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乌桓的东北经略:从壮志雄心到内部博弈(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丘力居的霸业》最新章节。
乌桓精心筹备,满心以为能够在攻打辽东的战场上大展宏图,可仔细权衡之后,丘力居不得不承认,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乌桓目前的实力,远不足以轻轻松松地碾压辽东。每一项作战条件的分析,都无情地揭示出乌桓在兵力、装备、后勤等多方面的短板,要想啃下辽东这块硬骨头,谈何容易?丘力居长叹一声,心中明白,此时还不是与辽东正面交锋的时候,继续韬光养晦才是上策。
于是,丘力居当机立断,高举“忠于大汉”的旗帜,一个更为宏大的战略计划在他心中悄然成型。他对外宣称,乌桓要为大汉分担北方边境的巨大压力,准备发兵先收复被鲜卑占领的乌桓祖地乌桓山,再乘胜进兵鲜卑祖地鲜卑山,将鲜卑彻底赶出东北大地,而后挥戈东进,解决扶余、邑娄、高句丽等势力,实现东北大地的一统。至于之后是进军鲜卑的其他领地,还是进军大汉,再相机行事。
计议已定,丘力居立刻行动起来,分别联系幽州牧刘虞、辽东公孙度以及辽西公孙瓒。他言辞恳切地表明:“我乌桓此番举兵,只为收回乌桓山和鲜卑山,让大汉能安心讨伐董卓,不必担忧乌桓成为后顾之忧。乌桓的目标,不过是这辽阔的东北大地,这些汉人看不上眼的苦寒之地。我军主力都奔赴北方了,又怎会威胁到大汉呢?”丘力居原本还打算主动提出将苏仆延和蹋顿的地盘归还给大汉,没想到话还没说出口,就收到了汉朝方面的积极回应。
刘虞得知后,对丘力居的提议极为赞赏,立刻支援了大批粮草和军械,还派儿子刘和领兵三万前来助战。公孙瓒见此情形,也不甘示弱,派儿子公孙范和公孙续一同领兵两万助战。公孙度更是大喜过望,一想到乌桓这个“瘟神”终于要掉头离开,不再对辽东构成威胁,他立刻亲率大军六万前来,公孙康随军出征,留儿子公孙恭镇守辽东。
为了确保此次行动一举成功,丘力居亲自率领两红旗共计十二万大军进发,留下两白旗守卫老家。可战事紧迫,后来干脆又把正白旗也调了出来,只留苏仆延的镶白旗看守老巢。一时间,二十七万大军兵分四路,浩浩荡荡、气势汹汹地朝着乌桓山而来。
东部鲜卑军面对来势汹汹的乌桓大军,一触即溃,纷纷退往鲜卑山。丘力居见状,怎会轻易放过,他指挥两红旗一路穷追不舍。行进途中,镶红旗分兵两万骑兵,绕道后方满洲里一带,目的是切断鲜卑山与蒙古大草原之间的联系,断了鲜卑的退路。而后,余下十万大军奋起直进,在鲜卑山附近与六万鲜卑精兵遭遇。
反观汉朝援兵,行动迟缓,毕竟他们只是来支援壮声势的,不可能真的拼命死战。于是,六万鲜卑军和十万乌桓军在战场上陷入了胶着状态,双方实力相当,你来我往,打了个平手,局势僵持不下。丘力居见此情景,原本有心退却,可一想到正白旗很快就会赶到,便咬咬牙,下定决心死打硬拼。
这一战,打得异常惨烈。战场上喊杀声震天,鲜血染红了大地。鲜卑兵久经战阵,凶悍异常,每一次冲锋都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乌桓军则深知此战关乎生死存亡,故而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极端拼命。双方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厮杀,几次战斗都是决死拼杀。血战七天七夜之后,乌桓损兵五万,鲜卑损兵四万。就在这关键时刻,正白旗的四万人马终于赶到了。胜利的天平立时倾斜,鲜卑军见势不妙,连忙撤往西边,却被之前埋伏的两万乌桓伏兵截断退路,最终只有二三百人侥幸重回大草原。
此时的乌桓主力还剩十四五万,其中两红旗损失太大,两旗皆不足四万,加起来也就六七万,反而是两白旗实力更强一点。身边有人建议丘力居赶快扩军,可他心中清楚,此战损失巨大,粮草损耗更是惊人。不仅要供应自己的军队,还要支援友军,虽说友军在战斗中只是打酱油的角色,但消耗粮草的速度却一点也不含糊。所以,仗一打完,丘力居就把友军送了回去。
经此一役,苏仆延和蹋顿分别统领两白旗,实力比丘力居强大。丘力居也不好再通过整编的方式削弱两白旗、增强两红旗。他满心懊悔,回想起刚开始与鲜卑拼命时,实在是太草率了。本应该留点实力,慢慢与鲜卑耗,或是干脆等大军全部到齐,就像收复乌桓山时那样轻松碾压,都怪自己大意了。
此时,苏仆延和蹋顿心思活络起来,他们提出要划分自己在三辽地区的地盘,甚至还想把柳城也分掉。丘力居心中恼怒,但形势比人强,他强压怒火,与二人讨价还价。最终,丘力居大手一挥,说道:“原来的柳城地盘我全都不要了,给你们。但柳城的人丁,全都得跟我去新占领的两山地区,而且允许你们两白旗私自扩大军队规模。”
于是,很快南方的乌桓三王地盘变成了两白旗地盘。蹋顿尤其对上次丘力居直接把刚扩编的两红旗划归自己的行为心生不满,如今手握正白旗,两白旗实力强大,而两红旗残了,他心中暗自得意,这下正好可以把丘力居挤到北方苦寒之地去。柳城被一分为二,两白旗迅速扩军,正白旗扩充至八万,镶白旗扩充至七万,三人的力量一下子变得平起平坐。当然,名义上丘力居还是老大,但实际上,内部的权力格局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然而,众人都没料到,丘力居心中另有打算。他其实乐得离开柳城那些狭窄的地方,柳城地盘狭小不说,还容易被曹操这样的强大势力灭掉。如今前往北方,看似是被排挤,实则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北方虽然是苦寒之地,但地域辽阔,有足够的空间让乌桓族休养生息、发展壮大。
丘力居来到新占领的乌桓山和鲜卑山地区后,开始着手安抚当地的百姓。他深知,要想在这里站稳脚跟,必须得到百姓的支持。他组织人手分发粮食和物资,帮助百姓重建家园。同时,他还选拔了一些当地有威望的人担任官职,协助管理地方事务。在军事方面,丘力居加强了边境的防御,修建了堡垒和烽火台,防止鲜卑卷土重来。
为了恢复乌桓的实力,丘力居大力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和牧草。同时,他还引进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种植技术和畜牧方法,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手工业方面,丘力居召集工匠,建立了作坊,生产兵器、农具和生活用品。他还与周边的部落和势力开展贸易往来,用乌桓的特产换取所需的物资。
随着时间的推移,乌桓在北方逐渐稳定下来,实力也在慢慢恢复。而苏仆延和蹋顿在南方,虽然兵力强盛,但却陷入了内部的权力争斗和资源分配的矛盾中。他们的势力虽然表面上强大,但内部却逐渐出现了裂痕。丘力居密切关注着南方的局势,他知道,乌桓内部的这场权力博弈还远远没有结束,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在等待着他和乌桓族。
在北方新领地,丘力居一边稳定局势,一边默默积蓄力量。他深知,要想让乌桓真正强大起来,文化建设同样至关重要。于是,丘力居下令在各个部落中设立学堂,邀请中原的学者和精通乌桓文化的长者担任教师,不仅传授汉字、儒家经典,还教导乌桓的历史、传统和习俗,促进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传承。
随着学堂的兴办,年轻一代的乌桓人开始接触到更为丰富的知识,思想逐渐开阔。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开始思考如何将中原的先进理念与乌桓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推动乌桓的发展。这些年轻人中,涌现出了一批有识之士,他们主动向丘力居建言献策,为乌桓的未来出谋划策。
与此同时,丘力居也在积极修复与苏仆延、蹋顿的关系。他明白,内部的分裂只会让乌桓陷入困境,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在这乱世中立足。丘力居派遣使者前往南方,带着珍贵的礼物和诚挚的书信,表达自己希望和解的意愿。使者向苏仆延和蹋顿转达了丘力居的想法:“大单于深知乌桓如今的局面,内部纷争只会让我们走向衰落。我们应该放下成见,共同为乌桓的繁荣努力。北方有广阔的土地等待开发,南方有雄厚的兵力作为后盾,我们若能携手共进,定能让乌桓成为天下不可忽视的力量。”
苏仆延和蹋顿收到书信后,心中也有所触动。他们意识到,虽然目前自己的势力看似强大,但没有丘力居的统筹规划,乌桓难以形成统一的力量。而且,南方的局势也并非完全稳定,周边的公孙瓒等势力对他们仍有威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两人决定与丘力居进行和谈。
三方在乌桓中部的一个小镇举行了和谈会议。丘力居亲自前往,以真诚的态度迎接苏仆延和蹋顿。会议上,丘力居首先表达了自己的歉意:“之前的决策,我确实有考虑不周之处,导致大家产生了分歧。但我对乌桓的一片赤诚之心从未改变,我希望我们能够重新团结起来,共创乌桓的未来。”
苏仆延和蹋顿见丘力居态度诚恳,也放下了心中的戒备。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我们担心权力分配不均,会再次引发矛盾。而且,我们在南方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外部压力。”丘力居听后,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我们可以设立一个联合议事会,由三方共同推选代表参与,重大决策都由议事会商议决定。在军事上,我们互相支援,共同抵御外敌。南方的发展由你们主导,北方的建设我来负责,资源共享,互通有无。”
经过几天的商议,三方终于达成了共识。他们签订了和平协议,重新确立了丘力居的领导地位,同时明确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这次和谈,不仅化解了乌桓内部的矛盾,还为乌桓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与内部和解的同时,丘力居也没有忘记外部的威胁。鲜卑虽然在之前的战斗中遭受重创,但他们的实力依然不可小觑。丘力居加强了与周边部落的联系,与一些弱小的部落结成联盟,共同对抗鲜卑。他还派遣间谍深入鲜卑内部,了解他们的军事部署和发展动向,以便及时做出应对。
随着乌桓内部的团结和实力的增强,丘力居开始谋划下一步的发展。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北方,那里还有许多未被开发的土地和资源。丘力居组织了一支探险队,深入北方的荒野,探寻新的领土和资源。探险队历经艰辛,终于发现了一片肥沃的平原,那里水草丰美,适合发展农牧业。
丘力居得知这个消息后,大喜过望。他立即组织百姓迁移到这片新土地,建立新的城镇和村落。他还鼓励百姓种植新的农作物品种,引进优良的牲畜品种,推动农牧业的发展。同时,丘力居在新领地设立了市场,促进贸易的繁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片新土地逐渐繁荣起来,成为乌桓新的经济中心。
在这个乱世中,乌桓在丘力居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从一个内部纷争不断的部落联盟,逐渐成长为一个团结、强大的势力。丘力居深知,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他坚信,只要乌桓人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实现乌桓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