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李生盐?(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六龙同朝,家父千古暴君?》最新章节。

李生再作问:“过滤漏斗?”

“就是今日倒置的蒜头瓶。

你可以让官窑去制作合适的漏斗,我的父亲是太原公,你提我父亲的名号,邺都的各级官员是不敢含糊你的。”

......

李生还作问:“公子是要仆从商贾之道?”

高殷颔首:“这细盐在市场上可谓是一览众山小,一骑绝尘,定能受到官府的青睐。经营细盐可谓是亨财大道。

我尚且年幼,又是公卿之子,不该亲力亲为。

你向来有巧思,只管放手去干,届时成与不成皆是经验之谈,你无需顾忌。

若是事成,我也不会亏待于你,你我五五分利!”

李生亲尝过细盐,知道这细盐的厉害,知道这是一门稳赚不亏的生意。

李生俯首道:“仆不敢与公子分利?莫说是仆的钱财,就是仆本人都是隶属郡公府的。”

高殷:“那我明日去向阿母说项,脱去你这一身奴籍。”

李生抱头痛哭:“公子不可,仆甘为公府奴仆。”

高殷:“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李生:“公子将如此大任交代给仆,仆又怎么能讨要赏赐了。

公子的吩咐,仆自当竭心去办!”

高殷再是与李生执拗一番,最终执拗不过,只得遂了李生的无偿去经营细盐的心愿。

李生斗胆问道:“这细盐之法,公子又是从何而知的呢?”

高殷稍作迟缓,信口道:“先前在做客崔侍郎宅院是遇见的一位老道士,说是秘法所成。

今日我也是侥幸让你一试,没曾想效果如此良好,遂起了改善民生之心。”

高殷顾自暗道:自己是想改善民生,绝非是想经商牟利!!!

李生小眼放光,一脸崇拜:“原来如此,公子年纪虽小,竟有如此大志。

俗话说,宝刀还需宝刀名,好马还需好马名,如今这好盐也是需要好盐名的。

那依公子所见,这细盐应当换作何名呢?”

高殷指头戳着下巴,故作思索后吐出近十字:“依我看,就叫李生盐吧。”

李生面色红润,挥手打不:“公子使不得,使不得。

仆不过是一个贱奴。

如此洁若冰霜,柔如锦绣的细盐怎么可以用仆的低贱名字来命名呢?”

高殷缓缓吐出六字:“此事不容置喙。”

李生红润的脸顿然红温,整个人好似烧沸的水一样沸腾。

李生连忙叩拜谢恩。

李生顿然踌躇满志,小眼仿注激光,尤甚有神。

李生正准备要回房连夜谋划如何经营化,规模化,扩大化时,脑子又叮当冒出一个尤甚重要的问题。

李生佝偻着本就不魁梧的身子,宛若闺中少女扭着身子、羞涩不语。

高殷催促道:“李奴何故小娘子作态?”

李生忸怩道:“公子,仆家财不足千钱,虽不算穷困潦倒,怕也是难以开坊经营呀。”

高殷忍俊不禁,暗自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李生原来是囊中羞涩呀。

高殷深知:李生年纪不过二十,尚没有扯着虎皮作大旗的脏污纳垢手段。

否则凭借着太原郡公府这面大旗,李生即便身无寸金,也足以让各级府衙和各路商贾主动送上钱来。

但高殷觉得,世间既能容纳污垢,也该存在纯良。

李生本性纯良是很好的事情,高殷也不会在以权谋私的道路上提点李生的。

高殷哈哈大笑:“此事李奴不必牵挂,我自有办法,且稍作等待,届时我自有千金相助。”

【PS:千金是虚指,并非是货打实的一千两黄金】

【北魏最早在盐政上实行了盐禁,即国家对盐业垄断经营的政策。

宣武帝元恪时期,御史中尉甄琛认为盐禁就是与民争利,所以主张放开盐禁,允许民营经营,让利与民,朝廷听从了甄琛的意见,允许市场自由买卖。

(甄琛出自河北豪族,河北东部多盐场,姑且可以认为代表的是河北豪族的利益)

后来朝廷发现放开盐禁后,老百姓买盐的价格并没有变化,朝廷还损耗了大量的盐务收入,最终只是平白造就了一群富比王侯的盐业巨富。

于是,北魏末年,朝廷在盐政上就是否实行盐禁的政策(即到底是要国家垄断还是要允许私人自由买卖)朝令夕改,盐政混乱。】

【东魏初立时,民间私盐泛滥,官盐产量和质量远远跟不上私盐。

而私盐则利用市场灵活交易,偷逃了高额盐税。

于是,东魏盐务积弊已久。

武定年间,高澄决心整顿盐务。

崔暹建议在海滨盐场大量增灶煮盐来增加官盐的产量。

度支尚书崔昂认为崔暹的办法治标不治本,认为朝廷应该关闭盐市,允许民间私盐卖给官府,只收取盐商少量的盐税(即不管你私盐如何折腾,都只能经过官府这个中介才可以卖给老百姓用)。

高澄听从崔昂的建议,此法平衡了官府与私人在盐务方面的矛盾,官府依旧占据垄断权,私人则可以继续生产盐来卖给官府,使得官和商双方获利】

高殷依据政策时势,给李生绘制了经营细盐的大纲:

高殷并无自己的盐场,所以作为原料的粗盐只能从司盐官衙下购买。

然后再对粗盐进行二次加工,最终以较高且官府愿意接受的价格卖给司盐官衙。

所以说,经营细盐虽是生财大道,却也不算独占其利,还是要给官府上交保护费的。

而高殷此举让李生经营细盐,与其说是为了谋取财力,实际倒确有几分真的是为了改善民众的饮食水平。

虽然说这能食用起细盐的所谓民众大都是高门豪绅,但这种事情也只能由上至下了。

高殷一想到官府愿意接受的价格就有点难妥,脑海里情不自禁地冒出‘要不去找高洋行个方便’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