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蓟城风云与战略抉择(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三国志11公孙熙》最新章节。

尽管未能得到天子的升官封赏,公孙度父子的心中却并未被失落所填满。毕竟,收获公孙瓒全部势力的投诚,这份实打实的助力,远比任何虚浮的官职荣耀都更具价值。然而,新的难题如汹涌潮水般接踵而至,蓟城的粮草困境,恰似一块沉重的巨石,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人心头。

在成功占领蓟城之前,军队与袁绍大军历经了漫长且胶着的缠斗,粮草的大量消耗难以避免。眼下,蓟城坐拥五万六千余兵力,军中精兵猛将云集,整体态势呈现出防守有余、进攻稍显不足的局面。北平那边,凭借城外那三座宛如铜墙铁壁般的箭楼,固然能够有效抵御外敌的强攻,可这也使得兵力调配受到极大程度的限制。

公孙度全身心投入到招降人才的工作中,同时紧锣密鼓地推进蓟城的建设,治安巡查、军队训练等事务千头万绪,忙得众人不可开交。谁能想到,袁绍竟趁他们在蓟城立足未稳的关键时刻,从晋阳和南皮两地同时挥师,气势汹汹地直逼蓟城而来。公孙度心急如焚,第一时间便考虑从北平调兵支援。然而,南皮的敌军早已在西门口严阵以待,辎重部队一旦贸然出动,必定会与袁绍进攻蓟城的大军正面遭遇,如此一来,损失必然惨重,甚至可能导致整个战局陷入被动。无奈之下,众人经过反复权衡,决定先咬紧牙关,凭借蓟城现有的兵力和防御工事,顽强挺过这波凌厉的攻势。

战场上,袁绍的大军乍看之下,兵种可谓齐全,木兽、井栏、枪兵、戟兵、骑兵一应俱全,军容颇为壮观。可深入观察便会发现,其将领素质参差不齐,着实令人堪忧。仅仅几个回合的交锋,公孙度这边凭借着出色的战术指挥和将士们的英勇奋战,便成功抓获了好几名袁绍军的将领。这接连不断的战斗,让公孙度等人逐渐领悟到,战争的频繁爆发,对他们而言非但不是灾难,反而是难得的机遇。以往,他们对敌人主动进犯深恶痛绝,那种被动挨打、毫无还手之力的滋味,实在是苦不堪言;如今,他们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甚至开始期待袁绍主动发起进攻。因为每一次激烈的战斗,袁绍都会如同“送财童子”一般,源源不断地给他们送来钱财、粮草,还有至关重要的人才资源。

如今,摆在公孙度面前的是一个关乎生死存亡和未来发展走向的战略抉择:究竟是先攻打晋阳,还是先攻打南皮?截至目前,他们仅仅成功整体吞并了公孙瓒这一个势力,距离梦寐以求的人才济济、兵强马壮的理想状态,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常常陷入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尴尬困局。面对这一棘手难题,究竟该如何破局?答案逐渐明晰:唯有让战争更加猛烈地爆发,让更多的人才在战火中被俘虏,充实到自己的阵营之中。如此一来,就必须精准地寻找一个能够让袁绍不惜一切代价,拼命调兵谴将,与他们展开殊死搏斗的战略要地。

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深思熟虑,众人齐聚一堂,开始全面分析攻打两地的利弊。南皮作为袁绍起家的根基之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周边城池星罗棋布,彼此呼应。进攻南皮,虽然战斗必定会异常激烈残酷,但也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俘虏大批才华出众的人才。一旦成功攻下南皮,再顺势拿下平原,就能巧妙地将袁绍的势力一分为二。袁绍必定会为了夺回平原,不惜一切代价拼死反扑。因为他如今已经牢牢掌控了黄河以南地区的濮阳、北海、小沛和下邳,平原的战略位置至关重要,犹如咽喉要道,关乎他整个势力的布局和未来发展走向。如此一来,袁绍阵营中的人才就会在这场持续不断的战争中,源源不断地被送到公孙度手中。

反观晋阳,地处西北边陲,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若率先攻打晋阳,他们的地盘会在北面被拉成一条漫长的战线,各个据点之间相距甚远,无论是调集人才、兵马,还是运输物资,都会面临极大的困难和阻碍。这就好比一个人贸然伸出两只拳头,看似气势汹汹,实则将自己的胸脯完全暴露在外,敌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破绽,攻击他们的要害部位。

公孙熙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关键问题,他迅速召集众人,详细且深入地阐述了自己的想法:“攻打南皮,表面上看危机四伏,充满了风险和挑战,但实际上却蕴含着巨大的机遇。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以战养战的策略,在激烈的战斗中不断扩充实力,逐步壮大自身。而且,一旦成功将袁绍的势力分割,我们便能凭借自身的优势,逐步蚕食他的地盘,进一步增强自身实力。至于防守方面,我们可以依托蓟城和北平现有的坚固防御工事,确保后方的稳定与安全。”

田丰作为公孙度麾下足智多谋的谋士,也点头表示赞同:“公子所言极是。进攻南皮,我们能够成功打乱袁绍的战略部署,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同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俘虏的人才,将他们充实到自己的智囊团和将领队伍之中,全面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和指挥水平。”

众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深入的分析。最终,经过反复权衡和慎重考虑,大家达成了共识,一致决定先攻打南皮。公孙度立即下令全军进入紧急备战状态,积极筹备粮草和兵器,制定详细且周密的作战计划。公孙熙则亲自挑选精锐部队,任命赵云、公孙绣等人为先锋,这些猛将个个武艺高强、英勇善战,他们摩拳擦掌,准备在即将到来的战场上大显身手,为公孙度的霸业立下赫赫战功。

出征前,公孙度身着战甲,威风凛凛地站在点将台上,目光坚定地望着台下士气高昂的士兵。他大声说道:“将士们!袁绍妄图趁我们立足未稳,将我们一举消灭,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每一次进攻都只会成为我们变得更强大的垫脚石。此次攻打南皮,是我们壮大势力、成就霸业的绝佳机会。大家务必奋勇杀敌,勇往直前,为了我们的荣耀,为了我们的未来,冲!”

士兵们被公孙度的话语所鼓舞,齐声高呼,声音响彻云霄,震得大地都微微颤抖。大军浩浩荡荡地朝着南皮进发,一场惊心动魄、决定命运的大战,即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拉开帷幕。一路上,公孙熙不断观察地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应对策略。他深知,这场战争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未知的风险,但只要他们团结一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就一定能够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取得胜利,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大军一路向南皮进发,公孙熙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不仅要面对袁绍的顽强抵抗,还要在战争中尽可能地保存实力,为后续的发展做准备。他一边行军,一边与田丰等谋士商议作战计划,根据沿途的地形和敌军可能的部署,不断调整战略。

抵达南皮城外,公孙熙发现袁绍早已在城墙上布置了重兵,城门口也设置了大量的拒马和鹿角,试图阻挡他们的进攻。公孙熙并没有急于发动攻击,而是先派出小股部队进行试探,观察敌军的反应和城防的弱点。经过一番侦察,他发现南皮城的西门防守相对薄弱,而且附近有一片树林,可以作为伏兵的藏身之处。

于是,公孙熙制定了一个声东击西的计划。他命令赵云带领一支精锐骑兵,在南皮城的东门制造声势,佯装攻城,吸引袁绍的主力部队前往东门防守。同时,公孙绣带领另一支骑兵,绕道西门,准备在敌军主力被吸引到东门后,迅速发动攻击。而公孙熙自己则带领步兵和攻城器械,在西门附近的树林中埋伏,等待时机。

战斗打响后,赵云带领骑兵在东门发起猛烈攻击,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尘土飞扬。袁绍果然中计,他以为公孙度的主力部队在东门,急忙调集大量兵力前往东门支援。公孙绣见敌军主力离开西门,立刻带领骑兵冲向西门。城墙上的守军见状,急忙放箭抵抗,但公孙绣身先士卒,带领骑兵迅速突破了敌军的防线,打开了西门。

公孙熙见西门已破,立刻带领步兵和攻城器械冲进城中。城中的敌军顿时陷入混乱,袁绍试图组织反击,但已经来不及了。公孙度的军队在城中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在这场战斗中,公孙度的军队充分发挥了近战的优势,他们手持长刀,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

经过一番激战,袁绍的军队逐渐抵挡不住,开始向后撤退。公孙熙见状,立刻下令追击,不给敌军喘息的机会。袁绍在亲信的保护下,狼狈地逃出了南皮城。公孙度的军队顺利占领了南皮城,城中的百姓纷纷出来欢迎他们,公孙熙下令安抚百姓,严禁士兵扰民,赢得了百姓的拥护。

占领南皮城后,公孙熙并没有放松警惕。他知道袁绍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卷土重来。于是,他一方面组织士兵修缮城防,加强防御工事;另一方面,开始清点城中的物资和俘虏。在俘虏中,公孙熙发现了一些袁绍的谋士和将领,他亲自与这些人交谈,试图说服他们归降。

其中有一位名叫许攸的谋士,他原本是袁绍的重要谋士,但因为与袁绍意见不合,一直得不到重用。公孙熙与许攸交谈后,发现他才华横溢,对天下局势有着深刻的见解。公孙熙诚恳地邀请许攸加入自己的阵营,许攸被公孙熙的诚意所打动,决定归降。

许攸的归降让公孙熙如虎添翼,他向公孙熙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许攸认为,袁绍虽然在南皮之战中失败,但他的实力依然强大,而且他的地盘与曹操、刘备等势力接壤,很可能会联合其他势力共同对抗公孙度。因此,公孙熙应该尽快巩固自己在南皮的统治,发展经济,扩充军队,同时加强与其他势力的外交联系,避免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公孙熙采纳了许攸的建议,他开始在南皮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他减轻了百姓的赋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他还设立了市场,促进商业的繁荣。在军事方面,他扩充了军队的规模,加强了士兵的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外交方面,公孙熙派遣使者前往曹操、刘备等势力,表达了自己的友好意愿,并希望能够与他们建立联盟,共同对抗袁绍。曹操对公孙熙的提议表示了兴趣,他认为公孙度在北方的崛起对自己有利,可以牵制袁绍的兵力。于是,曹操与公孙熙达成了初步的联盟协议,双方约定在必要时互相支援。

刘备也对公孙熙的提议表示了欢迎,他认为公孙度是一位有抱负的诸侯,与他建立联盟可以共同对抗曹操。于是,刘备也与公孙熙建立了联系,双方开始互相交流情报,共同商讨对抗袁绍的策略。

随着南皮的局势逐渐稳定,公孙熙开始准备下一步的行动。他知道,要想彻底击败袁绍,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他坚信,只要他能够团结各方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就一定能够在这乱世中实现自己的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