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琴瑟和谐 下(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倚门嗅梅对镜添愁》最新章节。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赵家书房的青石地板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李清照轻抚着手中的古籍,眉头微蹙,似乎在思索着什么深奥的问题。赵明诚则坐在她对面,手中拿着一卷竹简,目光专注而深邃。两人的呼吸声在静谧的书房中此起彼伏,与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相呼应,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

李清照的目光在书页上缓缓移动,她的手指轻轻划过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她轻声念道:“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这句话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她的心田。她抬头望向赵明诚,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的好奇。

赵明诚放下手中的竹简,微笑着回应她的目光:“清照,你我虽身在尘世,心却能遨游于四海之外。这些古籍,便是我们通往古今的桥梁。”

李清照点了点头,她的目光再次落在书页上,但心思却飘向了远方。她想象着那些未曾涉足的远方,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奇字,她的心也随之飞扬。

午后的阳光渐渐西斜,书房内的气氛变得更加温馨。赵明诚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了一扇窗,让清新的空气和淡淡的花香涌入室内。他回头望向李清照,眼中满是温柔:“清照,今日我们何不出去走走,或许能有所收获。”

李清照合上手中的古籍,站起身来,她的笑容如同春日的暖阳:“好主意,明诚。或许我们能在市集中找到一些珍贵的古籍。”

两人相视一笑,携手走出书房,穿过庭院,来到了熙熙攘攘的市集。市集中人声鼎沸,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与书房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清照和赵明诚漫步在人群中,他们的目光在各个摊位上扫过,寻找着可能的古籍和文物。

突然,李清照的目光被一幅画吸引。那是一幅《牡丹图》,画中的牡丹色彩斑斓,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花香。她不由得停下脚步,凝视着这幅画,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

赵明诚注意到了她的异样,也停下脚步,顺着她的目光看去:“这幅《牡丹图》确实精美,不知出自哪位大家之手?”

摊主见状,连忙上前介绍:“这是南唐画家徐熙的真迹,索价二十万文。二位若是有意,可以细细观赏。”

李清照和赵明诚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渴望。他们将画带回家中,日夜赏玩,几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画中的牡丹仿佛在纸上绽放,让他们爱不释手。但是,面对如此高昂的价格,他们最终还是无力购买,只能恋恋不舍地将画归还给了卖家。

夫妇二人“相向惋怅者数日”,心中充满了失落和遗憾。但他们知道,真正的财富不在于金银财宝,而在于心灵的满足和彼此的陪伴。在这个繁华的世界里,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宁静角落,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享受着知识与爱情带来的无尽喜悦。

夜幕降临,李清照和赵明诚在灯下对弈,棋子落在棋盘上的声音清脆悦耳。他们的对话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如同琴瑟和鸣,和谐而美妙。在这个平凡的日子里,他们的感情日益深厚,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宁静时光。

在这段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子里,对于赵李二人而言,却是他们生命中最珍贵、最温馨的时光。然而,他们所处的时代是北宋末年,一个动荡不安、风雨飘摇的时期。金兵的铁骑正蓄势待发,准备南下侵犯中原,而王安石的变法运动,旨在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却不可避免地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这导致了朝廷内部的严重分裂,新旧两党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党争如同熊熊烈火,无情地吞噬着一切。

在这个巨大的政治漩涡中,无数的生命和梦想被撕裂,被摧毁。更何况,赵李二人正身处这个漩涡的中心——繁华而又脆弱的汴京。这里是权力的中心,也是风暴的眼,每一丝风起云涌都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却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每一天,他们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护着那份脆弱的平静,同时,也在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做着准备。

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因是苏轼的学生被列入元枯党籍人,不得在京城任职,赵家属于新党阵营,而李格非出于苏门,自然就和新党站在了对立面上。

阳光透过精致的木窗,斑驳地洒在李清照的书房内。她手中的笔顿了顿,墨迹在宣纸上缓缓扩散,如同她此刻的心情,复杂而又难以言说。她的父亲,李格非,因是苏轼的学生,被列入了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李清照的心沉到了谷底。

她回想起父亲那坚定而又慈祥的面容,他总是教导她,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都要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然而,现实却是如此残酷,政治的漩涡将她最敬爱的人卷入了无底的深渊。

李清照的夫家,赵家,属于新党阵营,而她的父亲则是苏门的弟子,自然而然地站在了新党的对立面。在这场激烈的党争中,赵、李两家成了完全对立的两派。她的丈夫赵明诚,虽然出身显赫,但在这场政治斗争中,他的态度却变得暧昧不明。

李清照深吸一口气,她知道自己必须做些什么。她提起笔,蘸了蘸墨,开始给翁舅赵挺之写诗,希望能够打动他的心,让他出手相助。她的诗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担忧,以及对人间父子情深的呼唤:“炙手可热心可寒”,她用这样的诗句,希望能够唤起赵挺之的同情。

然而,赵挺之的反应却让她心寒。他身居高位,出于对自身利害的考虑,对她的求助和安危置若罔闻,采取了“宁左勿右”的做法。李清照的心,如同被冰雪覆盖,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

她的目光落在了窗外的庭院中,那里的荷花正盛开,洁白无瑕,却也显得格外孤独。她想起了自己与赵明诚的婚约,那时的他,是那样的温柔和体贴,他们共同吟诗作对,享受着文学的盛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这场党争的影响下,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赵明诚虽然在外人看来依旧是那个贵家子弟,但他对李清照的态度,却与婚前大相径庭。他是否能够理解她的痛苦,是否愿意伸出援手,这一切都成了未知数。李清照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她的心在痛苦中挣扎。

夜幕降临,李清照独自一人坐在书房中,烛光摇曳,她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很长。她再次拿起笔,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不仅是对父亲的思念,也是对赵明诚的质问,更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感叹。

残阳如血,洒在那暮春的庭院之中。李清照静静地伫立在斑驳的光影里,周围一片死寂。风已止息,枝头的繁花皆已零落成泥,徒留尘间一抹残香。曾经娇艳欲滴、蜂围蝶绕的花朵,如今零乱地散落在地,被泥土渐渐掩埋,似在无声地诉说着命运的无常。院中的石桌石凳,往昔或有欢歌笑语相伴,如今却在夕阳下透着孤寂的冷意。

日头渐晚,光影在她身畔拉长,她却只是神情倦怠,无意梳理那一头乌发。往昔的一切在心中浮现,熟悉的景物仍在,可人事全非,桩桩件件都已化作泡影,消逝于岁月的洪流。她双唇微启,似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然而那汹涌的情感尚未化作言语,泪水便已夺眶而出,顺着脸颊肆意流淌。

她听闻双溪之处春光尚好,那一丝游兴在心底悄然萌动,思量着前去泛舟,或许能在那春景里觅得片刻安宁,让这满心的悲戚得以舒缓。但旋即,她的眼眸中又闪过一丝忧虑与惆怅。那小小的舴艋舟,在她的想象里,如何能够承载得住这如千斤巨石般沉甸甸的愁绪?这愁,是家亡之痛,是与挚爱分离的孤寂,是辗转漂泊的困苦。它们相互交织,仿若一张无形的大网,将她紧紧困于其中,挣脱不得。她只能在这愁云惨雾笼罩的世界里,独自徘徊,默默吞咽着那蚀骨的哀伤与凄凉,每一步都走得那般艰难,每一刻都被那无尽的忧愁所煎熬。远处偶尔传来几声归巢鸟儿的啼鸣,在这寂静的环境里显得格外空旷悲凉,似是为她的命运发出的哀婉叹息。

天色渐暮,残阳如血,将天边染得一片凄红。秋风瑟瑟,无情地吹扫着庭院中的草木,枯黄的树叶在风中打着旋儿,发出阵阵哀鸣,似在悲叹这即将到来的离别。庭院里的那株老槐树,枝叶在风中颤抖,斑驳的树干仿佛也在默默饮泣,往日它曾见证过二人的笑语欢颜,如今却只能无奈地看着他们即将天各一方。

李清照站在院门口,身形略显单薄,她的目光中满是不舍与惆怅。风撩动她的发丝,几缕乱发贴在她那略显苍白的脸颊上。她身旁的赵明诚,眉头紧锁,眼神中透着深深的无奈与痛苦,嘴唇微微颤抖,却又不知该从何说起。远处的山峦在暮色中只余下模糊的轮廓,像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横亘在他们中间。

一只孤雁从头顶飞过,发出嘶哑的叫声,那声音划破长空,直刺人心。李清照微微仰起头,望着那孤雁远去的方向,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此时,周围的一切都仿佛静止了,唯有那秋风依旧呼啸,似在催促着这悲伤的离别时刻快快到来。

赵明诚缓缓伸出手,想要握住李清照的手,却又在半空犹豫地停住。他的手微微颤抖,仿佛被这秋风冻住了一般。李清照见状,轻轻将自己的手放入他的掌心,那一瞬间,两人的手都微微一紧,仿佛想要抓住这最后的一丝温暖与联系。

“清照,我……”赵明诚艰难地开口,声音却被风声淹没了大半。

李清照微微摇头,示意他不必多言,可那泪水还是忍不住夺眶而出,顺着脸颊滑落,滴在脚下的土地上,洇湿了一小片。

暮霭沉沉,开始有几点冷雨飘落,打在他们的肩头、发梢。这雨,像是老天也在为他们的离别而垂泪。整个世界都被这雨雾笼罩,朦胧而又哀伤,仿佛一幅色调暗沉的水墨画,将他们的离别之痛渲染得更加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