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设局抓捕匈奴间谍(17)(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从戎大汉》最新章节。
(4)张飞的脸谱,虽然平时习惯说“黑张飞”,但却不抹黑脸,而是在深绿色脸膛上,勾画黑色飞蝠形纹饰和木梳样“猫公眉”,再在白脑门上画条绿色小蛇,印堂处点一红点,是喻示其擅长使用的丈八蛇矛和忠于桃园结义的红心。
(5)同为绿脸的姚刚,眉心上也点有红点,但白脑门上却勾画一只绿晴蜓,以表现“乱世之兆”。历史剧中的李纲、薛刚,因与姚刚不仅同名,且身世、行径相似,故共用此谱。
(6)《杨家将》中孟良与焦赞的脸谱,有很生动的故事。根据二人的人物事件变化,过去演这出戏,得当场在脑门上先贴纸剪的图形,下场后才再补画纹饰。为了提醒演员不要贴错了方向,还有一条“火葫芦口朝下,芭蕉叶只露尖”的戏谚流传。这则故事为闽西汉剧所独有,所以很受脸谱研究者的称赞。
(7)蛤蟆精是个象形脸谱。相传嫩绿色的森林大雨蛙是“山鬼”的化身,民间素有见而回避、扑杀招祸的禁忌。先辈艺人据此画成了蛤蟆精的脸谱;在白脸膛上勾画出一只头朝下、前爪抱至演员的嘴部、后肢趴在演员眉梢、蛙眼则点在演员鼻翼上的绿色蛙形。巧妙的布局安排,可以借助脸部肌肉的颤动、眼口的开合和鼻孔的张弛,生动地再造出蛙在跳动的错觉。造型立意与民俗心态的极度吻合,使人一看即会认知是个妖怪。
2、服饰
闽西汉剧的服饰,均由潮州作坊制作,戏衣、戏鞋惯用潮绣,色泽对比强烈,纹样细密繁缛。制作头盔的工艺采用硬胎髹漆、泥金贴绒、镶嵌珠玉、沥粉镂花等方法,成品牢固耐用。蟒袍、官衣、甲(靠)、开台(开氅)、小袖(箭衣)、男女帔等都按五色制配备。寒衣(褶)旧有“五色寒”之说,但清末民国初以来,即不受此限,色制日渐丰富鲜艳。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剧种衰落萧条,戏班常因陋就简,将就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受粤剧、越剧戏衣影响,生、旦服饰曾滥用镀泡、亮片。从60年代开始,不再用潮式制品,服饰风格日趋华丽、淡雅,追求轻便、通用。传统服饰中的蟒袍,花纹为满金的浮绣大行龙,配三江水牙纹,间绣牡丹,金鱼纹裾脚,硬摆,女蟒无裉摆。甲用软肚,甲旗杆弯曲向后。不备女甲,挂帅女将只穿上甲,下扎“五色裙”。官宦人家出身的义士豪侠,亦可穿用“五色裙”。“红寒衫”系新郎、傧相、花花公子、和尚、尼姑、道士、道姑都可通用的服装。“女乌衫”,长及足,袖过指,再配水袖,表现中年哀怨女性形象。“衫套”,似短茶衣,狭袖,袖外接水袖式袖套。宫衣系暗襟连衣裙式,太监衣开领大襟式,诸葛亮专用对脸双筋滚红牙花纹的半厚底双筋鞋,以及美化生、净服饰的“须托”(形同围嘴)。妇女障蔽用的黑纱盖头,武旦短装遮臀用的遮子(三角裙),花旦珠绣额饰翠牌等,都是较为古老的传统服饰。闽西汉剧原有的穿戴规制较为严谨。50年代初,仍沿用原有的穿戴规制,现行穿戴经过60年代的美化服饰,已基本类似京剧服饰。
3、砌末
闽西汉剧称砌末为“什物”。什物中独具特色的有“得胜旗”、“船篷”两种条形旗。得胜旗一堂为四面条形旗,系白底红边、一边穿杆;白底上分别墨书“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三军司令”、“凯歌喧声”。一般戏班不可能具备三套旗军(龙套)以象征交战三方的兵马,需要时,由男角兼扮代表正义、胜利一方的“大旗军”。大旗军上阵执用的旗帜叫“大旗军旗”(即得胜旗),可代替兵器“开打”。“船篷”是中间挑杆的水师专用战旗,也是一堂四面条形旗,白底墨书“江中第一”、“顺风得利”、“海不扬波”、“水路平安”。状元出巡有时使用四面红色方形素旗,个别剧目有用黑色或青色条形旗,如《齐王哭殿》。常用道具有象形首级的“彩头”,镂花三折的圣旨,尖底橄榄形的小水桶,武功表演用的南派真实的兵刃、钩镰、钯头、藤牌、腰刀,特技用的“五彩”兵器,以及梯子功用的竹梯等。此外,模拟的布马、驴形与马鞭同台并用。粘羽的布鸡,木雕的猪脚与大朝珠代替的猪肠,软罗帽扎的猪头等道具的特殊使用和制作方法,都保留了传统特色。
4、舞台装置
门帘台帐是闽西汉剧组织演出空间的主要装置,称作中图、吊壁、招牌。招牌与中图相连接,招牌在上方,固定后用绳索横拉左、右两侧挂吊壁;中图向前突出,形成一庐帐式空间,下坐乐队;招牌的左、右两侧挂吊壁,吊壁与中图之间的前后距离,形成左、右通道,供演员出入场,即上下场门。囿于历史条件,景物造形历来简陋,早期除一桌二椅、绣帐、布城之外,曾有《柴房会》、《燕青打擂》等戏中使用的“上大吊”、“打五彩”等灯彩砌末。民国初年,始有简单的布景和运用色光制造气氛的尝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使用布景和灯光造型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尤其从80年代起,布景形式开始多种多样,使演出的形式感更加鲜明。《鬼恋》(黄永碤、周扬设计)采用大面积的黑丝绒幕遮去2/3的天幕,在空出的1/3呈深蓝底色的天幕上,依稀可见富士山山头与凋零的樱花残枝。这集中地表现了夜色深沉、迷茫、压抑的悲剧基调。1995年,龙岩地区汉剧团演出的《擂皮子七七》(黄永碤设计),采用粗木条搭建、有多层演区的大型构架设在演区。这种木构架布景自始至终没有拆换或移动,然而通过灯光投射转换、光区切割,或某些小道具点缀,结合演员表演动作,创造出意蕴丰富的场景氛围或心理氛围。
戏曲机构,闽西汉剧也有以下特点:
1、播报
闽西最早汉剧戏班有“荣天彩”、“新天彩”、“老三多”、“老福顺”,通称“四大班”。由于闽西地处九龙江及韩江上游,水路可通闽南漳州、厦门和粤东潮州、汕头,因此有关地区之间地方戏剧交往十分广泛,历史悠久。所渭“外江班”,就是流传在闽南的华安、漳州、龙溪(现为龙海)、平和、漳浦、诏安和广东潮汕一带的民间戏曲班子。它们不但经常交往演出、还互教互学,或且同台合演,而且连戏班名字也相近似,所以有“福班”、“潮班”和“上四班”(指闽西)、“下四班”(指粤东)之称。
在闽西,清代较著名的戏班有咸丰,同治年间的“新梅花”、“吉祥花”、“祝三多”、“新开华”:光绪至清末的“大罗天”、“新福顺”、“荣德顺”、“乐同源”、“乐天彩”、“一阳春”,“彩花香”等。现在,龙岩地区的专业汉剧团有地区汉剧团和永定、上杭、武平汉剧团。地区汉剧团不但在省内外演出,还曾应邀出国,赴新加坡献演。龙岩、长汀、连城等县也都有业余汉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福建省艺术学校在龙岩开设有汉剧班,培养汉剧新秀。
2、著名艺人
闽西汉剧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涌现出一些艺术上造诣很深,在闽西南、粤东、台湾、印度和南洋各地的演出中获得好评的优秀表演艺术家。
(1)新舞台”的蔡迈三曾于1922年到印度、新加坡等国演出达一年。
(2)永定人张全镇曾到粤东搭班“荣天彩”,后与广东揭阳艺人张巧兰结婚,夫妻于1924年随戏班到台湾演出《贵妃醉酒》等剧。张全镇在潮州正字戏班教过戏,被誉称为“全镇派”。
(3)上杭钟熙王又名钟妹,曾在粤东“四大班”和广东汉剧院搭班演出及教戏。
(4)龙岩人林南辉,在潮州演出多年,后曾到新加坡、泰国等地传授汉剧和潮剧。
(5)陈坤福先在闽西“新乐天”从艺十余年,后到粤东“四大班”投师唐贯贤,成著名丑角。
(6)曾任龙岩地区汉剧团团长、闽西汉剧研究会会长的著名女演员邓玉璇,多次在福建省的戏剧会演中获得优秀表演奖,曾赴新加坡演出,被邀录制唱曲磁带。
闽西汉剧以其独特的艺术表演与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受众多海内外人士厚爱,素有“南国牡丹”之称。在闽西的各个角落都留有闽西汉剧的足迹,每逢过年、庙会、客家习俗日都会有汉剧团的演员到地方演出,为当地百姓上演精彩演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在2006年5月20日闽西汉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闽西汉剧与社会经济变迁的历程相合榫,在闽西社会经济结构中,它既充当了乡土社会的祭祀仪式,成为民间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着乡土社会;同时它也成为乡民娱乐与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此外在文化对外交流上也发挥着作用,在台湾,俗语“吃肉吃三层,看戏看乱弹”一说,所指便是“乱弹戏”的盛行。随着两地戏曲工作者交往密切,闽西汉剧也成为两岸民风民俗交流的又一重要桥梁。2012年11月,武平汉剧团应邀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定光佛文化旅游节”,创作的大型古装汉剧《定光佛缘》进行了首演,来自台湾的200多名嘉宾观看了演出。演出中,掌声、喝彩声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