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有为少年(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唯有岁月不回头》最新章节。

(1)

课间,许楠拿着新一期的《宜田日报》说:“快看快看,张致上头版了!”

沈若乔刚做完一篇英语完形填空,说:“我知道,我家订了。报道特别长,但一张照片都没有。”

许楠说:“张致这人从小就怕拍照。”

付青青接过报纸仔细看着,问:“楠楠,你和他是初中同学?”

许楠说:“何止啊,我们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不是同班也是同校。我爸妈和他爸妈都是船务局的,我们两家住隔壁楼。”

沈若乔说:“他很早就准备出国吗?”

许楠说:“从没听说过。别看他现在这么厉害,小时候特别调皮贪玩,还没人管。”

付青青问:“没人管?”

许楠说:“他爸妈经常跟船出差,经常托邻居帮忙照顾他。他小时候还在我家住过呢。后来长大了,就一个人上学、回家,吃我们局里的食堂。”

付青青说:“他可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呐!”

沈若乔问:“他去美国,鲍安琪和他的‘亲事’还算数么?”

许楠“哈哈”一笑,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个!嗯……我找时间要去采访一下鲍安琪。”

付青青抖了抖报纸,说:“一周之内,七中理科两位同学接连登上日报头版,真了不起!”

许楠撇撇嘴,看了看四周,见萧梓舟不在,说:“萧梓舟可不算,捐款那事儿是群策群力的结果,他只是当了个‘发言人’。”

沈若乔和付青青相觑一笑。

结合许楠的描述和新闻报道,张致的故事清晰起来。

张致成长于宜田船务局职工大院,父母是恢复高考后首届大学生,宜田市船务局技术骨干。张致两岁的时候就被送进托儿所,在船务子弟教育体系中读书直到初中毕业。他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大把的课余时间,一部分用来探索他爸妈整箱的书籍和图纸,另一部分则挥洒在篮球场上。除此之外,他最喜欢跟着爸爸妈妈来到船舱里、甲板上,听他们讲每一处机关,看他们指明风的方向。

初三的时候,张致意识到,船务局没有高中,不好好准备中考,他就没地方上学了。经过一年认真的学习,他考上了宜田七中。

对于宜田的孩子来说,去省城,很不错;走出本省,有出息;去首都或沿海城市,了不起!去美国读书,像是一种神话或笑谈。在张致之前,几乎从来没人想过宜田市的孩子可以参加美国高考,申请美国大学,更没人知道具体该怎么做。

可是,没有人走得路,不代表到达不了远方。

在高二升高三那短暂的暑假里,张致参加了全国高中生物理竞赛,得了一等奖,结识了全国各名校的师生。在这个过程中,张致发现,哪怕是全国最高级别的物理竞赛,也只是继续向上攀登的一把“梯子”,作为高中生的他虽然得到了全国一等奖,但也仅仅是站到了物理学的“大门口”,他需要打开这扇门,去看另一个更大的世界。他在比赛中得知,近年来国内物理竞赛的获奖者很受美国高校欢迎,又通过父亲的老同学结识了几位美国常春藤院校毕业的学哥学姐,这才知道,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在美国。

张致不是一时兴起,不是心血来潮。他查阅资料,从历史、区位、强项学科、招生流程及录取偏好几个方面,几乎把美国排名前三十位的高校研究了个遍。他请教学哥学姐的申请经验与学习体会,系统客观地总结了自身优势、劣势,分析了自己的专业偏好与天赋倾向——这样过了三个月,他往返省城多次,“突击”参加了托福和SAT考试,向精挑细选的五所高校递交了申请。接下来,他一如既往地在七中上课、考试,和萧梓舟一起发起给困难学生的捐款。他请校长、班主任为他写推荐信、去教务处开成绩证明,没有声张也没有掩饰。后来,北风吹来了冬天最后也是最猛烈的寒冷,明朗的空气预示着新年的到来——张致在一个清晨的早读课间收到了从美国费城寄来的录取信。

七中乃至整个宜田市为之轰动。作为宜田第一个被美国名校录取的高中生,张致和父母收到了各类邀请——市领导为他们安排报告会,省级新闻媒体请他们分享心得,七中请他做专场经验分享……不过都被张致婉拒了。他依旧在七中上课、考试,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2)

上课铃打断了许楠绘声绘色的描述。这一节是物理课,李大勇老师讲得投入,板书越写越快,甚至来不及擦,于是文字、字母、公式和图画缠绕在一起,掺合着阳光与粉笔灰,万有引力定律、洛伦兹力、机械能守恒定律、代入法、单位检验……理论与方法一股脑地砸向学生们。

沈若乔听着听着,太阳穴开始颤动——这是她最近一年来每当紧张时都会出现的症状。她一手记着笔记,一手揉着脑袋,快要跟不上李大勇的速度了。于是,思路索性直接“躺倒”,李大勇的板书和讲解在沈若乔的视觉与听觉中,变成了没有意义的动画和背景声,许楠的声音和报纸上的文字浮现在她脑海,她想到了张致。

除了高二考场外和江盛妈妈病房里的偶遇,沈若乔不记得还在什么地方见过张致,但张致的神情看起来似乎认识她。

沈若乔越想越好奇,巴不得现在就去理科(1)班亲自问问张致。她在回忆里的搜寻没有任何结果,反而脑袋又开始隐隐作痛。

沈若乔强迫自己认真听课、看题,一个个字母和符号在她眼前演绎着大自然本身的道理。

“我还没有来得及认识这个人,他便要走了”——若乔忍不住想着张致,心里有些失落——“在过去的时间里,张致也看着这些字母、公式、定理,做着这些题,可他的未来却在美国、在费城。是一种什么样的能量,把他带到这么远的地方呢?美国,以前只有看电影、听音乐时才觉得这个国家和自己有些关联。常识里,小小的宜田,怎么可能有人去的了美国呢?然而,如今就在宜田,在我认识的人当中,有人完成了这件‘不可能’的事,说明‘小小的宜田’并不是导致宏大目标无法达成的原因,真是路由人探、事在人为!”

沈若乔越想越激动,也越想越难过。事在人为——但这个人不是她自己。这种对比之下的羞愧感在一瞬间冲淡了她对张致这个人本身的印象与好奇,让她在自我否认的情绪中陷入反思,又似乎在反思中找到了动力与希望。在冬天的严寒达到鼎盛的时候,七中一场热闹的学生活动用温暖调动了她对于生活的积极性;在这暖意还未落幕之时,一个有为少年又点燃一把探索的火炬,照亮人生可能性的无限集。她感到,新年临近,春日不远,令人感到煎熬的冬日,也许就要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