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侯骑一夫出萧关,银川雁凝寒(3)(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宋歌声声慢》最新章节。

梁太后殷切的言道“宋使莫要动怒,青山王入宋,本只是被宋地的繁华所引,只乃游览观光而已。偶尔不小心伤了几个百姓,损了几亩庄稼,吾等赔你便是。”

唐国昌冷笑几声道“哈哈,此番言辞着实让唐某大开眼界。宋夏皆以主母为尊,大事小事当需拿捏。汝等未好好管束臣子,莫不是想让我大宋替你管束,真是笑话!”

梁太后知唐国昌所言乃是愤极之言,一时竟然无言以对,只得默不作声,脸色暗沉。

李昌吉见之又出声解围道“宋使莫怒。素来仰闻宋国文化博大精深,宋书有言‘龙生九子,子子不同;人食五谷,高低各论’,青山王之行,并非我朝太后主意,乃是其擅自而行。我朝太后刚闻青山王异动,就欲派兵阻止,怎奈其已经深入宋境,未免夏宋之间升起更大的战事,只能任由青山王入宋,实非无奈之举也。今其性命既然在你手上,悉听尊驾之便。”旋而又央之气求道“若是能留其性命,必然也会在夏宋之间传为佳话,正所谓‘饶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宋国仁义,不会不给这点薄情于天地。”

唐国昌恨恨笑道“宋书乃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今若是轻易放得青山王性命,岂不是对临洮城丧生的几万宋人……和夏人不公吗?”

李昌吉急忙附和言“宋使所言不虚,但事已至此,如何才能挽命得还。人间处处向阳,汝何必处处向阴呢?将士性命且需牢记,但并非杀青山王就能挽回已逝去的生灵,死者长去,生者长慰呀!”

唐国昌不满道“宋人惜命,不像汝等草芥人命。自古即言‘杀人者偿命,损人者利亏’此乃亘古之法,莫能掩之。今唐某到此即是递上我大宋国书,万望太后能派得力之人前往汴京商讨青山王之罪责及处置其性命。”说完即从怀中掏出黄折,呈于宫人。

梁太后见之:

“西夏国主上,今俘得侵宋夏将青山王李秉藏。特邀贵国派使臣往汴京商讨处置之法,或可缔结和约,会盟互通,永结交好。”

梁太后见之心里寻思“此国书内容平宜,语言温和,并无咄咄逼人之势,或许宋人也并非欲借此机会大捞一笔。”于是向太后喃喃的将国书放于膝上,当然她其本身并不在意此国书中所言的内容,国书吗,毕竟不能像出战檄文,还是要顾及各方颜面的。她也想用此时不卑不亢的言辞来迷惑宋使唐国昌,又心平气和的道“宋使辛苦,这汴京城与兴庆府相距两千里,舟车劳顿,且先回驿馆休息,待我等众臣商议之后,再作定夺。”

唐国昌见梁太后并无太大的波澜,也琢磨不透其心思,只得在宫人的引导下退出了西夏王宫。走出王宫之后,唐国昌也是慢慢的虚出了一身冷汗,毕竟在敌国之城如此狂傲,恐怕会惹怒对方以引来杀身之祸,好在西夏梁氏和李昌吉还是理智之人。不过这一身的狂傲也只是宋人的计谋,既是得胜之师,自然要有得胜的派头,否则真以为宋人软弱呢!

唐国昌刚走,梁太后即将国书递于众人阅览,其实她主要是想让李昌吉阅览。

果然李昌吉最先有话说“太后,此书极为简略,并无言太多实事,所谓书文越简,越有勾诈的空间。我看宋人良善难测。”

梁太后问道“那你看这份国书,吾等前议之策还可行否?”

李昌吉回曰“从此国书却难看出宋人意图,但是中原人自古都是诡策莫定,尤其是兵法谋略皆胜我等一筹,若想知其心思,还需随步亦趋,往汴京走一遭。”

另一个大臣道“今日看宋使的态度,乃是傲气千丈,势必想为宋士报仇,我看青山王之性命难保,若想救之,先以利诱之,再以兵势威吓之。”那大臣便是梁太后的弟弟梁道,又名梁乙通。

梁太后道“既然从国书和宋使的态度中难测宋国的心思,吾等且需更近宋使一番。我命李昌吉将军可伺机接近宋使,刺探其意,毕竟依宋人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怠!’现在宋人正好在近,汝先往探之。”

李昌吉随即领命。

唐国昌回到驿馆与众言语,俱说兴庆府殿上之事,众人听得津津有味,或有人来报,外有西夏官人求见,唐国昌见之,正是在殿上与之应对的李昌吉,李昌吉给人的印象就是沉着冷静,谋议深远,唐国昌也是猜不透此人心思。唐国昌见之问道“汝乃夏国重臣,何必前来这种地方看我这种‘敌’国小臣?”

李昌吉哈哈大笑“唉!宋夏非敌也,实乃兄弟之邦,贵使切莫自轻,自古即有‘使者出行,其命与君同,其行与三军无异’,且看贵使之年岁,约莫长我十岁,不过也只是区区之数,其实你我皆是同龄,应有相似之念。”

唐国昌谦虚道“李将军才是年少有为,唐某只不过是一介武夫,何能与将军相似比拟?”

李昌吉又是哈哈大笑“中原人果然谦逊,话语说辞也要礼敬三尺才行,李某甚是难脱也。哈哈哈!今我国主有命,特意遣我来照料贵使及诸位行踪,万望不能亏待诸位。诸位若有几分不便,且先说于我听,我必然命人更替物易。除此之外,我还带了我们西夏国上好的高粱酒招待各位。”

唐国昌推辞道“唉!喝酒误事,况且吾等还在汝国境内。酒醉之后,恐失身仪,弄得百般笑话。回汴京则便难以交代。”

李昌吉笑道“诸位大可不必担忧,宋人言‘好酒好肉方可成事,半醉半醒才可成诗’宋国人个个都是人间大儒子,人人皆似飞仙太白(诗仙李白),不来个斗酒百篇怎能对得起这良辰美景。况且此时已近晚色,大可尽情畅饮,勿须担心误事,大不了一觉入梦,明日又是好时光,吾大夏国卫士必然护你等周全。”

虽然唐国昌是抵住了李昌吉的诱惑,但是怎奈其手下的二十名宋人抵不住李昌吉的百般邀请,于是唐国昌在众人的推搡下也半推半就的饮起了西夏人的酒。李昌吉为了助兴,还叫了数十个西夏歌姬来起舞弄影。于是众人就在歌舞酒色之中沉醉。

这西夏的酒啊,可不比宋人的女儿红,竹叶青,稻花香清凉纯净,更像是五味杂陈的清露,浑厚的马奶味掩盖高粱酒曲的味道,色浓且味甘,饮之口渴却更想饮之解渴。于是众人且不知此后的时分了。

这些西夏人果然是没安什么好心,待众人酒醉后就开始翻动唐国昌等人的行李,这些都被假意酒醉的唐国昌看在眼里。然而唐国昌并没有惊动他们,似乎就是想将计就计。

另一边,西夏王宫里的梁太后秉烛夜思,“依宋人的秉性,是不会杀李秉藏,但是这么多年夏宋两国的恩怨集多,说不准就有宋国臣僚索命,欲杀之而后快。李秉藏的生死虽然无关乎大夏国的国策走向,但是对夏宋关系可能有着不可言喻的推动或阻滞作用。”正在百感交集之际,门外有个黑影闪入,没错,那就是矫步如飞,年轻气盛的李昌吉,他夜入西夏王宫,自然是为了汇报宋人底细之事,毕竟事态紧急,不容召见各种繁琐的程序,直接夜行而入王宫。

李昌吉摘开黑头套禀告道“太后,吾已经摸清驿馆宋人的底细,目前看此宋使并非从汴京而来,更像是刚从宋营而来。”

梁太后急道“你是说此些人乃是准备侵夏的探子。欲来个里应外合的诡计吗?”

李昌吉道“非也,这些宋人不像是精心准备好的使臣,倒像是临时拼凑的人马,其中数十人还有不同营属的记号。虽然为首的唐国昌还有几番能力,但是其余人等皆鱼龙混杂。更有不服令者,擅纳酒者。”

梁太后急道“那你意下如何?”

李昌吉道“吾观之,其既然临时拼凑的使团,想必宋人并没有想好谈判的条件,其只谓有青山王这个筹码,却没有想好向我夏国要什么,那就是我等给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我以为前计可行,以‘白沙之地’换回青山王和西平府地还是有希望的,不过此事也需速决之,若是再有个三五个月,可有百般差池。到时候宋人狮子大开口,吾等可能招架不住。现在就是乘其不备而行之,让其乱绪之下顺我计而行。”

梁太后不屑道“若是宋人狮子大开口,就让他索了李秉藏的性命好了。”

李昌吉急忙阻道“此不妥也,青山王性命是小,但是满朝文武的骂声你且得戕受,有居心叵测的皇族会私下发兵救,如若不受控制,则更可靡费军力,还来个被抓的,被俘的,恩怨会循环往复,宋人的筹码会更多。”

梁太后也才反应过来,救李秉藏的意义并不在于让李秉藏活命,更重要的是稳住西夏王族的势力,遂令道“就依李将军之计速行之!”

李昌吉急回“天明即行事,速差人前往驿馆邀请宋使入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