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辞官离职(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我和宰相刘罗锅》最新章节。

在这再次打击的情况下,我彻底对官场失去了信心。无论刘墉怎么样,我下定决心要辞官为民。于是,我把写好的辞官奏章,以及从我和刘墉二十来岁尚未成为官员时,第一次在山东协助刘统勋办案开始,刘墉如何失去亲生儿子、如何失去小嫂子翠红、如何出去游历大好河山、刘墉如何在老君山修道……一直到刘墉现在经历过的点点滴滴的所有记录整理好之后,让人用箱子装好,抬着来到了养心殿。

经过值日太监通禀之后,我跪在了嘉庆面前。嘉庆赶紧让人将我搀扶起来,赐了一把椅子让我坐下,问道:“刘爱卿,今日见朕何事呀?”

我掏出辞呈递了上去,说道:“陛下,老臣已经为官几十载,如今已年老体衰,难以保护皇上,也难以上阵厮杀。故此,老臣想辞官为民,也该安享晚年了!恳请陛下恩准!”

我说完,让人把箱子抬了进来,继续说道:“陛下!这是我和三哥刘墉从几十年前开始给乾隆爷办事儿的时候开始,到现在关于刘墉的所有记录,交给陛下。关于刘墉的是是非非,请陛下慢慢查看,也好让陛下对刘墉有所了解。”

嘉庆看着这些东西,突然想起了我拿到朝堂上的那些东西,问道:“刘爱卿,你怎么会一直记录刘墉的言行举止呢?是刘墉让你这么记录的么?”

我回答道:“非也!这是当年受和硕诚亲王胤秘老王爷所差,遵照他老人家的钧旨记录的!”

“什么?你受和硕诚亲王胤秘老王爷所差?这是怎么回事儿?”嘉庆惊奇地问道。

“和硕诚亲王胤秘老王爷,臣不必介绍太多。不过和硕诚亲王胤秘老王爷,还有一个职务,陛下未必知晓。那就是和硕诚亲王胤秘老王爷是乾隆爷手下秘密组织‘粘杆处’的总管。老王爷把我秘密委任成了留在刘墉身边的一个高级‘拜唐阿’,负责监督和记录刘墉的一言一行。小事儿不用上报,大事儿一定上报给王爷知晓,这就是我无论做了多大的官,都一直在刘墉身边的缘故!”我一五一十地给嘉庆娓娓道出了缘由。

嘉庆听后既惊奇又疑惑,惊奇的是嘉庆还不知道有“粘杆处”这么个机构,疑惑的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也曾经被“粘杆处”的“拜唐阿”们监视,是否所有王宫贵族、文武大臣都被监视着。于是嘉庆问我道:“这粘杆处,如今还在运作吗?除了你,可还有其他拜唐阿在朕的朝堂之中?”

我恭敬地低下头,缓缓说道:“陛下,自乾隆爷龙御归天之后,粘杆处便渐渐没了往日的活跃。老臣也并不知晓,如今是否还有拜唐阿仍在暗中行事。至于朝堂之上,老臣确实不知还有谁曾与粘杆处有牵连。”

嘉庆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忧虑,在殿内来回踱步片刻后,又问:“那你这些年记录刘墉,可曾发现他有任何不轨之心?”

我连忙跪地,正色道:“陛下,刘墉一心为国,忠心耿耿,几十年来为朝廷尽心尽力,从未有过任何不轨的念头。那些记录,皆是他为百姓谋福、为朝廷分忧的过往。从他协助刘统勋办案,到后来在各地任职,每一件事都彰显着他的正直与担当。失去亲生儿子、小嫂子翠红,他虽悲痛万分,却从未因此懈怠公务,反而更加勤勉。陛下若细细查看这些记录,定能明白刘墉的一片赤诚之心。”

嘉庆轻轻点头,示意我起身,又拿起那箱子里的记录翻看起来,沉默许久后说道:“刘爱卿,你与刘墉相交多年,依你看,如今朝堂局势复杂,朕该如何治理才能让大清江山稳固?”

我思索片刻,缓缓道:“陛下,如今朝堂之上,党派纷争时有发生,官员腐败现象亦不少见。依老臣之见,陛下当广开言路,鼓励大臣们直言进谏,选拔贤能之士,严惩贪官污吏。我三哥刘墉,一直致力于整顿吏治,他的方法或许值得陛下借鉴。同时,关注民生,减轻百姓负担,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如此方能得民心,民心所向,江山自然稳固。”

嘉庆若有所思,目光落在我身上,问道:“你辞官之后,可有什么打算?”

我微笑着说:“陛下,老臣想辞官之后,过些平淡的日子。远离官场的纷争,种种地,养养花,也算是安享晚年了。老臣虽不在朝堂,可还在刘墉身边。若陛下有任何需要,老臣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嘉庆长叹一声:“老爱卿,你和刘墉都是朝廷的肱骨之臣,如今你要离开朝堂,朕实在是不舍。但你既已决定,朕也不便强求。只望你辞官之后,能保重身体。”

我再次跪地谢恩:“陛下如此厚爱,老臣感激不尽。老臣告退。”

我缓缓退出养心殿,心中五味杂陈。几十载官场生涯,就此画上句号。回首过往,与刘墉一起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那些为了正义而战的日子,虽充满艰辛,却也无比充实。如今,我将回归平凡,关于刘墉的事迹,我会继续记录下去,将其改编为故事形式流传给后人,或许会被后人传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自养心殿归来,我心中似有千般滋味缠绕。踏入刘府,熟悉的景致映入眼帘,却无端生出几分别样的情绪。刘墉正在书房中,见我进来,放下手中书卷,目光中带着询问。

我缓缓坐下,将今日面圣的经过,从呈上辞官奏章,到和盘托出记录刘墉之事的缘由,以及与嘉庆的一番对答,详详细细地说了一遍。刘墉静静听着,神色平静,可当我提到受和硕诚亲王胤秘所差,以“拜唐阿”身份记录他言行之时,他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待我说完,刘墉轻轻叹了口气,感慨道:“这么多年,竟不知你还有这般使命在身。不过,你我相交,并非因这记录之事,而是真心相待,同为国事奔波。如今你决定辞官,我虽不舍,但也能理解。”

我看着刘墉,心中满是感激地说道:“三哥,这么多年,能与你并肩,实乃我之幸事。如今我虽离开官场,还留在你的身边,若有需要,我定不会置身事外。”

刘墉微微点头,目光中透着欣慰:“你我之间,无需多言。只是,你告知皇上你那秘密身份,恐怕会引出一些波澜。”

我心中一凛,隐隐觉得刘墉话中有话,正欲追问,刘墉却话锋一转:“罢了,且看日后如何。如今朝堂局势复杂,皇上想必也有诸多考量。”

与此同时,养心殿内,嘉庆坐在龙椅之上,面色凝重。面前桌上摆放着我呈交的关于刘墉的记录,可他的心思却不在此。“粘杆处”的存在,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他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他深知,“粘杆处”作为乾隆爷时期的秘密组织,其势力与影响不可小觑。如今虽不知这组织是否还在暗中运作,但那未知的监视感,让他心生不安。更让他忧虑的是朝堂之上的党争问题。

自登基以来,嘉庆便察觉到朝堂中各党派之间明争暗斗不断。和珅虽已倒台,但其残余势力仍在暗中活动,试图寻找机会卷土重来。而其他大臣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也纷纷拉帮结派,朝堂风气渐趋污浊。

嘉庆深知,党争若不加以遏制,必将危及大清江山的稳固。于是,他决定召集几位心腹大臣,商议彻查党争之事。

次日早朝,嘉庆面色严肃,扫视着殿下群臣,缓缓说道:“如今朝堂之上,党争之风渐起,朕深感忧虑。朕欲彻查此事,以正朝纲,众爱卿以为如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