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外臣使至汴京楼,聊赠一壶酒(3)(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宋歌声声慢》最新章节。

春逢盛世汴京楼,东来宝地赠美酒。

繁华美景歌与奏,君饮我饮醉不休。

苏轼立刻赞道“好!远来即是客,客来本应是好酒好肉相待,却让客来赠我美酒,此非寻常客也!”

众人也对西夏使者刮目相看,纷纷举起手中酒杯,一饮而尽。而后各人纷纷自己品鉴此酒,有的觉得润喉,有的龇牙憋眼,有的更无半点反应,且看如何?

李格非道“此酒入口绵柔,可是入肺却是浓烈有加,后劲纷呈,难以言表。”

晁补之道“此酒与宋酒相比,乃是自加奶香,奶与酒相得益彰,也别有一番滋味。”

张耒道“我看此酒比宋酒稍稍那么平淡了一些。”

李禧道“平生未曾尝过夏酒,今日饮却,丝丝入喉,醇美与香烈皆可口。”

黄庭坚道“酒在人心,人却醉意九天,想入翩翩也!”

董荣道“此酒应顺黄河之水而来,便不同于人间凡物。”

苏辙道“夏酒与宋酒相比更为温顺,入口甘甜,入喉则稍带劲道。”

李昌吉道“各位品酒,意见不一,皆因个人品味不同,所谓百人有百人味,千人有千人论,此乃是平常也。”

苏轼道“既然人皆有不同,不知夏使以为此酒如何呀?”

梁道抢在李昌吉之前说道“各人觉得酒的滋味虽然不一,但酒乃只有一种,一种酒品出万千种滋味,就是人之不同也。夏人与宋人乃是两种人,诸多事宜对夏人来说是为平常,在宋人看来却非同寻常也。”

苏轼抢道“此言盖讲夏宋有别,两国之间地域风貌,人物情感皆有差别,如何求同存异方才是当今要务。”

梁道曰“诸位,吾等此次前来汴京乃是为接青山王回夏国,此乃我等入宋第一要务!”

苏轼刚要出言解释,李昌吉即急抢话道,“吾等今日在此饮宴,还是不论及政事为妙,毕竟美酒在场,弃之岂不是辜负了这美酒,大家可尽情享受美酒之乐也?”说完不住的向梁道使以眼色,示意其不要在此刻论及此事。

苏轼内心想今日前来就是为了刺探西夏人的虚实,既然其自己要论,可不能错过此机会,否则如果是自己直接问其来意,恐怕有失礼仪,并且很可陷入被动,落入下风,于是苏轼故意又婉转的道“青山王入宋,我大宋一直待之为上宾。待朝议之日,便可得见!”

李昌吉就是怕先行议论,恐泄露其心机,所以阻止梁道提及此事,可是现在众人的目光都注视在这件事上,好像是囫囵不过去了,只能试着搪塞擦边而过,莫要再触及内里。于是浅意发问“诸位言,酒之为一种酒,却是滋味万千。青山王乃是一个人,一件事,诸位尽可发表自己的看法。”

苏轼道,“酒乃为一种酒,吾等品鉴,皆谓其美,是乃酒与我无仇,酒与汝无仇,言乃信由心生;但是青山王之事,宋人和夏人乃属对立之面,吾乃为宋臣,夏使乃为夏臣,诸多利益纠葛自然造就立地鲜明的异状。”

众人一时不敢说话,苏轼见李昌吉和梁道也不想说话,气氛沉淀,这显然不是苏轼和李昌吉想要的结果,可是谁先说如何处置青山王,谁就决定此局的基调,显然苏轼和李昌吉都不想即刻表明自己的立场,这正是像赌博,谁先亮出自己的底牌,谁就无主动权。

黄庭坚倒是先说话“吾以为青山王私自率兵攻宋,如今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乃是咎由自取,但其明为夏人,夏国不可坐视不理。”

李昌吉对黄庭坚道“青山王不听调令,私自率兵攻宋,夏国也是事后才得知,阻止已经来不及了,说到底我夏国也是受害者。”

黄庭坚回应道“青山王本身罪大恶极,若能在战场上斩之,那自然是最好,而今俘于汴京,其人关系到宋夏两国之决策,至于如何处置,乃是官家策定,吾等莫敢多言。”

李格非道“青山王是犯宋之罪人,扰民八百里,祸得一世人间,熙河路生灵涂炭,吾以为不可饶恕,否则怎么对的起死去的泱泱壮士。”李格非略微停顿一番,又道“然我宋人向来仁义,兴许不会伤其性命。青山王既然是夏国的王,夏国不能袖手旁观,待宋夏两国相议之后,再行定夺。如果青山王是宋之臣民,山贼或盗匪,也许早就身首异处了。”言下之意是要不是看在他是夏国的王,早就结果了他。

李昌吉又问李格非道“那仁兄以为夏国当为此局负全责。”

李格非回应道“至于如何处置,官家自会定夺,全责与否乃是两国商定,吾等不可擅自抉择。”李格非依然将定夺此事的责任推给大宋的官家。

李昌吉见李格非也不愿意说出大宋官家的意图,心里也是不好琢磨,不过大抵了解宋人必不会轻饶青山王。

苏轼见李昌吉有意无意的套取宋人底细,遂也曰“青山王擅自侵宋,其罪责难逃,如何处置,乃由两国商议,不过吾以为大宋皆以仁义为先,只要夏国能对青山王所损之物予以修复赔偿,所伤、杀之民予以安抚,此事未必不可解也。”

苏辙补充道“青山王伤损我大宋八百里江山,有近万宋人死于此役,盖其过也,即有损宋夏两国关系,又损两相之臣民。此等罪大恶极之人,本应该处以极刑,可是因为其是夏国之王,处处干系两国之谊,不可轻易杀之,恐有损宋夏之间本是不睦的关系!”

李昌吉道“可是如君等所言,青山王乃是罪大恶极,宋人本应该对其恨之入骨,可是吾听说苏子乃收青山王为学子,此种待遇,貌似不是对待罪大恶极之人所应有的态度。”李昌吉果真也是心细如尘,竟然牢牢记得有人说过苏轼收青山王为学子之事。

苏轼则急忙解释道“宋人以为,国之纷争,乃在战场上的力敌,战场之下则需礼遇之,这样方可呈大仁大义风范。”

李昌吉微微奸邪而笑道“汝等可知若是青山王在宋国过的快活,宋国又不伤其性命,我大夏国何苦还要不远千里来救之此人。”

苏轼回应道“近十年来,宋夏两国纷争不断,交通不进,人烟不至,使节困靡。青山王被俘于汴京,正是想借此契机与夏国商议会盟,以定百年之约,利之朝堂,更惠至百姓。”

李昌吉大笑道“原来青山王被俘只是为了创造两国会盟的契机。这岂非是舍本逐末呀!”

苏轼则急忙纠正道“夏使有所误解,青山王攻宋本是其私自行为,并非为会盟所使,会盟契机乃是偶然而生,并非因果。”

各人所论皆是各自心思,可是李昌吉内心明白,李秉藏的性命对夏国,对他自己都不重要,但是他要故作在乎李秉藏的性命,否他原先与梁太后商议好的计策则难以施行。李昌吉在兴庆府与梁氏议定,用白沙之地换取西平府,西平府乃是夏国重镇,其上扼长城,下括黄河,本是夏国之土,大宋刚刚凭借绝对优势兵力方才抢占此地。可以说如果稳住了灵州,大宋江山命脉可得长久,西北将再无战事,但是灵州城距离兴庆府实在太近,西夏国主怎能隐忍自己生活在宋军威慑之下,这样看来,西夏国欲取灵州之地应当是志在必得。若单从利益交换角度,显然不是对等的,因为白沙之地虽然是话外之地,但因其过于庞大,怎么说也是超过西平府的价值,但是西平府城的战略意义实在重大,西夏国怎么可能无动于衷。再从宋人角度看这灵州城,这座城是一年前刚刚从西夏手中夺得的城池,其民尚未完全驯化,其土也未完全开发,只因据长城而能对敌西夏,要不然宋人不可能在此据守这么久。

不过谈判吗,当然要首先隐藏自己的意图,否则底牌明现,自然难以取胜,李昌吉假装哀求道“万望上国疼惜青山王性命,切勿伤之分毫,一切皆可商议。”

晁补之欲与之争辩,苏轼则来抢道“宋国之意明了,可是夏国之意如何?李将军尚未有明言。”

李昌吉回道“夏国本意是青山王私自出兵,乃犯兵家大忌,上不听圣主,下陷将士性命于不顾,此人乃是大夏国的千古罪人,本不该来救,奈何吾主念在其乃是先君之弟,不忍其身陷他国,又因各遗老宗族求情,故而遣臣务必要救其回去。”

苏轼道“那西夏国将如何救得青山王归去,总不能凭汝这三寸不烂之舌和这数车的马奶酒吧?”

李昌吉回道“自然不是,西夏国也怀十二分的诚意行事,请君莫要担心,只是如何交换,事关机密,不便在此明说。”

苏轼已然觉得羞辱,自己与众倾囊相吐,却换来对方“事关机密”,众人也是嘘声一片。

李昌吉也明白其意,遂说,“西夏所携诚意也是满满,今日并非故意隐匿,只是若是现在吾等就达成会盟,那当见赵宋官家时,岂不是拿不出更硬的资本。”

苏轼明白其意,只是不算太高兴,于是众人草草宴毕。

也不是李昌吉不能说,只是各人立场不同,李昌吉毕竟为西夏使臣,其当处处为西夏着想,若是此次全然告知苏轼,对其谈判相当不利,讨价还价吗!还是需要逐项增减,否则一上来就报出底价,得不偿失,嗯,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不得不说宋人这次遇上了一个非常厉害的对手。

众人速速归去。只留的李昌吉与梁道在枢密院属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