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寒山拾得问对录——出世入世间的平衡之道(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堪破三千世相》最新章节。

“寒山拾得笑呵呵,世事如麻任消磨。

若问心头清凉法,手把青秧插满坡。”

一、国清寺外的疯癫客

唐贞观年间,天台山国清寺的晨钟暮鼓里,总晃动着两个破衣烂衫的身影。

寒山子抱着一捆柴禾,赤脚踩过霜露未曦的石阶。寺厨拾得正淘米,忽将竹箩一倾,白米哗啦啦滚入溪涧。过路香客惊呼:“疯和尚糟蹋粮食!”寒山却拍手大笑:“好!好!洗净米中俗气,煮出佛前清香!”

这则载于《宋高僧传》的公案,实为中华文明最精妙的人生哲学——以疯癫破执念,用荒诞解庄严。当后世文人将寒山诗刻入屏风、印上茶盏时,或许早已忘却:真正的超脱,不在风雅器物间,而在“饥来吃饭困来眠”的平常心里。

二、袈裟下的名利场

寒山拾得的笑谈背后,藏着中国士人千年未解的三重困局:

1. 出世的悖论

王维隐居辋川别业,却要“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地广而告之;白居易修香山寺,偏撰《修香山寺记》刻碑立传。正如寒山讽刺:“身着袈裟者,未必是僧伽。”这种“以隐求显”的做派,恰似《庄子》所言:“刻意尚行,离世异俗,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也。”

2. 清高的价码

明代李贽出家麻城芝佛院,仍收受达官显贵的“香火钱”。他在《焚书》中自辩:“我以佛殿作书院,借袈裟掩俗身。”这种“形释而儒”的生存术,与当今学者以“独立思想者”人设混迹名利场何其相似?

3. 超脱的陷阱

宋代林逋梅妻鹤子,看似不染尘埃,实则《山园小梅》甫一问世,便有富商重金求购孤山梅枝。正如拾得所言:“汝若坐禅还是魔,汝若求佛即被缚。”刻意追求的出世姿态,反成另一种世俗标价。

最精妙的是清代郑板桥的“糊涂学”。他刻“难得糊涂”印章广赠官绅,私下却将卖画所得在潍县修堤筑坝。这种“外浊内清”的智慧,暗合《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机。

三、破执三昧:从寒山道到红尘路

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番对话,实可提炼为三条破局真经:

1. 游戏三昧法(学济公)

南宋济公破帽褴衫,酒肉穿肠,却以“疯僧”相度化世人。某日宰相府宴饮,他将啃剩的骨头变作黄金,待众人争抢时大笑:“金即是骨,骨即是金!”这种以荒诞解庄严的智慧,恰如《六祖坛经》所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2. 和光同尘术(观白居易)

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既参禅问道,又蓄养家妓。他在《中隐》诗中自陈:“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这种半仕半隐的姿态,反能“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正如寒山诗云:“自笑老夫筋力败,偏恋松岩爱独游。”

3. 平常心是道(仿百丈禅师)

唐代百丈怀海禅师九旬高龄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在《百丈清规》中定下“农禅并重”的戒律,让扫地担水皆成修行。这种“劈柴担水,无非妙道”的智慧,恰是应对虚荣侵蚀的终极法门。

最绝的是苏轼的“猪肉禅”。他贬谪黄州时,将炖肉火候与参禅境界相比:“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这般将世俗烟火与出世超脱熔于一炉的本事,可谓深得寒山拾得三昧。

四、明月清风的千年问答

天台山寒岩洞前,有块“无字碑”,传说为寒山拾得论道处。某日暴雨冲刷,石上竟显字迹:“昨日东家死,西家赙冥财。今朝北邙去,葬钱犹未还。”这辛辣的讥讽,恰似出世入世的三重镜鉴:

第一鉴:执念即牢笼

《红楼梦》中惜春出家时唱:“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看似超脱,实因看破家族衰败后的绝望。真修行当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心远地自偏。

第二鉴:平常即真味

唐代赵州禅师以“吃茶去”接引众生,北宋无门慧开在《颂古》中写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真正的修行,不在蒲团之上,而在挑水劈柴之间。

第三鉴:平衡即大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