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蒋介石:其他地区动向如何?苏州河日军为何按兵不动?(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钢盔与热血:德械师抗日风云》最新章节。

虚实疑云:平静表象下的暗潮汹涌

南京总统府的水晶吊灯在会议桌上投下冷光,蒋介石转动着手中的红蓝铅笔,在铺满地图的长桌上划出一道苍劲的弧线:“淞沪既已稳固,日本人按兵不动必有后招。华北防线与东北战局牵一发而动全身,此刻容不得半点疏漏。”

水晶吊灯的光晕忽明忽暗,映得墙上孙中山先生的遗像也似蒙上一层忧虑。

李宗仁的手指重重按在地图上长城沿线,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委座,关东军在热河边境频繁调动,马占山部弹药仅能支撑三日。若不尽快增兵,黑龙江防线恐成危局。”

话音未落,何应钦将刚截获的密电推到桌中央,译电纸上的日文密码在灯下泛着诡异的蓝光——关东军正将重炮部队向哈尔滨方向集结,每一个字符仿佛都在诉说着东北局势的危急。

与此同时,上海外滩的和平饭店顶层,身着笔挺西装的日本商社社长田中放下望远镜。

他身后的留声机播放着舒缓的爵士乐,与窗外苏州河上往来如常的货轮、按时敲响的黄浦江畔钟楼,共同营造出一派祥和景象。

但田中清楚,伪装成民船的登陆艇正暗藏在十六铺码头,舱内的九三式装甲车早已整装待发,履带缝隙里还沾着新挖的泥土。“给松井将军发电,”他对着无线电报务员冷笑,指尖轻轻叩击着镀金的打火机,“就说鱼饵已经备好,只等蒋介石咬钩。”

在黑龙江前线的地窨子里,马占山就着油灯修补染血的作战地图。

摇曳的灯光将他的影子投射在粗糙的土墙上,忽大忽小,如同此刻飘摇不定的战局。

通讯员举着刚破译的密电踉跄而入:“南京回电,援军三日后抵达山海关。”

话音被突然炸响的炮声撕碎,一枚炮弹在营地百米外炸开,震落的泥土扑簌簌掉进菜粥桶。

马占山用刺刀挑起半块冻硬的窝头,看着战士们就着雪水吞咽:“告诉南京,我们能守到援军来,前提是......”

他的目光扫过墙角堆着的最后一箱手榴弹,木箱表面弹痕累累,“能再送些弹药。”地窨子外,寒风呼啸着卷过战壕,带着冰雪的刺骨寒意。

而在南京国防部的密码室里,留德归来的密码专家林秋白正盯着一长串乱码,额头上布满细密的汗珠。

他的演算纸上,苏州河周边的经纬度与关东军调动时间产生微妙重合。

泛黄的草稿纸铺满桌面,上面密密麻麻写满各种公式和推测。“这不是巧合!”他抓起破译的密电冲向会议室,却被卫兵拦在门外——此时蒋介石正与德国军事顾问激烈争论装甲部队的调配方案,德文的讨论声与中文的争辩声在走廊里交织回荡。

深夜的苏州河泛起幽蓝磷光,三艘挂着英国旗的货轮悄然驶入港口。

甲板上,日军士兵压低帽檐,装作若无其事地搬运货物,动作却透着一股训练有素的紧绷。

船舱内,日军工兵正在组装架桥设备,金属零件碰撞的声音在封闭空间里格外清晰,带队军官反复摩挲着怀表,表盖内侧印着樱花图案——那是天皇亲赐的出征信物。

而在码头暗处,中共地下党员老陈将情报塞进烟盒,传给伪装成黄包车夫的交通员:“告诉张治中将军,日军的‘假寐战术’最多维持三天。”黄包车夫拉着空车匆匆消失在巷子里,车轮碾过石板路的声音渐渐远去。

当晨光再次照进南京总统府,蒋介石面对两份截然不同的情报陷入沉思:一份来自戴笠,坚称淞沪固若金汤;另一份则是林秋白连夜破译的日军作战计划,字迹还带着未干的墨迹。

他将铅笔狠狠折断,在地图上黑龙江与上海两处重重画圈:“通知李宗仁,援军改道先抵山海关。再给张治中发电,苏州河防线即刻进入一级戒备——宁可错防,不可失防!”窗外,南京城的街道渐渐热闹起来,百姓们的谈笑声飘进总统府,却无法驱散会议室里凝重的气氛。

此刻的苏州河畔,晨雾笼罩着看似平静的水面。

日军岗哨哼着军歌换岗,刺刀在阳光下泛着寒光,而江底,特种部队正借助潜水装备悄然接近中国守军的暗堡,每一次划动都小心翼翼,生怕激起一丝涟漪。

历史的齿轮在这一刻悄然转动,所有人都未察觉,这场关于“安全”的误判,即将撕开更大的战争裂口,而无数人的命运,也将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彻底改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