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重生的两位首辅(上)(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欲唤名臣满朝,偏来红颜祸水?》最新章节。

但此后家族中再无人步入仕途,追溯至严嵩前三代,无一官半职之人。

因此,到他这一代,祖上积累的朝廷关系和资源都已无法利用。

他的父亲只是个普通的农民,虽以耕作为生,却也热爱读书研习儒学。

全家人都将恢复祖先荣耀、光大门楣的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肩上,即便生活条件艰苦,仍旧省吃俭用,为他聘请老师,让他接受教育。

然而,严嵩在年仅十六岁时便遭遇了父亲的早逝,临终前,父亲紧握着他的手,反复叮咛道:

“吾期汝一第,以成吾志,获成吾志,吾目瞑矣。”

(儿子,我期望你能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以此来完成我的心愿。如果你能完成我的心愿,那我就可以安心地闭上眼了。)

祖父和母亲凭借着几亩贫瘠的土地,历尽艰辛地将他抚养长大。

作为一个出身贫寒的孩子,读书成了他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再加上父亲临终前的遗愿是期望他能考中,严嵩从此更加刻苦读书。

在为父亲守孝三年的丁忧期满后,严嵩参加了乡试,并且一举成功,考取了第十六名,成为了举人!

(虽然被称为乡试,但实际上这是一场省级层面的考试,考中举人的难度相当大,故有“举人如金,进士似银”的说法。)

在通过乡试之后,严嵩继续参加了会试,也就是春季的京城科举考试,最终成功考中二甲进士,位列第三十八名。

在弘治十八年的三月十五日,严嵩以进士的资格参与了由皇帝亲自在奉天殿主持的殿试。到了三月十八日,考试成绩以黄榜的形式张榜公布: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状元顾鼎臣,榜眼董配,探花谢丕;

二甲九十五名,赐进士出身,崔铣、严嵩、湛若水分别为一、二、三名”

严嵩在殿试中取得了二甲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即全国排名第五,因此被赐予进士出身。随后,他又经过选拔成为了庶吉士,进入翰林院进一步深造,这里被视为“储备人才的馆阁”。

在正德二年,严嵩完成了庶吉士的学业,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品级为正七品。

至此,他成功跨越了仕途的重要门槛,正式成为了一名官员,延续了祖先的荣耀,也圆满了父亲的遗愿。

在明朝时期,翰林院不仅是通向权力中心内阁的关键路径,而且是才俊聚集之所。

有明一代,超过九成的宰相职位都是由翰林出身的人担任,这逐渐形成了“非进士难以进入翰林,非翰林则难以进入内阁”的普遍现象。

在那个时代,严嵩正是众多翰林才子中的一员,才华横溢,早年便已显露头角,深受内阁首辅李东阳的器重与期待,仿佛一幅通往仕途顶峰的宏伟蓝图已经在他脚下徐徐展开——从举人、进士、庶吉士,一步步晋升至翰林学士,乃至内阁大学士,最终有望登上内阁首辅的宝座。

然而,严嵩并未沿着那条看似平坦的仕途道路一帆风顺地走下去。

------

严嵩的生平,从历史资料中引用,主要以张显清先生的《严嵩传》引用和参考,在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