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16(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最新章节。

诸子百家散文(9)

4、《孟子》(2)

孟子的主要着作:

2)《天时不如地利》

原文:

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释义:

从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到孟子一贯主张行仁政,争取民心,认为“仁者无敌”,认为“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他强调战争中“人和”的作用,强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些见解是值得称道的。

文章阐明战争胜败的关键,决定于人心的向背。

开端两句提出论点;以下分两层,就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作比较,证明人和的重要性,归结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结构严密,气势充畅。

译文(参考):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七里的外城,围而攻之不能取得胜利。

如果围而攻之,要取胜首先必须有好的天时,如果有了好的天时而不能取胜,是因为比天时更重要的地利不具备。

城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利,粮食储备不是不多,弃城而逃(攻城取得胜利),是因为比地利更重要的人和不具备。

因此,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即不让人民离开),不能只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单靠山河的险要;建立威望于天下,不能全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到极致时,亲戚都会背叛。多助到极致时,全天下都会顺从。

让全天下都归顺、服从,可战胜亲戚的背叛,这样君子就可以不战而胜,如果去战斗,必然取得胜利。

注释:

1、“天时”、“地利”、“人和”,孟子用这三个词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人和”主要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地利”指有利的地理条件。此外,还有时令、气候,乃至相对的政治形势等重要条件,这些条件的变化,古人往往认为非人力所能及,或以不同程度的迷信观点来理解,笼统地称为“天时”。

2、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

3、郭:外城。

4、环:围。

5、池:护城河。

6、兵:指兵器。革:指甲衣(古代作战时士兵用以保护身体的衣服)。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7、委:放弃。去:离开。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8、域:界限。这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这里是说,不让人民离开。

9、谿:同“溪”。这句说: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10、这句说:建立威信于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11、至:极点。

12、畔:同“叛”。

13、顺:归顺,服从。

14、有不战:意即有不战之时。

这两句说:所以君子之道,贵在(不当战则)不战,如其当战,战必能胜。

孟子的主要着作:

3)《鱼,我所欲也》

原文:

孟子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