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乌桓危机(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丘力居的霸业》最新章节。
晋阳一战的硝烟虽已渐渐散去,但其影响却如涟漪般在大汉各地不断扩散,给乌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经此一役,乌桓上下对袁绍军的实力有了极为清醒且深刻的认识,原本蠢蠢欲动、妄图南下逐鹿中原的心思,瞬间被一盆冷水浇灭。他们深知,进兵中原的初衷是为了获取财富、壮大自身实力与拓展地盘,而非白白将性命葬送在这片复杂多变的土地上。此时的中原大地,尽管处于分裂状态,各势力割据一方、各行其是,但在对待外族入侵的问题上,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依旧尊奉大汉正朔。一旦有外族胆敢进犯,他们便会迅速团结起来,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将部队开进中原,无疑是羊入虎口,自寻死路。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树欲静而风不止。晋阳一战虽然已然结束,但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却远远没有终结。这场战争让整个大汉朝的所有势力都敏锐地察觉到,统一了北方的乌桓,已然成为了大汉的心腹大患,其威胁不容小觑。乌桓不仅逐步蚕食了幽州的诸多地盘,还在并州与袁绍的军队展开了激烈交锋。幸好袁绍实力强劲,给予了乌桓迎头痛击,否则,整个北方恐怕都将慢慢落入乌桓之手。丘力居此人阴险狡诈,成功整合了北方各部,使得乌桓实力大增,一旦让他逮到机会,中原大地便有被胡人霸占的危险。而晋阳战争的伟大胜利,又极大地鼓舞了汉军的士气,让众人都觉得乌桓似乎并非不可战胜,甚至有人认为丘力居不过如此,刚继位的楼班更是不堪一击,攻打乌桓不仅有利可图,还能提高自身名声,顺便发点小财。
在曹操和袁绍两位乱世枭雄的牵头下,一场联合讨伐乌桓的重大战略行动迅速酝酿而生。参与此次行动的诸侯们不仅纷纷亲自出兵,还积极联络乌桓的敌人,如西部鲜卑等势力,共同进军,誓要一鼓作气将乌桓彻底打残打废,即便不能将统一的乌桓势力彻底消灭,也要让其分崩离析,从此再无法对中原大地构成威胁。
就在这些诸侯们磨刀霍霍之时,乌桓的情报系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及时将这一惊人消息传递了回来。原本正在养病装死的丘力居,一下子被这突如其来的坏消息吓得从病榻上坐了起来。楼班得到汉军号称六十万大军来袭的消息,也是惊得目瞪口呆。其中,各路诸侯中袁绍出兵四十万,曹操出兵五万,孙策与周瑜协同刘表出兵三万,袁术出兵四万,马腾出兵三万,徐州的刘备出兵两万,共计约六十万大军,兵分几路,气势汹汹地向乌桓杀来。与此同时,西部鲜卑也提兵三万,蠢蠢欲动,准备趁火打劫。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乌桓原本制定的东征西讨、休养生息、发展国力的计划被迫中断,必须全力以赴应对这场即将到来的大战。此时,乌桓的经济中心位于东北的黑土地,那里肥沃的土地孕育着丰富的农业资源,支撑着乌桓的经济发展。而首都则定在了离东北不远的大同,主要是为了兼顾东部和西部的发展,便于对整个乌桓势力范围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然而,定都大同这一决策,在此时却暴露出了极大的弊端,乌桓引以为傲的骑兵优势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大同距离中原太近,中原的军队进攻大同无需担忧深入草原后可能面临的种种困境,而且一旦攻陷敌国的首都,其政治意义和战略价值非同小可。
面对如此危局,乌桓内部众说纷纭,陷入了激烈的争论之中。有的人建议丢弃大同,退入草原,利用骑兵优势拖垮汉军。他们认为,草原地域辽阔,汉军深入草原后,后勤补给必然困难重重,乌桓骑兵可以凭借灵活的机动性,不断骚扰汉军,使其疲惫不堪,最终拖死汉军。但也有人坚决反对,主张先死死守卫大同,待敌人久攻不下、师老兵疲之时,再利用骑兵骚扰敌人,抄袭其后路,最终打退敌人。
然而,这两个计策各有利弊。若直接放弃大同,损失将极为惨重。大同作为乌桓刚刚确定的首都,承载着乌桓上下的希望与信心,这么一退,不仅会让乌桓在领土和经济上遭受巨大损失,更会严重打击士气和军心。况且,如今的乌桓已经不同于纯粹的草原民族,经过丘力居一系列的改革与治理,已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的状态,难以适应草原作战的艰苦环境,到时候粮草供应都将成为大问题。而守卫大同然后反击的策略,也面临着诸多难题。乌桓的优势在于骑兵,擅长在广阔的草原上驰骋作战,而攻城守城恰恰是其短板。刚结束的晋阳大惨败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当时面对袁绍的进攻,乌桓军队在守城战中一败涂地。一时间,众人争执不下,谁也无法说服谁。
丘力居眉头紧锁,一时之间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楼班更是没了主意,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丘力居突然想起穿越前看过的一本名为《混在三国当军阀》的小说。书中的主人公马跃,人称马屠夫,刚刚在草原站稳脚跟,一统草原时,也是建都在中部的九原地区一座叫做美稷的城池。当时,面对几十万汉军主力的进攻,马跃果断将美稷城的地面全用煤炭铺满,然后巧妙地将汉军主力全部引入美稷城,最后一把火烧死了几十万大军,一举打断了汉灵帝的脊梁骨,从此雄霸草原,并最终扫灭了中原。
丘力居的脑海中灵光一闪,他心想,或许可以借鉴这个方法来应对此次危机。但他也清楚,照搬小说中的做法肯定不行,必须根据乌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于是,他立刻召集乌桓的智囊团和一众将领,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家。众人听后,纷纷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的将领表示赞同,认为这个方法虽然冒险,但或许是目前唯一的出路。只要能够成功将汉军引入大同,然后利用火攻,或许可以一举扭转战局。但也有将领提出了质疑,他们担心汉军不会轻易上当,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煤炭铺满大同城、如何确保火攻的效果、如何防止火势蔓延到自己人等问题,都需要谨慎考虑。
丘力居认真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他知道,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赌博,一旦失败,乌桓将万劫不复。但此时的乌桓,已经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只能背水一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丘力居决定采纳火攻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首先,他下令在大同城内秘密囤积大量煤炭,同时组织工匠制作了一批特殊的引火装置,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点燃煤炭。其次,他派遣大量斥候,深入中原地区,密切监视汉军的动向,掌握他们的行军路线和作战计划。然后,他命令乌桓的骑兵在大同城外进行佯动,故意示弱,制造出乌桓军队慌乱逃窜的假象,引诱汉军深入。
为了进一步迷惑汉军,丘力居还派出使者,前往各路诸侯营中,假意求和。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向诸侯们表达了乌桓愿意割地赔款、俯首称臣的意愿。诸侯们得知后,内部出现了分歧。有的诸侯认为乌桓已经胆怯,应该乘胜追击,一举消灭乌桓;而有的诸侯则担心乌桓有诈,主张谨慎行事。
袁绍作为此次讨伐行动的主力,他对乌桓的求和表示怀疑。他深知丘力居的狡猾,认为这很可能是乌桓的缓兵之计。于是,他下令大军继续前进,但同时也加强了戒备,防止中了乌桓的圈套。
曹操则更加谨慎,他仔细分析了乌桓的求和意图,认为乌桓肯定有所图谋。他建议袁绍先按兵不动,观察乌桓的下一步行动,同时派出精锐部队,对大同城进行侦察,摸清城内的虚实。
然而,其他诸侯们求胜心切,他们认为乌桓已经是强弩之末,此时不进攻更待何时。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袁绍无奈之下,只得下令大军继续向大同推进。
乌桓的斥候将汉军的动向及时报告给了丘力居。丘力居得知汉军果然中计,心中既紧张又兴奋。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即将到来。他亲自来到大同城,指挥士兵们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他鼓励士兵们要勇敢战斗,为了乌桓的生存而战。
随着汉军的步步逼近,大同城的气氛变得愈发紧张。城内的百姓们也纷纷行动起来,他们协助士兵搬运物资、修筑工事,为保卫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汉军终于抵达大同城下时,他们看到的是一座看似防守薄弱的城池。城墙上的士兵稀稀拉拉,城门也没有完全关闭,仿佛乌桓已经放弃了抵抗。袁绍见状,心中不禁有些疑惑,但在其他诸侯的催促下,他还是下令大军攻城。
汉军如潮水般涌向大同城,他们架起云梯,试图爬上城墙。然而,就在他们即将接近城墙时,城内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原来,丘力居见汉军已经进入了预设的包围圈,果断下令点燃了煤炭。一时间,整个大同城变成了一片火海,汉军士兵被大火烧得惨叫连连,纷纷后退。
袁绍见势不妙,急忙下令撤军。但此时,乌桓的骑兵已经从四面八方杀了出来,他们截断了汉军的退路,对汉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汉军陷入了一片混乱,士兵们四处逃窜,互相践踏。
曹操见情况危急,急忙指挥自己的军队进行抵抗。他组织了一支精锐的断后部队,掩护其他诸侯的军队撤退。同时,他还派人向袁绍建议,让他集中兵力,突破乌桓的包围圈。
袁绍听从了曹操的建议,他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向乌桓骑兵发起了冲锋。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汉军终于突破了乌桓的包围圈,狼狈地撤回了中原。
这场战斗,乌桓虽然成功击退了汉军的进攻,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同城在大火中几乎化为灰烬,许多百姓和士兵也在战斗中丧生。丘力居看着眼前的惨状,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乌桓虽然暂时保住了性命,但未来的路还很长,他们必须尽快恢复实力,应对下一次的挑战。
战后,丘力居开始着手重建大同城。他下令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大同城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和扩建。同时,他还加强了乌桓的军事建设,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他深知,此次能够侥幸取胜,纯属偶然,下次再面对中原诸侯的进攻,乌桓必须有足够的实力才能与之抗衡。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乌桓进入了一段艰难的恢复期。丘力居带领着乌桓百姓,努力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同时加强了畜牧业的发展。他还积极与周边的部落进行贸易往来,互通有无,获取了大量的物资和技术。
经过几年的努力,乌桓的实力逐渐恢复。大同城也在废墟中重新崛起,变得更加坚固和繁荣。丘力居看着焕然一新的乌桓,心中充满了感慨。他知道,乌桓在这乱世之中,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强大自己。而他,也将继续带领着乌桓,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