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组建骑兵(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汉末:开局继承一座城》最新章节。

十一月,杜梁终于与甄、糜两家做成了第一笔交易,他提供了五百斤稻花香酒给两家,换回了三十余匹战马,并将其带往军营。

“杜县令,这些是哪里弄来的马匹?如此神骏!”

“这马如此高大,怕是塞外才能出产的战马!”

“如此神俊的战马,得多少钱才能买到啊?”

三十余匹高大的塞外战马一大早被带进军营后,立刻引起了操练中的县兵们的注意,众人围着这些战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元福!县兵们的骑术是否已训练了一段时间了?”杜梁抬抬手示意众人稍安勿躁,便向一旁的周仓问道。

杜梁此前早已通知周仓为骑兵队的建立做准备,利用斥候队的十余匹劣马训练县兵,所以周仓立刻回道:“杜县令,大家早已训练骑术数月,不少人骑术已经相当不错!”

“好,迅速召集众县兵在校场集合!”杜梁点了点头,笑着对周仓说道。

不得不说在周仓的带领下,众县兵令行禁止,纪律性更加强了,听到集结的号角,不大一会,除了守备县城门的百人外,其余一千四百人全都在校场整装列阵。

“诸位,相信你们已经有所听闻,我祝阿县即将建立一支骑兵队!”杜梁站于众将士对面大声说道:“骑兵之利众人皆知,但战马稀有,骑兵的名额有限,我将在你们中间挑选三百最优秀之人,进入骑兵队!”

“什么?三百最优秀之人进入骑兵队?”众人都愕然了,之前杜梁放下话来让周仓挑选百人,但此时却变成了三百人。

“杜县令,不是说只有一百匹马吗?为何要挑选三百人!”周仓不明就里,诧异地问道。

“骑兵队将是我祝阿县的王牌之师,现在祝阿县确实只能弄到百匹战马,但是日后,我军必然会弄到更多战马。现在所说的三百骑也只是开始,我要的是打造大汉第一强骑,践踏天下一切魑魅魍魉!”杜梁扫视着众人,朗声说道。

“大汉第一强骑!践踏一切魑魅魍魉!”周仓的眼睛立刻明亮了起来,大汉目前匪患四起,民不聊生,而祝阿县现在却有着与周边不同的平静祥和的氛围,百姓开始安居乐业,让他看到了安定生活的曙光,此时杜梁的一席话更是让他有了新的追求。

其他士兵也都兴奋地看着杜梁,谁都有争强好胜之心,他们此时沉浸在杜梁的描绘之中,仿佛看到了自己身在一支无往不利的骑兵队中,骑着威武的塞外战马,将那些贼寇、贪官污吏一一杀尽。

“愿听从杜县令号令!”周仓首先反应过来,屈膝拜倒道。

“愿听从杜县令号令!”所有士兵紧随其后拜倒在地。

“好!从今日起,将正式建立骑兵队,由周仓为统帅,其余县兵由张康统领!”杜梁环顾众将士,满意地点点头说道:“除此之外,从今日起,县内每月将举行一次军中大比,大比前十之人,奖励稻花香好酒一壶,半年之后最终确定三百骑兵人选。而你们也别觉得进了三百骑兵的名单就稳了,优胜劣汰,军中大比若是连续两次表现在倒数十名,便由表现更好的人顶上!”

“什么?前十之人还有稻花香好酒,那可是千钱一壶的好酒!我没听错吧!”

“啊!看来这骑兵队也不是稳当的,进了骑兵队的三百人也要勒紧了心弦,后面表现不好被踢出骑兵队也是可能的!”

杜梁说完众人全都议论纷纷,对杜梁豪掷万钱的承诺半信半疑,对骑兵队的晋升规则颇感惊讶。

“诸位没有听错,只要你们认真训练,谁都有这个机会喝好酒,入骑兵队!”杜梁见众人半信半疑,当即令人拿出十壶准备好的稻花香酒,说道:“择日不如撞日,今日便小比一次,前三百人入骑兵队,前十之人每人奖励一壶好酒!”

众人看到杜梁手中的酒,疑虑一扫而空,全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杜梁见众人情绪已经调动了起来,便叫周仓和张康前来商议比试科目,由于此事仓促,便只在善骑之人中进行比试,比试科目是脚力和力量,也就是跑步和搬动石块。

杜梁此前吩咐周仓训练县兵们的骑术,所以,县兵中骑术比较好的人并不少,足有六七百人之多。当周仓宣布此次比试只在善骑之人中比试后,其余县兵均透露出失望之色,但很快就被另一股坚毅之色所代替,大比每月都有,这一次自己没法参加,下一次一定要训练好骑术,参加大比,赢下比赛,进那光荣的骑兵队。

五六百人的比试并非小场面,好在杜梁将这些人分成了十组进行比赛,每组取前三十名,然后再让这前三百名再做一轮比试,决出名次,以那些未入围的县兵做裁判,直到天快黑了,才比试完毕。

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中,杜梁将十壶好酒亲自赐予前十之人,宣布前三百人正式进入骑兵队,此次小比才落下帷幕。

经过了这次小比的刺激,众将士训练起来更加卖力了,这样的氛围之下,县兵们的战力增长迅速。为了打造强大的骑兵队,杜梁又在县兵日常的训练科目中加入了长枪和轻弓,并将此两项作为大比科目,众将士自然用心练习,不敢怠慢。

骑兵队的建立,长枪和轻弓等武器便有些缺乏了,之前县内也就有些朴刀、软甲,杜梁现在卖酒也有了些钱粮,便向甄家、糜家大肆购买了一批钢铁,又在城内招募了一批工匠,开始打造各种兵器、铠甲。同时他自己也加入了士兵们的训练,今后他必然会跟随大军征战天下,没有一些战力防身,自然不行,在这弱肉强食的战乱年代,没有什么比实力更重要。

杜梁的军队奋力训练之时,中平三年也终于到来了,生活的困苦,让各地起义军活跃度不减,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此时的祝阿县却是一片净土,百姓安居乐业,附近流民纷纷前往祝阿县定居,县内人口一年间从三四千人很快达到近两万人,小小的城内渐渐容纳不下如此多的人口。为了接济和安置众多流民,杜梁命人在城内搭设粥铺,接济过往难民,又在城外设置了数个乡邑安置民众。

此时的杜梁也算是小有实力,又有周仓统领,已有了实施均田制的底气,杜梁约谈了县内几个小家族的家主,不费吹灰之力,便使几家屈服,毕竟杜梁的兵力摆在那。但杜梁也并未将世家之路堵死,这些家族多的是有知识有见识之人,所以可为官、可经商,县内官员多是征辟这些家族之人,城内店铺杜梁也优先这些家族之人开设。

田地到了杜梁手中之后,便立刻命赵宽为首的文官们重新统计耕地,并按照劳动力分配田地,百姓拥有土地的使用权,秋收之时上缴部分赋税即可,而且在去年杜梁便鼓励百姓自行开垦荒地,开垦出的荒地可减免赋税两年,在人口逐渐增多而耕地逐渐不足的祝阿县,此项政令使得刚定居的流民们更热衷于开垦荒地,县内耕地面积迅速上涨。

杜梁的各项政令下达后,诸官吏各司其职,县下乡、亭、里的基层官员也都积极配合,祝阿县均田制得以顺利实施,杜梁的声望不仅在百姓之中急速增长,他的名声也渐渐在周边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