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大明时空的扭转:护国运之役(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不一样的燕王与燕王妃》最新章节。
隆庆六年,紫禁城的天空仿佛被一层阴霾所笼罩。太和殿外,往日的庄严肃穆此刻多了几分沉闷压抑。宫殿的飞檐翘角在黯淡的日光下显得格外冷峻,檐下的风铃偶尔发出几声沉闷的声响,仿佛是这座古老宫殿沉重的叹息。
乾清宫内,气氛更是凝重得让人窒息。龙床之上,隆庆帝朱载坖斜倚在锦被之中,面色如黄纸般蜡黄,双眼深陷,眼神黯淡无光,往日的英气早已消失殆尽。他的呼吸微弱而急促,每一次喘息都伴随着痛苦的神情。周围的宫女太监们小心翼翼地侍奉着,大气都不敢出,整个宫殿内弥漫着浓浓的药味,那苦涩的气息仿佛也渗透进了每一个角落。
就在这压抑的氛围中,一道奇异的光芒毫无预兆地在乾清宫内闪耀起来。光芒璀璨夺目,如同一轮炽热的太阳突然在室内升起,刺得众人睁不开眼。宫女太监们惊恐地尖叫起来,有的甚至吓得瘫倒在地。光芒中,朱棣身姿挺拔,神色威严,身着明黄色龙袍,头戴冕旒,迈着沉稳的步伐率先走出。徐妙云紧随其后,她仪态端庄,凤冠霞帔,眼神中透着温柔与坚毅。接着,朱佑樘面容和蔼,气质儒雅,身着一身素净的服饰走出。他微微皱眉,眼神中带着关切与忧虑,仿佛在思考着眼前局势对大明未来的影响。朱厚照则满脸好奇与兴奋,身着华丽却又带着几分不羁,大摇大摆地从光芒中现身。他东张西望,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新奇感,嘴里还嘟囔着:“这隆庆年间的乾清宫,和我那时候看着倒也有些不一样。”
光芒缓缓地消散,就像被一阵微风吹散的轻烟一般。隆庆帝朱载坖的眼皮像是被千斤重担压住了一样,艰难地撑开。当他的视线终于清晰起来,看到眼前突然出现的这几个人时,他的心脏猛地一跳,仿佛要跳出嗓子眼儿了。
他瞪大眼睛,死死地盯着这几个不速之客,满脸都是惊愕和难以置信。他的嘴唇微微颤动着,似乎想要说些什么,但喉咙却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发不出一丝声音。
过了好一会儿,朱载坖才从极度的震惊中回过神来。他用尽全身的力气,试图从病榻上坐起来,向这些神秘的人物行礼。然而,他那早已被疾病折磨得虚弱不堪的身体,却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动作。他刚刚抬起半个身子,就像是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气一样,又重重地倒了下去。
朱载坖无奈地躺在榻上,喘息着,额头上冒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他努力调整着呼吸,然后用仅存的一点力气,微微欠身,用颤抖而又敬畏的声音说道:“参见太宗皇帝、徐皇后、孝宗皇帝及武宗皇帝。”每说一个字,他都觉得自己的胸腔像是要炸裂开来一般,伴随着几声剧烈的咳嗽,他的声音也变得愈发微弱。
朱棣面色凝重地走进房间,每一步都显得沉稳有力,仿佛整个房间都因为他的到来而变得肃穆起来。他的步伐坚定,径直走向隆庆帝的床前,没有丝毫犹豫。
当他站定在床边时,他的目光如炬,紧紧地落在隆庆帝那憔悴不堪的面容上。朱棣的眼神中既有身为帝王的威严,又似乎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他双手背在身后,挺直了身子,声音洪亮而沉稳地说道:“载坖啊,朕此番前来,实是因为得知你身染重病,而我大明的国运此刻也正面临重重困境啊。”
徐妙云则紧随在朱棣身后,她的步伐轻盈而优雅,宛如仙子降临人间。她走到床榻边,微微俯身,目光温柔地凝视着隆庆帝,仿佛他是这世间最珍贵的宝物。然后,她缓缓地从衣袖中取出一个精致的白玉瓶。
这个玉瓶在昏暗的室内散发出柔和的光泽,宛如夜空中的明月,引人注目。徐妙云小心翼翼地打开瓶盖,一股淡淡的清香顿时弥漫开来,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空气中,让人闻之顿感心旷神怡。
徐妙云轻声说道:“孩子,这是一颗能治愈你病痛的丹药,快快服下吧。此药乃是稀世珍宝,可助你恢复元气,重拾康健。”她的声音如同春风拂面,轻柔而温暖,带着无尽的慈爱和关怀。
隆庆帝望着那玉瓶,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他干裂的嘴唇微微颤抖着,伸出那双枯瘦无力的手,接过玉瓶。他的手指颤抖得厉害,费了好大的劲才倒出一粒丹药。丹药呈深褐色,表面散发着神秘的光泽。隆庆帝毫不犹豫地将丹药放入口中,缓缓咽下。
朱佑樘面带温和的微笑,步履轻盈地走到隆庆帝面前,他的步伐显得十分优雅,仿佛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当他站定后,缓缓伸出右手,轻轻地拍了拍隆庆帝的肩膀,这一拍既不显得过于亲昵,又能传递出一种温暖的关怀。
朱佑樘的声音轻柔而温和,宛如春风拂面,他说道:“莫要担忧,安心养病。只要你恢复健康,大明便有希望。”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隆庆帝的信任和期望,让人不禁心生感动。
接着,朱佑樘稍稍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朕深知你继位以来革除弊政,重用贤才,对大明的贡献不可忽视。”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隆庆帝的赞赏和肯定,让人感受到他对隆庆帝的敬重。
然而,朱佑樘并没有就此打住,他稍稍提高了声音,语重心长地说:“但往后的路还长,你需更加勤勉,为这万里江山和天下百姓负责。”他的目光坚定而深邃,仿佛在告诉隆庆帝,作为一国之君,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说完这些,朱佑樘微微抬起头,目光望向远方,仿佛透过那无尽的天空,看到了大明在隆庆帝努力下的光明未来。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许,似乎对隆庆帝充满了信心。
就在这时,朱厚照咋咋呼呼地凑到了跟前。他双手叉腰,一副风风火火的样子,大声说道:“嘿,堂侄,你可得快点好起来啊!咱们还有好多大事要一起干呢!”他的声音响亮而有力,充满了活力和朝气。
朱厚照接着说:“这大明的江山还等着咱们去好好折腾折腾,不,是好好治理治理!你瞧瞧你,可得振作起来,别整日病恹恹的。”他的话语中既有对隆庆帝的关心,也有对他的责备,让人感受到他的直率和真诚。
最后,朱厚照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突然放低了声音,说道:“我可听说你前期干得不错,后面咋就沉迷那些事儿了呢?这可不行啊!”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惋惜和不满,似乎对隆庆帝的行为有些失望。
隆庆帝听到朱厚照如此毫不掩饰地批评,脸上瞬间泛起一片羞赧的红晕,他缓缓地垂下头,仿佛不敢直视朱厚照的目光,轻声说道:“武宗皇帝所言极是,朕自知后期有所懈怠,未能如先祖那般勤勉,实在有负祖宗的厚望和百姓的信赖。”
朱厚照见状,随意地摆了摆手,豪爽地笑道:“知道错了就好嘛!咱这大明的江山社稷,那可是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的。你赶紧把身体养好,还有一大堆事情等着你来处理呢!”
一旁的朱佑樘则面带微笑,温和地看着隆庆帝,语重心长地说道:“载坖啊,治理国家就如同培育一棵参天大树,需要我们精心呵护,从根基处抓起。你不仅要关注朝堂之上的大事,更不可忽视民间百姓的疾苦。毕竟,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所在,只有当百姓们都能安居乐业,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繁荣昌盛啊。”
隆庆帝赶忙点头,诚恳地说:“孝宗皇帝所言极是,朕定会将百姓放在心中,以民为本。”
朱棣在一旁微微点头,目光威严地扫视众人,说道:“载坖既已明白,待身体康复,便着手整顿朝堂。如今朝堂之上,必有一些人尸位素餐、心怀不轨,这些人是大明前进的绊脚石,必须清除。”
隆庆帝坚定地回应:“太宗皇帝放心,朕定会雷厉风行,绝不姑息。”
徐妙云轻柔地开口:“后宫之事也需谨慎。切不可让外戚势力膨胀,干扰朝政。你要平衡各方势力,维护后宫的安宁,这也是朝堂稳定的根基。”
隆庆帝恭敬地说:“皇祖奶奶教诲,孙儿铭记于心。往后定会严格约束后宫,防止外戚专权。”
朱佑樘接着说:“皇太子年幼,培养之事刻不容缓。你要为他挑选良师,教导他治国理政之道、为人处世之德,让他将来能担当起大明的重任。”
隆庆帝神色凝重地回答:“孝宗皇帝提醒得及时,朕会亲自关注太子的学业和品德培养,为他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朱厚照蹦跳着凑到前面,眼睛一转,说道:“还有啊,张居正那些能臣,你可得好好用起来。听说这张居正可是个厉害角色,有大才!你得给他足够的权力,让他施展拳脚,把这国家好好整治整治。”
隆庆帝连忙应道:“武宗皇帝放心,朕深知张居正的才能,定会重用,让他为国效力。”
几日后,隆庆帝的身体已完全康复。他精神抖擞地端坐在乾清宫的龙椅上,眼神中透露出前所未有的坚定与威严。朝堂之上,大臣们整齐排列,往日的沉闷气氛此刻多了几分紧张。
隆庆帝目光如炬,扫视着下面的大臣,声音洪亮地说道:“朕重病期间,朝堂之事虽有诸位大臣操持,但朕也听闻了不少弊端。今日,朕便要彻底清理朝堂,重振朝纲!”
大臣们纷纷跪地,大气都不敢出,殿内安静得只能听到众人紧张的呼吸声。
隆庆帝的目光落在一位神色慌张的大臣身上,怒喝道:“王尚书,你可知罪?”
王尚书吓得脸色惨白如纸,双腿一软,直接瘫倒在地,颤抖着声音说道:“陛下…… 臣…… 臣不知何罪之有。”
隆庆帝冷笑一声:“哼,你在任期间,结党营私,收受贿赂,打压贤能,这些罪行朕已调查得清清楚楚。来人,将他拖下去,打入大牢,等候发落!”
两旁的侍卫立刻上前,架起瘫成一团的王尚书往外拖去。王尚书惊恐地挣扎着,嘴里喊着:“陛下饶命啊!陛下饶命啊!” 声音渐渐远去。
隆庆帝又看向其他大臣,严肃地说:“朕今日此举,便是要让诸位明白,朕决心整顿朝堂。若还有人敢违法乱纪、结党营私,王尚书便是下场!”
大臣们纷纷叩首,齐声说道:“陛下圣明!”
这时,张居正站了出来,恭敬地说:“陛下决心整顿朝堂,实乃大明之幸。臣愿竭尽全力,辅佐陛下,共兴大明。”
隆庆帝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道:“张卿家,朕深知你的才能与忠心。往后朝堂之事,还需你多多费心。朕打算提前推行一条鞭法,你可有什么见解?”
张居正微微躬身,条理清晰地说道:“陛下,一条鞭法若能顺利推行,将大大简化税制,减少税吏舞弊的机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同时也能减轻百姓负担,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只是,这推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阻力,一些既得利益者必然会强烈反对。”
隆庆帝握紧拳头,神色坚定:“朕既已下定决心,就不怕那些阻力。张卿只管放手去做,朕全力支持你。谁敢从中作梗,朕绝不轻饶!”
张居正感激涕零,跪地叩首:“陛下如此信任,臣肝脑涂地,在所不辞。臣定会精心筹备,制定周全的推行计划,确保一条鞭法能平稳实施。”
朱厚照在一旁忍不住插嘴道:“哈哈,张卿家果然有气魄!这事儿就得大刀阔斧地干!要是谁敢捣乱,直接拉出去砍了,看谁还敢反对!”
朱佑樘无奈地看了朱厚照一眼,微笑着对隆庆帝说:“推行新政,虽要有决心和魄力,但也需注意方式方法。要尽量安抚各方,减少不必要的动荡。”
隆庆帝恭敬答道:“孝宗皇帝教诲,朕明白。朕会让张居正详细规划,徐徐图之,争取平稳过渡。”
这时,一位老臣颤颤巍巍地站出来,面露忧色:“陛下,一条鞭法虽好,但涉及方方面面,恐会引发民间不安。还望陛下三思啊。”
隆庆帝温和地看着老臣:“李爱卿,朕知道你是为朝廷着想。但如今大明积弊已久,若不改革,如何能长治久安?推行新政虽有风险,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多为百姓考虑,定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李老臣思索片刻,觉得有理,便躬身道:“陛下深谋远虑,老臣愚钝,愿听从陛下安排。”
朱棣一直在旁默默观察,此时开口道:“载坖,朝堂之事,你要做到赏罚分明。对于支持新政、为国家尽心尽力的大臣,要给予嘉奖;对于那些妄图阻碍新政、心怀不轨之人,要严惩不贷。如此,方能让新政顺利推行。”
隆庆帝赶忙应道:“皇叔祖教导,朕铭记在心。朕定会公正处事,让朝堂上下一心,为大明的繁荣努力。”
徐妙云轻声说道:“后宫之中,哀家也会吩咐下去,让她们安分守己,不得干涉朝堂之事。载坖你只管专心治理国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