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共灵主义宣言(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九州林中之皇》最新章节。

133、照之于天:观照自然大道。照,观照、反映。天,自然大道。

134、亦因是也:也是任由如此。是,这个自然之道。

135、是亦彼也:“此”也就是“彼”。

136、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有它的是非,此也有它的是非。

137、果且有彼是乎哉:果真有彼与此的分别吗?

138、莫得其偶:不能互相对立。偶,相对立。

139、道枢(shū):道的枢纽关键。

140、枢始得其环中:合乎道的枢纽关键才能如进入环之中心般空空如也。环中。环之中心,环之中心是空的。空空如也才能应变无穷。

141、以应无穷:以应变无穷的是非流变。

142、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是”是变化无穷的,“非”也是变化无穷的。

143、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拇指来譬喻拇指不是手指,不如以不是拇指来譬喻拇指不是手指。喻,譬喻、说明。

144、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以白马来譬喻白马不是马,不如以不是白马来譬喻白马不是马。马,每句的前两个“马”字意为白马,后一个“马”字为马的概念。与“指”情况相同。以上两注的两句明显是对公孙龙“指非指”、“白马非马”命题的批评。“指非指”,前一个“指”为拇指,是具体事物;后一个“指”为手指,是抽象概念,所以“拇指不是手指”。“白马非马”,“白马”是具体事物,后一个“马”为马的概念,所以“白马不是马”。而庄子是针对这些命题有感而发,认为与其从概念出发来说明具体事物不是概念本身,还不如从具体事物来说明概念不是具体事物。庄子的意思是,不必将抽象概念和具体事物当做“彼”与“此”的对立,不如不分彼此是非,一切随任自然。

145、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以其同万物的观点来看,天地就是“一指”,万物就是“一马”。

146、道:道路。

147、行之而成:人走过而形成。

148、物谓之而然:事物的名称是人叫出来的。物,某一事物。谓之而然,人叫了而这样。

149、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可”有“可的”来由,“不可”有“不可”的来由。“是”有“是的”来由,“不是”有“不是”的来由。自,来自、原因。

150、物固有所然:万物都固有“是”的地方。

151、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没有一物“不是”,没有一物“不可”。

152、莛(tíng)与楹(yíng):草茎。楹,房柱。莛在此喻“小”,楹在此喻“大”。小大之别,与下文丑关之别相对。

153、厉:丑陋女子。

154、恢诡谲(jué)怪:泛指诡异奇怪的事物。

155、道通为一:从“道”的角度看都相通为一。

156、其分也,成也:有所分散,必有所聚成。分,分开、分解。成,生成、形成。“成”和“分”也是相对立的,一个事物被分解了,这就意味着生成一种新的事物。

157、其成也,毁也:有所聚成,必有所毁灭。毁,毁灭,指失去了原有的状态。“毁”与“成”也是相对立的,一个新事物通过分解而生成了,这就意味原事物的本有状态必定走向毁灭。

158、复通:融合,通融。

159、不用:不用偏执于成心己见。

160、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161、庸:循环变化。

162、通:缘于同一。

163、适得:达到德。

164、因是已:达到了万物的本根。

165、神明:心思智巧。

166、狙公:养猴的人。

167、赋芧:分发橡栗。

168、狙:猕猴。

169、天钧:天然均衡的状态。

170、两行:任由对立双方自然演化。

171、至:极致。

172、未始:未曾,不曾。

173、封:界限,界域。

174、彰:分明。

175、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即使最完备的乐队也不能同时将所有乐音全演奏出来,总有乐音被遗漏。所以一奏乐,就有所成也有所亏,不奏乐也就无成无亏。昭氏,昭文,著名琴师。

176、师旷:著名乐师。

177、枝策:指师旷敲打节奏。

178、惠子:惠施,古名家学派代表人。

179、据梧:指惠子依靠在梧桐树下与人辩论。

180、盛:最高境界。

181、载之末年:从事这项技术直到晚年。末年,晚年。

182、以异于彼:宾语前置句,即以其好之也异于彼。异,炫耀于他人。彼,他人。

183、彼非所明而明之:他人并不一定要了悟却非要他人了悟。明,了悟、了解。

184、故以坚白之昧终:所以玩弄“离坚白”的眩惑之论而自愚终身。“坚白”,战国时代的著名论题,与“白马非马”同是诡辩命题,意为石头的坚硬为触觉,白为视觉,任何一种视觉或触觉只能辨析其中之一“坚”或“白”,而不能同时获得。昧,自愚。

185、其子又以文之纶(lún)终:指昭文的儿子后来继承了父亲的余绪。

186、滑疑:混乱诡异。

187、图:摒弃,革除。

188、今且:假设词。且,姑且。

189、类:指“莫若以明”的言论。

190、类与不类:无论是类同或是不类同。

191、虽然:即使如此,表示转折论述。

192、有始也者:天地万物总有个开始。

193、有未始有始也者:还有没有开始的开始。

194、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更有未曾开始的未有开始的开始。上三句意为宇宙本体的“开始”问题追溯起来是无穷无尽的,在“……之前”总有个“……之前的之前”,由此确定宇宙的无穷无尽。

195、有无也者:宇宙万物也有“无”的状态。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老子那里,“无”是终极的、绝对的;而在庄子这里,“无”是相对的,“无”之前还有“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

196、有未始有无也者:还有不曾“无”的“无”的状态。

197、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更有不曾“无”的不曾“无”的“无”的状态。

198、俄而有无矣:突然一下子产生了“有”和“无”。俄而,突然,表示时间之快速与偶然。

199、秋豪之末:秋天野兽的毫毛尖。成语“明察秋毫”与之意同。豪,通“毫”,毫毛。末,尖端、末端。

200、太山:即泰山。

201、殇(shāng)子:夭折的孩子。

202、彭祖:传说中长寿的人。

203、夭:短命。

204、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互文句。天地万物与我共生并存,都合为一体。

205、巧历:工于计算的人。

206、自无适有,以至于三:从“无”到“有”还推断出个“三”来。

207、而况自有适有乎:更何况是从“有”到“有”呢。

208、无(wú)适焉:不必再往下推算了。无,通“毋”。

209、常:恒常,定数。

210、畛(zhěn):界限。

211、八德:上述左、右、伦、义、分、辩、竞、争,指百家争鸣各派所偏执争论的八种情况。

212、六合:天地四方。天、地、东、西、南、北,为六合。

213、存:姑且搁置。

214、论:论证。

215、议:评议。

216、春秋:指记载历史之书。

217、经:治理。

218、先王之志:先王政绩的记载。

219、辩:辩解是非。

220、相示:互相显示。

221、有不见:有看不见的地方。

222、大道不称:大道不可称谓。

223、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辩不需言辞,大仁无所偏爱。与《老子》“天地不仁”同义。

224、大廉不谦:大廉无须逊让。嗛,通“谦”,谦让。

225、大勇不忮(zhì):大勇从不伤害他人。忮,忌恨、伤害。

226、昭:光显。

227、清:为贪求美名而清廉。

228、信:真实。

229、勇忮而不成:“勇”滞于悖逆就不能成功。

230、五者圆而几向方矣:这五种情况,离道太远犹如画圆却更接近方了。园,通“圆”。

231、天府:天然的府藏,指圣人的心胸宽广,可以涵收万物。

232、酌(zhuó):汲取。

233、葆(bǎo)光:含藏光明。

234、故:句首语气助词,相当于“夫”、“盖”等。

235、宗、脍、胥敖:三个小国的名字。

236、南面:临朝,古时帝王坐向为面南背北。

237、释然:愉悦的样子。

238、三子:三个小国的国君。

239、蓬艾之间:意为三个国家很小,好像存在于蓬草之间。蓬,蓬蒿。艾,艾草。

240、若:你,第二人称代词,指尧。

241、十日并出:十个太阳一齐出升,古代神话里处于后羿之前的时代。

242、进乎:超过、胜过。

243、啮(niè)缺、王倪(ní):均为庄子笔下杜撰之名。

244、庸讵(jù)知:怎么知道

245、偏死:半身不遂。

246、鳅:泥鳅。

247、惴栗(lì)恂(xún)惧:恐惧害怕不安。

248、猨(yuán)猴:猿猴。猨,通“猿”。

249、刍(chú):用草喂的牛羊的肉。

250、豢(huàn):用谷子喂的家禽类的肉。

251、荐:好草。

252、蝍蛆(jí qū):蜈蚣。

253、鸱鸦(chī yā):猫头鹰。

254、耆(shì):通“嗜”,喜欢。

255、正味:口味的标准。

256、猵(biān)狙:猕猴,与猿形似。

257、毛嫱(qiáng)丽姬:古代两位美人。

258、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很美。

259、决(kuài):通“快”。

260、骤:疾走。

261、正色:美色的标准。

262、涂:通“途”,途径。

263、樊(fán)然肴(xiào)乱:纷乱错杂。

264、大泽:大湖泽。

265、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觉得热。与下句“寒”的用法相同。

266、冱(hù):冰冻。

267、死生无变于己:生死对自身毫无作用。

268、瞿(qú)鹊子、长梧子:庄子杜撰的人名。

269、夫子:指孔子。

270、务:俗务。

271、就利:追逐利益。

272、违害:躲避灾害。

273、喜求:热衷于妄求。

274、缘道:拘泥于俗道。

275、孟浪:荒诞而不着实际。

276、听荧:疑惑不明。

277、时夜:守夜,意喻司职守夜的公鸡。

278、鸮(xiāo):斑鸠鸟。

279、奚(hé):通“曷”,何不,表示强调语气。

280、旁(bàng):通“傍”,依傍。

281、脗(wěn)合:吻合。脗,通“吻”。

282、滑涽(hūn):纷繁杂乱。

283、以隶相尊:以贱奴卑隶为尊贵。指混同尊卑贵贱之分。

284、芚(dùn):通“沌”,混沌。

285、纯:纯清。

286、相蕴:积淀沉蕴。

287、说(yuè):通“悦”。

288、弱:少年,古人将刚成年称为“弱冠”。

289、丧:亡失,离开家乡。

290、丽之姬:即前文所述的“丽姬”。

291、王所:王宫。

292、筐(kuāng)床:方床。

293、蕲(qí):追求。

294、旦:早上,这里指酒醒后。

295、窃窃然:自以为明察的样子。

296、牧:牧人,指卑贱之人。

297、吊诡:怪异,诡奇。

298、既使:假使,表假设关系,而非现代汉语中的条件关系。

299、不若胜:宾语前置句。正序为“不胜若”。

300、果是:果然正确。果,果然、果真。

301、或:一方。后一个“或”为另一方。

302、黮(dàn)暗:暗昧不明,所见偏颇。

303、正:评判,裁别。

304、天倪(ní):自然的分别。

305、是不是:对就是不对。

306、然不然:“这”就是“非这”。

307、化声:是非之辩。

308、待:对立。

309、因之以曼衍:因顺万物的自然演化。因,因顺、随任。曼衍,自然的变化。

310、穷年:享尽天年。

311、忘年忘义:忘却时间和仁义。年,年月,这里指时间。

312、振于无竟:畅游无穷之境。竟,通“境”。

313、寓诸无竟:寄托于无穷之境。

314、罔两:影子外围的淡影。

315、景:通“影”,影子。

316、曩(nǎng):先前

317、特操:独特的操守。

318、有待而然:有所依凭才这样。

319、蛇蚹(fù)蜩(tiáo)翼:蛇依凭鳞片,蝉依凭薄翼。

320、栩栩然:活泼自在的样子。

321、喻:晓,觉得。

322、适志:得意顺畅。

323、不知周:忘却了自己是庄周。

324、俄然:忽然。

325、蘧蘧(qú):惶恐的样子。

326、物化:物我两化而融为纯一。[14-16]

白话译文

注:鉴于百科2万字的字数上限,此目录下的内容请参见“分集剧情”模块。

分集剧情

1-5 6-10 11-15 16-20 21-25

南郭子綦靠几静坐,仰面朝天缓缓地吐气,茫然若失,就像魂魄离开了躯体。南郭子綦的学生颜成子游见状马上前来侍候,问南郭子綦说:“您刚才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一个人的肢体形貌在打坐时固然可以使它像枯槁之木一样毫无生气,难道一个人的心神在打坐时也可以使它像死灰一样毫无生气吗?您在今天所表现出来的安稳境界,跟以前的安稳境界绝对不一样。”南郭子綦回答说:“偃,你问此事,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遗忘了形体之我,你知道这一点吗?你只听到人吹箫管发出的声音,而没听听风吹众窍所发出的声音,你只听到风吹众窍所发出的声音,而没有听到天地间万物的自鸣之声!”

子游说:“能不能问一问大地的声音与天的声音是怎么回事呢?”南郭子綦回答说:“那个地籁就是无边无际的造物之作用所发出的能量之气息啊,发出来之后就被叫作风。这种能量要么就是内在蕴含着不发出来,一旦发出来就会万窍怒号,难道你耳边就没有听到过这种‘呼呼’的风声吗!山林的险峻、大树周身的窍穴,有的形状像鼻子,有的形状像张开的嘴,有的形状像耳朵,有的形状”像扁长的发簪,有的形状像凸出来的圈筒,有的形状像凹下去的浅坑,有的浅一些,有的深一些;于是所发的声响就有的快促,有的像响箭,有的刺耳,有的发自往里吸,有的发自往外出,有的像嚎哭声,有的像狗叫,有的像悲哀声。能量流的运动原本就很舒缓动听,怪就怪哉随着各种物体所发出的众口乱叫而嘈杂了;当徐徐之风时万物就会轻微地唱和,当风大时万物就会大点儿地唱和,当劲风厉厉时反而所有能发响者皆欲发而无声了,难道你没有从风响的音调中听出来各种声响的发声原因、从风的响声上听出其后面的那个不发声的东西吗?”

子游又问:“大地的本意可以借助万物之窍所发出的唱和声中表达出来,人所的本意也可以从清悠、消沉、谐美的各种丝竹的或条畅或激昂的声中表达出来,那么天的本意是怎么表达出来的呢?”南郭子綦说:“所谓天籁的音响万变,而又能使其自行息止,这完全都是出于自然,有什么东西主使着它呢?”

大智者看上去显得非常广博,小智者却十分琐细;高论者盛气凌人,争论者小辩不休。辩士睡时,精神与梦境交错在一起,醒后疲于与外物接触纠缠。每天与外物相接,其心有如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一样疲惫。有的心机柔奸,有的善设陷阱,有的潜机不露。小的惧怕表现为忧惧不安,大的惧怕表现为惊恐失神。三灾八难的降临就像箭在弦上一样地随时而发,这全是由于行为人的心机所伺机行是非之行径所造成的;三灾八难的不降临也可以像发愿一样的通过履践其愿誓而消失,那就要看行为人是否践履自己的愿誓而坚持无思无为的行径来决定了。神情衰沮就像秋风冬雪肃杀万木一样无情,这就说明道心逍遥之本性的消亡是渐进的过程;如果行为人沉迷于自己之心机的经营里而不醒悟的话,也就很难再回到那个逍遥的本性去了。然而行为人对恢复道心的修行却厌恶得像自行封闭起来的蚕子一样的听不进去,这就说明行为人的执着意识的积习太严重了;像这样的几乎等于死亡的心,实在是没法使它再恢复生气。所谓的喜怒哀乐,都是认取了事物对自己所引发的感受而逐步形成多忧惧的意识,正在这个意识之执着的支配下才形成了轻狂而放任的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情绪了。喜怒哀乐发出来之后就过去了,接着而来的就是又孕育出了无明之烦恼,如此的一天到晚的不是喜乐就是烦恼的交替着出现在眼前,而从来不知道它们是怎么产生的。不可救药啊,不可救药!一天到晚地如此活着,三灾八难也就由此产生了啊!

如果没有了我之内外的任何对立面的观念也就没有我的观念了,如果没有了我的观念也就没有了博取之心了,如此也就基本上接近于那个道心的行径了,然而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在支配着这个道心的行径。好像其中有一个迫使万物循势而动的主宰在,然而偏偏找不到那个主宰的迹象在什么地方,当你恢复了道心之后就会彻底明了那个迫使万物循势而动的主宰了,但它却又没有一个具体的形状可见,它仅仅是道心的广大无缘之悲性而没有具体形状而已。一个人身上有百骸、九窍、六脏,当这些脏器都完备了之后才能决定一个人的生存,那么你认为哪一个脏器最重要而倍加爱护呢?还不是都喜欢而都倍加爱护吗?这个问题的背后岂不牵扯到一个“私我”的观念了吗?如果有一个“私我”之观念的话,那么各脏器岂不就成了分别为“私我”提供专职服务的臣下与妻妾了吗?这种势必缺乏协调性的臣下与妻妾岂不就不足以担当全面治理整个机体的重任了吗?难道它们是逐个轮流着担当君的职责而协调各位臣妾的工作吗?这就证明里面有一个真正的主宰在后面起着决定作用吗?如果实证到了那个广大无缘之慈悲性的道心原来是没有具体形状可得的时候,那时候就会明白这个真宰的作用无论怎么做都既不会益于也不会损于那个真宰者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性了。然而自从那个人人都有的真主秉承了执着之意识以投胎成人之后,还没有到该死的寿数时就在哪里等着寿尽的一天了,这是因为内外界事物所诱发的爱、恶、欲、的心行在相争斗以至于相消耗的缘故;明明知道生命的寿终就像飞驰一样,但却不知道如何止住这种迈向寿终的步伐,对于自许聪明的人们来说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只知道一辈子地役使自己的心身去赴爱、恶、欲的劳役但对于恢复道心却毫无一点儿进展,整天精神不振地疲于劳役但却不知道究竟是为了什么,对于自许聪明的人们来说难道不是一种痛心吗!即使能够达到人们所说的千万岁的长生不老,对于道心的恢复又有什么益处呢?即使其形体逐渐衰败枯萎,也只是其执着心使其具有了这种变化而已,对于那个真宰的不生不死、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性而言怎能不是最大的痛心呢!人生在世,本来就如此糊涂吗?

1-5 6-10 11-15 16-20 21-25

[13][17]

创作背景

编辑

写作年代

《齐物论》末节中的“昔者”二字,为推断其著作年代提供了一项铁证。庄子卒于公元前286年,已处于战国后期。“昔者”说明在庄子死后又隔了很长一段时期,推断为秦汉之间,是有可能的。从文字上看,也确为后人追述的口吻。

《齐物论》不同于先秦时代的一般著作,当时著作很少特立题目,皆先成篇章,然后或取首句中的数字,或随取二字以安题,其题亦无甚意义。《齐物论》以论名篇,亦为古籍中所罕见。《论语》虽以论名书,至汉初方普遍使用,如《过秦论》、《盐铁论》等,即以《庄子》三十三篇的命题,除《齐物论》外,有以三个字为义,有用两个字作为篇名,都没有以论来命题。由此可证,应成书于开始以论名篇的秦汉之间。

从《齐物论》的内容来看,确带有秦汉之间的时代思想特征,如对至人的描绘:“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税利害之端乎?”又言圣人:“旁日月,挟宇宙,参万岁而一成纯。”秦始皇、汉武帝都向往神仙,追求长生不老,可以说是《齐物论》中至人、圣人的影响。

《齐物论》还综合了慎到、公孙龙及老子诸家的学说,则此论产生之最早时期,亦不得在《慎子》、《公孙龙子》、《老子》等书的成书之前,《慎子》与《公孙龙子》大约成书于秦汉以前的战国晚期。而《老子》书的著作年代则说法很多,然大多数人皆倾向于成书在战国时期。《齐物论》既然吸取了《慎子》、《公孙龙子》、《老子》等书中的内容,则其著作年代,必然在这些书之后,再早也不会早于战国晚期。

综上所述,《齐物论》的成书年代,当是在战国晚期以后,汉初写作的《淮南子》成书之前,定为秦汉之间。[18]

社会环境

战国时代的说客们,每一个都是好强雄辩,彼此执著于自己的观点。从而勾心斗角、彼此伤害,而不是真正体会“道”的情怀,更别说淡然明志、自得其乐。所以他们从生活态度上就已与“道”背离而驰了,庄子对他们予以了辛辣的讽刺:“喜怒哀乐,虑叹变,姚佚启态,乐出虑、蒸成菌。日夜相抵乎前而莫知其所萌。”作为说课的知识分子们高兴、愤怒、悲哀、欢乐,他们忧虑感叹不断、反复恐惧焦躁不安,就像音乐从虚空的东西里发出来的一样,菌类被地气蒸发而出。这种种情绪和心态日夜在自身面前循环更替变化着,却不知道是如何萌生出来的。人们以此追求真理,又口口声声地不断认同、追寻,却是不知不觉地在远离真理。

战国时期,百家议论纷纷,思想复杂混乱,庄子认为万事万物根本上都出于自身、是齐一的。他批判那些执着于分别是非对错、好胜好强的心态。他认为“道”本身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自然而然的,那么追求真理,寻求“道”的人也应具有逍遥自在的、没有任何束缚的、怡然自得的心境。

面对百家烽起的社会现实,庄子敏锐地注意到了“当时之为论者”们的许多令人深感痛心的表现,并且发现他们全都表现出了“弱于德,强于物”的倾向,一味投身于对外物的探求,而不在乎对个人生命的培护。因此,他们也必然会在“与物相刃相靡”中丧失本真之我,并使自己的生命受到戕害。

庄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试图寻求一条解开心灵枷锁,破除执著、达到自由自在的心灵世界之路。正是“当时之为论者”们在论辩中被外在的因素所左右、所异化的这一令庄子深感痛心的社会现实的存在,才让庄子如此迫切地提出齐一“物论”思想。[19-20]

作品鉴赏

编辑

整体赏析

“齐物论”,即整齐万物之论。庄子提倡齐一万事万物,在他看来,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动物是无差别的,正确与错误是无差别的,一切事物都是这样。本篇表现的是庄子对世俗的否定,和对无差别的自由境界的向往。庄子认为,要达到无差别的精神自由之境,就必须超脱世俗观念的束缚,忘掉物我之别,忘掉是非之辩

《齐物论》共有七个主要寓言,分别是:南郭子綦隐机而坐、狙公赋芧、尧问于舜、啮缺问乎王倪、瞿鹊子问于长梧子、罔两问景及庄周梦蝶。

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的对话是全篇的开头部分。在这里,南郭子綦提出了一个“吾丧我”的境界。所谓的“吾丧我”,“吾”是指超脱世俗、进入到高度精神自由的境界、精神得以升华的自我,是精神上的自我,“丧我”的“我”,则是肉体的、现实中的、有名利是非观念的凡人“我”。“丧”是遗落。因而,“吾丧我”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他忘掉了物的存在、自我的存在,混同了物我界限,合二者为一体。

接下来,是他对颜成子游谈天籁、地籁、人籁、他着重对地籁与天籁的描述。他对地籁的描述是实写,对天籁的描述则用虚写。他最终要点明的是,声音之所以千差万别,全是由于各孔窍的自然状态所致。所谓天籁,其实就是因任自然的声响。天籁与“吾丧我”的关系在子綦看来,二者同属顺任自然的境界。之后,用人籁和道做了对比,用朝三暮四的猴子来比喻执迷于分辨事物差异的人。在作者看来,与其争辩不休,不如去掉成见之心让别人与“我”心意相通。

接着,作者以尧的故事为引,引出对大道的赞颂。尧制裁小国就如同十日并出,让世间万物都沐浴到他的光辉。大道普照万物也与之同理。在这里,作者将大道置于一切道理之上。

第三则故事写的是王倪对啮缺谈至人超越世俗利害是非的观点。啮缺问王倪是否存在共同的是非标准,即真理标准。对此,王倪用各种不同的动物对居处、味道、美色有各自不同的反应,以此为喻,说明不同的人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出发,对同一事物肯定有不同的是非标准。庄子混同是非,齐一万物的观点在这里论述得很充分,他赞美了至人的超凡脱俗,表现了他对至人精神自由境界的追求。

第四则寓言是长梧子与瞿鹊子的对话,主旨是否定世俗的是非观,主张因任自然,长梧子以梦为喻,说明世俗中人对生死利害的追求实际上就像在迷梦中一样,只有得道的至人才能顺乎自然而清醒地看问题。

罔两问景的故事中作者以变幻不定的影子说明依赖外物而生,无以得到自由的道理,并借庄周梦蝶影子之口提出“物从何来”的问题。影子和罔两都不知道影子所依附之物从何而来,而站在道的角度,万物都从“道”中来,影子依附之物也是如此。

庄周梦蝶这一故事广为人知。这种物我的合一,是一种无我的境界,类似开头“吾丧我”的境界。其文辞之有没,想象之奇幻,深为后人所称道。[21-23]

名家评价

晋·郭象《庄子注·齐物论》:夫自是而非彼,美己而恶人,物莫不皆然,故是非虽异而彼我均也。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庄周《齐物》,以“论”为名。然也。《公孙龙子》及《荀子》之中,以“论”为篇名者亦伙。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庄子《齐物论》,非欲齐物也,盖谓物论之难齐也。

宋·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齐物论》:物论者,人物之论也,犹言“众论”也……此其立名之意也。

明·释德清《庄子内篇注·齐物论》:物论者,乃古今人物众口之辩论也。……如此,则物论不必要齐而是非自泯,了无人我是非之相,此齐物之大旨也。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天下之物、之言,皆可齐一视之,不必致辩守道而己。

清·刘咸炘《庄子释滞》:此篇初明万物之然,因明彼我之皆是,故曰“齐物”。

清·胡文蔚《南华经合注吹影·齐物论》:物论,谓众论也;……庄子以为不若两忘而化其道也。

清·林云铭《庄子因·齐物论》:文之意中出意,言外立言,层层相生,段段回顾,倏而羊肠鸟道,倏而迭嶂重峦。……呜呼,庄叟当日下笔落想时,原不许此辈轻易读得也,又何怪焉!

清·宣颖《南华经解·齐物论》:写地籁忽而杂奏,忽而寂收,乃只是风作风济之故。……写天籁,更

一、对概念的存在以表现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凡事凡物都有相对的两面,都以“偶”的形式存在。庄子齐物思想涉及是非,寿夭,成毁,美丑,彼此,物我,身心,大小,利害,安危,生死,有无等对待概念,庄子认为这些对待性的概念都具有相对性,表面性和不真实性,而相对性是相对于比较的方面,角度,标准,时间和地点等等,与其这样,还不如“游心于物之初”,与道为一,与道同体,逍遥自在。

二、主张超越对也少了“与接为构,日以心斗。”“道通为一”和”齐物论”的本质是超越是非,生死等对待的概念,允许不同方面的差异性的存在。肯定,允许并包容这些差异性的存在,以“不齐”为“齐”,亦是“吹万不同,咸其自取也。”“齐”是一种越的精神,是同于大通的境界。只有超越世俗施肥彼此的辨争,才能随化适境而无待逍遥。

“以明”是达到“齐物”的方法,那么要使人们在心灵上作到“以明”,进而去发现万物的本然之理就是要以“道”观物,以“心”观道。“道”与“道枢”,“环中”等概念相关。《齐物论》篇云:“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从“道枢”和“环中”两个概念可以看出来“道”是超越是非彼此,立于枢要和环中位置的,不陷入是非无明的争论之中。那么,用这样的“道”来观照万物,则万物无是无非,无彼无此,万物一齐。

庄子提出“齐物论”思想,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认为“道”超越是非界限,泯灭一切差别。同时,庄子以心观道并体道。

首先,他认保全生命,享尽天年。

总之,以“道”观之,就是让事物以本然状态存在,顺应天理自然,各任其分,在“道”的层面上,万物是一齐的。面对纷繁复杂的世间事物,差异性很大,如何面对有着巨大差异性的现实事物又能体会到“道”的存在,进而认为万物一齐呢,只能以心观道体道。“齐物”并不是一种实然的践履,而只是一种关于道的境界的感受。“齐物论思想要求人的世界观的转变,放弃任何自我中心的态度,看待万有自然性和自足性”。[26]

思想主旨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彼与是不互相对立,就叫做“道枢”,“道枢”就是循环,就是围绕“道”这个中心而循环往复,无穷无尽。“道枢”就是“齐彼是”的方法论。

2、齐是非。“是”、“非”的存在,是以“彼是”的存在为前提的。既然“彼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那么,“是非”也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为有了“是”,所以就有“非”;

3、齐物我。庄子的“道”是宇宙万物的“造物主”或“天下母”,人与物,我与物,都是“道”的化身,其根源都来自“道”。所以庄子说:“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没有它就没有我,没有我,也就没有什么东西来体现它。为了把这个道理说明,庄子连续用了几个比喻,“故为是举莛与楹……道方可。”死与生都是以对方为依据的,从“道”的角度来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无形元状,变化无常,庄子把死与生看成和天地一样自然。能把生死当作自然的旅程看待,其实要有高超的胸襟。“予恶乎……不知归者邪!”从这样的反问句来看,庄子对“生”并不感到高兴,对“死”也并不感到厌恶,对生、死是一视同仁的。不仅如此,庄子甚至还将死当作“至乐”来看待。[27]

思想定性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万物齐一和是非相对,其中涉及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论问题。

辩证法是研究事物本身矛盾的学问。庄子对于他所研究的对象,普遍采取了揭露矛盾的方法,由此提出了“彼”与“是”的矛盾概念。“彼”即彼方、对方;“是”即此方、我方。庄子把“彼”与“是”的观的反面。对于任何事物的肯定之中都必然地包含着否定的因素。所以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肯定了生死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这些论述都包含着矛盾对立面相互关系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不仅指出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转化,而且进一步指明了一切事物都是在互相对待的情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1067061次

编辑次数:81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金屋千娇(2020-10-07)

突出贡献榜

清晰大图添加者

X他人就是X自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