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权臣祸国(八)(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明末争雄》最新章节。

第322章 权臣祸国(八)

陈家人团团圆圆过新年,节后,送走了赶考的陈吉民,陈吉发又投入到工作中去。

主要就是同王徵、万锦洲这些搞研究的在一起,攻克技术难题。

时间来到崇祯十年正月二十,被崇祯皇帝寄予厚望的杨嗣昌,从老家返回北京,入宫面圣。

在这次君臣交谈中,杨嗣昌提出了着名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匪策略,得到了崇祯皇帝的高度赞许。

为了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朝廷决定增加军费,以支撑扩军和关防建设。

崇祯十年二月,皇帝下旨,加征剿饷,为期一年。

突然加征的税收让各地本就严峻的形势更加雪上加霜。

本来逃回陕西的张献忠,在这一政策的刺激下,又从淅川跑了出来,迅速纠结抗税群众,“率众十万”,攻略南阳,东进光州,直抵庐州,威胁安庆。

这次,吃过亏的张献忠不敢往大别山里跑了,不过,其他官军并不是他的对手,仍然让他迅速坐大,与各路流贼联营,肆虐河南。

新任兵部尚书杨嗣昌在接到情报后,加紧了对各省饷银的催缴,同时亲临前线,督促总督洪承畴、总理王家祯加快进度,争取一年之内将流寇解决。

崇祯十年二月初五,比历史上提前了三个月,由湖广蕲州籍的礼部侍郎姚明恭推荐,刚刚上任的兵部尚书杨嗣昌听说了蕲春人、两广总督熊文灿知悉兵法,于是建议崇祯皇帝派员往广州考察。

二月底,负责考察的太监回京复命,告诉崇祯皇帝和杨嗣昌,熊文灿可堪大用,于是,皇帝又下旨,由熊文灿接替王家祯,出任南方五省总理,统揽剿寇事宜。

陈吉发过完年之后,就躲在江夏不去赴任,要问,就是中原流寇肆虐,难以抵达。

他的主要目的,就是等着几位密切相关的大员到任。

最先来的是武昌知府袁继咸,他是正月底到任的,陈吉发主动前去拜访,袁大人在值房接见了他。

袁大人来武昌之前,就从不止一个方面听说过陈吉发,知道江夏有个牛人,年纪轻轻,中了进士,而且家中生意做得很大,雇佣人手有数千之多,远近府县的士绅商民唯其马首是瞻,就连楚王府、荆王府都跟着这位“财神童子”经营发财。

对于读书人经商这件事,明朝其实是没有什么硬性约束的,但贪财终究是理学观点所不容的,因此,在这个时代,太有钱的官员往往做不了大官,朝廷在考察的时候,也会有意避免提拔过于富裕的士子。

事实上,所谓的江南文坛领袖钱谦益就很有钱,所以他做什么事都有人告他贿赂。

然而,历史上真正查实的贿赂只有一笔,总体来说,钱谦益这人虽然官迷,但其实分寸还是有的。

对比起来,明末许多官员表面清廉,其实借着清廉之名胡乱指挥,将地方治理的一团糟,等民乱之后上吊殉国了事,却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实在是很滑稽的事情。

袁继咸不是那种沽名钓誉的清流,他是能做事的清流。

但凡能做事的官员,都有一个特点,比较了解基层的运转,重视钱粮的来源。

而袁继咸见陈吉发,开门见山,谈的就是钱粮。

“今年圣上加派剿饷,各地都在着急崔征,唯独武昌府未见吏员赶工。黄同知对本官讲,江夏有陈吉发,完税不用愁。本官算了下,今年武昌阖府加征十二万两,陈大人觉得真没问题吗?”

这个账陈吉发早就算过,按照去年底的基数,农会总计要多完成三十一万两的征收。

陈吉发并不准备提高税率,而是通过扩大高产作物种植、加快新开垦农地、使用新农机器械的方式提高效率,从而使单位农户生产水平上升来解决问题。

当然,对袁继咸说话,不能这么讲。

在这片土地上经营产业,最忌讳向朝廷交实底,合作社也是有假账备查的。

“学生觉得没有问题。目前,江夏合作社的入股农户,年亩产折银都在七钱左右,如今连同正税、加征、杂支在列,全部税赋均摊不过每亩八分银左右,于农户而言并不算重。加上剿饷,预计每亩分摊一钱二分,农户仍然还有富余。”

陈吉发的这个假账,是按照大明普通生产力计算过的。

就比方说袁大人的老家江西,一亩水稻大概产二百斤,一年两季,只能打四百来斤谷子。

商人去农村收谷,一担只给一钱二分到一钱五分的价格,四百来斤,也就不到五钱多,不到六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