担山之南即皇帝位,宣布“嗣武二祖”(继承刘邦、刘秀),年号“章武”。
而此时的孙权,还只是大魏吴王这样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名分。
其实孙权大魏吴王的称号最早起自汉中之战后:
当刘备取汉中夺上庸,关羽水淹七军围困樊城,夏侯渊、于禁两大军团覆灭,曹仁军团也岌岌可危,情势窘迫下,曹操终于放弃了在有生之年武力统一全国的雄心,同意承认孙权为割据江南的诸侯(荆州牧),许封高官(骠骑将军)显爵(南昌侯)
而此时刘备已自称汉中王,势力达到鼎盛,在孙刘联盟中即将居于主导地位,却连个“大将军、大司马”之类的空头职务也吝惜赠与孙权。
因此,孙权便迫不及待对曹操上表称臣,与之缔结盟约,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斩杀关羽,更将关羽军的野战兵马数万,留守军团数万,于禁部俘虏三万几乎一网打尽,极大增强了自己势力的人力兵源。
等曹操死后,孙权又以大汉帝国境内第一强藩之尊,支持新任魏王曹丕代汉称帝,从而得到了“吴王、大将军、赐九锡、都督荆扬交三州军事”的丰厚报酬,在新生的大魏王朝位极人臣。
只是孙权这种在曹丕和刘备两大势力之间走钢丝的策略,同时也危如累卵,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在猇亭之战,吴国历时年余苦战,好容易一场大胜,化解了蜀汉以倾国之师东进的危局。没几个月后,便和曹丕矛盾尖锐化,魏国三路大军浩荡南征。
在朱桓、朱然等东吴名将经过数月苦战,将三路魏军尽数击退后,孙权派遣使者拜谒病重的刘备,和元气大伤的蜀汉重新通好。
对于一方诸侯而言,孙权能成为吴王,多少是有些谋略和成功在里边的。但是结合后来的三家分天下的局势,三位政权的建立者而言,刘备一心恢复汉室,曹氏为了家族荣耀,孙权的这个操作相对而言,就不光彩许多了。
同时也能看出,孙权自始至终的格局,导致他只能成为一方诸侯,无法达到一统天下的地步,能建立吴国,三分天下,可谓是时也势也。
二、卑微的称帝出身
从三家政权建立者的政权合法性来看,曹丕是得到了汉献帝“禅让”的,有政治上的优势,这是法统的胜利,甚至于后世在归纳汉朝到唐朝中间这段历史时,还是说“魏晋南北朝”呢
而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后,纯正的汉朝血脉,自始至终也是打出了兴复汉室的旗号。这是血统上的正脉。
而反观孙权的东吴政权,一没有被前朝禅让,二不是皇室血统。如果说真的有什么可以牵强附会和皇权扯上关系,也就只能说是自己的家族,也曾经得到过传国玉玺了(经过袁术一手,最后归了曹操)
三、合肥之战“孙十万”雅号
公元214年,曹操南征孙权不成,班师前留张辽、李典、乐进与七千多人防守合肥。公元215年,曹操出征张鲁。对此,孙权见曹操远在汉中,未能及时回到东边,在同年八月率十万人北至陆口,出征合肥。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第二次合肥之战中,双方的兵力差距是非常大的。对于曹操一方来说,不过7000多人,而孙权一方则拥有10万大军,可谓对合肥这座城池志在必得。但是,这场战役的最终走向,却让人大跌眼镜。
在此背景下,张辽在夜间募集勇士,得到八百人,杀牛犒赏军士。天亮的时候,张辽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死数十人,斩二员大将,张辽大呼自己的名字,冲入军垒,到达孙权旗下阵营。对于孙权来说,很可能因为兵力众多,想不到张辽敢于偷袭自己,从而猝不及防。在逍遥津之战中,东吴一方的陈武战死,宋谦、徐盛军都不敌,士兵开始溃散,潘璋在后,张辽驰马追上,在马上斩杀宋谦、徐盛军中的二个逃兵,士兵见此,都回头再战。孙权见如此情况大惊,无所适从之下只好登上山顶,以长戟自守。
被张辽给了一个下马威之后,孙权又坚持了几日,一直未能拿下合肥,于是只得选择了退兵。然而张辽用实际行动,向他发出了这样一句质问,“你以为你想来就能来,想走就能走吗?”没错,在孙权选择退兵的时候,张辽率军在逍遥津埋伏,放过先头部队之后,专门偷袭孙权的后军。而孙权正好在后军之中,于是他再一次差点被生擒。幸好,有凌统拼死力战,在身边的人都被杀光之后,也不放弃,一直坚持到孙权顺利逃出生天——“统复还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
最终,孙权大军望风披靡,无人能挡住张辽。战斗从日出到中午,吴军士气全失,回军修整守备,曹军众人之心安定,不仅成功守住了合肥,还以少胜多,击败了江东10万精兵。因此,曹操对此战中立下重大功劳的张辽倍加看重,史载“太祖大壮辽”,“大壮”两字陈寿在《三国志》里仅用了两次,分别在《张辽传》及《徐盛传》,可见其分量之重。
四、不可能统一天下的东吴政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