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汉阙东来(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丘力居的霸业》最新章节。

建安五年孟春,许昌宫阙的飞檐在料峭春寒中凝着白霜。曹操执起案头那卷用白檀木匣盛着的表章,丹砂书写的“乌桓王臣楼班“六字在烛光下刺得他眼眶生疼。荀彧青衫广袖垂落在青砖地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珏,发出细微的脆响。

“明公请看这几句。“荀彧抽出素帛展开,指尖划过“臣等虽居朔漠,实乃黄帝苗裔“的朱笔批注,“分明是春秋时期管仲尊王攘夷的故伎,偏又套上了公羊传'夷夏之辨'的皮。“

曹操将表章掷于案上,青铜烛台的光影在他眉骨投下阴影:“好个'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丘力居这老狐狸死了还留这么个烫手山芋。“他忽然起身推开窗棂,远处许昌城的谯楼传来梆子声,惊起寒鸦掠过残月。

辽东王帐内,楼班正用鲜卑语与帐外斥候交谈。这位身高八尺的乌桓新王生着典型的东胡面庞,高鼻深目间却透着汉人儒生的温润。案几上摊开的《春秋左氏传》墨迹未干,狼毫笔杆上缠着的布条还沾着漠北的风雪。

“王上,许昌使者已至居庸关。“亲卫长蹋顿单膝跪地,腰间环首刀的鲨鱼皮鞘泛着冷光,“是否按原定方略,将使团引入渔阳?“

楼班摇头,指尖划过案上的舆图:“不必,让他们直抵北平。传令各部落,即日起改称'辽东军',所有战旗去狼首纹,换作大汉玄鸟图腾。“他忽然轻笑一声,“父亲临终前说要给中原人演场大戏,如今这出戏,该唱到高潮了。“

汉献帝刘协在崇德殿接见许昌使团那日,洛阳城飘着细雪。当曹操呈上“辽东王“的册封诏书时,年轻的天子指尖颤抖着抚过金黄锦缎上的烫金龙纹,两行清泪砸在御案的端砚里。

“朕即位以来,唯见诸侯割据,何曾见过这般忠顺?“刘协突然起身,玄色冕旒上的白玉珠串叮当作响,“当年光武皇帝册封卢芳为代王,今日朕便册封楼班为辽东王,食邑三郡!“

曹操垂首盯着青砖缝隙里的青苔,喉结滚动数次:“陛下,非刘氏不得封王乃高祖祖制......“话音未落,殿外突然传来喧哗。羽林卫统领许褚闯进来,铁甲上还沾着雪粒:“启禀陛下,宫外百姓听说乌桓归附,自发组织了万人朝贺,现正在朱雀大街燃香叩拜!“

迁都北平的工程在三月正式启动。楼班站在白狼山巅,望着脚下绵延三十里的车队,各族部众的毡帐在春日暖阳下泛着琥珀色的光。他身边的汉人谋士王粲展开竹简,墨迹未干的《迁都赋》在风中簌簌作响:“览沧海之汤汤,仰日月之重光......“

“仲宣,你说这北平为何叫北平?“楼班突然开口,惊飞了枝头栖息的海东青。

王粲抚须而笑:“《尚书》有云'北平市无虎狼',又取北方平定之意。“他忽然压低声音,“不过更关键的是,此处南临太行,北控松漠,东接沧海,实乃形胜之地。“

楼班点头,目光投向南方天际。那里隐约可见太行山脉的轮廓,如同一道天然屏障。他想起父亲丘力居临终前的话:“我们要做的,不是匈奴那样的游牧可汗,而是齐桓公那样的中原霸主。“

许昌丞相府的密室里,曹操正在查看最新的军报。荀彧指着舆图上的北平位置:“明公请看,楼班将都城迁至此地,既避开了袁绍的锋芒,又可随时南下冀州。更关键的是,他将乌桓八部改编为汉军编制,如今已有'辽东五校'之称。“

曹操忽然冷笑:“好个'以夏变夷',丘力居父子这招比当年冒顿单于还厉害。“他抽出佩剑在舆图上划出一道弧线,“传令张辽、徐晃,率虎豹骑屯驻黎阳。告诉刘备,若再敢联络袁绍,休怪我不念当年桃园之情。“

刘备在青州边界被张飞的斥候截住时,正牵着那匹瘦骨嶙峋的的卢马。三弟的亲卫长见是刘备,二话不说就要跪下行礼,却被张飞喝止。这位黑脸猛将穿着辽东军的玄色鱼鳞甲,腰间悬着两柄雁翎刀,见到兄长时眼眶瞬间通红。

“大哥!“张飞的声音带着哭腔,“当年在徐州失散,我以为今生再也见不到你了......“

刘备按住三弟的肩膀,望着他甲胄上的玄鸟纹章:“翼德,你可知如今这辽东王是何来历?“

张飞抹了把眼泪:“管他什么来历!当初在白狼山,要不是楼班王收留,我和二哥早成了袁绍的刀下鬼。“他忽然压低声音,“不瞒大哥说,如今辽东军中,像我们这样的中原将领足有三十余员,连吕布吕奉先都在辽东王帐下效力。“

刘备震惊地后退半步,的卢马不安地刨着蹄子。他忽然想起数月前收到的密信,关羽在信中说:“某在辽东,得遇明主,如鱼得水。“当时他还以为是云长一时糊涂,如今看来......

北平城的修建持续了整整三年。当楼班在新建的宣政殿接见刘备时,这座仿照洛阳宫阙建造的宏伟建筑群已经初具规模。殿内的八根朱漆蟠龙柱上,雕刻着黄帝战蚩尤的神话故事。

“玄德公不必多礼。“楼班走下丹陛,亲手扶起跪拜的刘备,“当年在徐州,若不是玄德公收留我族商队,今日也不会有这番缘分。“

刘备起身时,注意到楼班腰间的玉珏与汉献帝赏赐的那枚极为相似。这位辽东王穿着汉人王侯的衮服,言行举止却带着草原的豪爽。

“不知辽东王如何看待汉室正统?“刘备试探着问道。

楼班淡淡一笑:“春秋之时,齐桓晋文尊王攘夷,成就霸业。当今之世,谁能定鼎中原,谁便是天命所归。“他忽然加重语气,“玄德公,若你我联手,何愁大业不成?“

刘备告辞时,暮色已经笼罩了北平城。他站在城楼上,望着万家灯火中隐约可见的宣政殿飞檐,耳边忽然响起诸葛亮离开隆中时的话:“北方将有异人崛起,主公当早做打算。“

此时的许昌丞相府,曹操正对着舆图沉思。荀彧在一旁轻声说道:“明公,辽东王迁都北平后,已在幽州屯田百万亩。据细作回报,其治下百姓赋税比我许昌还轻三成。“

曹操忽然拔剑斩断烛芯,在黑暗中点起一盏孤灯:“传令下去,今年的春祭改为大祭,朕要亲自前往泰山封禅。“他的声音在黑暗中显得格外低沉,“告诉汉献帝,就说朕要为大汉王朝再续百年国祚。“

建安八年的春天,北平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楼班站在新建的城墙上,望着南来北往的商队,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我们的目标,不是做草原的可汗,而是要成为中原的皇帝。“他摸了摸腰间的玉珏,目光投向南方,那里正传来隐隐的战鼓声。

建安八年春,泰山之巅云雾缭绕。曹操身着玄色衮服,双手捧着玉册跪于圜丘之上,青铜酒樽里的太牢之血在晨光中泛着诡异的光泽。当司仪官高呼“封禅告成“时,七十二座燎祭台同时燃起青烟,惊起栖息在岱庙古柏上的玄鸟。

“明公此举,可比秦始皇东临碣石。“荀彧站在祭台下,望着曹操被晨雾笼罩的背影,“只是这泰山石敢当的传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