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文叔本意荐国昌,事违人心凉(2)(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宋歌声声慢》最新章节。
太后诺道“好,那江南路可有精兵?”
江南路将军韩青道“此番江南路出兵两万,拱卫大宋疆土。”
未及韩青再言语,京东路将军种师极即出班言道“京东东路及两淮之地共出兵五万。”
众人一阵唏嘘,慨叹,都惊觉种师极乃能人也。
种师极又言“非臣等为能人,乃是京东路军民皆仁义志气之士,听闻陕北道陷,皆同仇敌忾,跃跃欲试。郓军城,历城,青州府,广济府,密州府以全军参与,无一人愿意留地自保,微臣亦是叹服。”
苏轼对着种师极大赞道“不愧为老种将军之后,人气果然不同凡响。”苏轼又转向高太后道“种师极虽然年纪尚轻,其为人豪爽,府下将领更是仁义之人,此番西行,必以老种将军(老种将军是种师极的爹,这里借指种师极)为帅。”
吕惠卿夺过苏子话锋,急道“不可,虽然种家此番出力甚多,本应大位相赠,但是主帅已定,何可敢违前言。”说完吕惠卿即向苏轼使了眼色。原来此前所议乃是让赵氏皇族出人坐镇军中,岂奈赵氏皇族无人能帅之,故而引高公纪之少子高骠为帅,此前已经议定,苏轼居然给忘记了,想来也是这高骠之名声不巨,不令苏子记忆。
高骠随即出言抢道“骠年纪尚轻,恐不足以服众,请老种相公为帅,吾只为先锋营一甲士。”
高太后面露土色道“骠不为主帅,亦不能为前锋营甲士!”
吕惠卿不依不饶道的要拉高家(高骠)下水,毕竟行军打仗,官家都不出力,还有谁能出力,遂苦叫道“老种将军不可为帅,骠将军乃是代君出征,威武英气岂是凡人可比拟的。臣觉得以骠将军为帅,更能体现官家与夏人作战的决心。”吕惠卿句句灼言,直烫人心,这种话敢直接在朝上说的绝非等闲之人,不愧是曾经过宰之人,此番言语真是豁出性命了。
高太后略微迷着双眼道,“吕惠卿言之有理,只是骠儿年纪尚轻,作战经验不足,若为先锋,恐顷刻即死,此去当居帅帐。”
吕惠卿急忙拜服道“官家明鉴,臣等必常伴骠将军左右,此番大军前行,若是官家认为老臣得力,老臣亦可为先锋。”
高太后一时脸色难看,愤恨之,心知吕惠卿这厮宁愿豁出性命也要拉官家下水啊。
苏轼急忙出言劝慰“吕吉甫(吕惠卿,字吉甫)年事已高,上阵杀敌恐为不妥,大宋以仁孝治天下,岂能让一耄耄老者持枪弄棒,若让西夏兵看到吕将军,定会以为大宋无人,还是作一帅营参议比较妥当。至于骠将军,吾意觉得为帅不妥,毕竟三军之事,非同儿戏。”
种师极见此情形,自己显然也躲闪不开,遂说道“臣虽然早年执文,现已握刀,若是让我的兵器在帅府里躺盈,臣亦是不愿意,这帅位吾等并不稀罕。”
高太后道“大军出征在即,帅位却争执不下,你等各方推辞,难道让哀家去领帅位不成?”
众人莫敢言也,沉寂片刻后。
苏轼打破这一平静,说道“既然各人心中早有主意,还是以骠将军为主帅吧,种师极为副帅,吕惠卿等为参议。”此议定后高太后及高公纪心头的石头才算落下地来,因为高骠为主帅,不仅可以仪奉三军,而且高家门楣有光,更重要的是安全,主帅之议就定如此。
接下来是大名府将军王逢贵报“大名府地处辽国与大宋边陲,虽然两国世代友好(宋向辽称臣,并纳岁币,因此得安),但是偶有摩擦,且不能率大军西去支援,只能帅五千甲兵驰往,不过官家放心,此五千甲兵皆是骁勇之辈,久在沙场,可以一抵百。”
高太后微微笑之,心中十分中意王逢贵之言语。
又有开封府将军报之,再有陕南道将军报之等等,各种言语军报自不在话下。
众人稍微停息片刻后,又有人出言,“吾愿随骠将军出征,为大宋建功立业,斩贼兵于关西(大散关)。”此人正是朝中寂籍无名的晏秋,晏秋不愿做只靠父荫的京城纨绔子弟,且看他将要若何?
这时站在晏秋前面的高骠回头一望,心中暗喜,此人正是前番在客栈引他入军之人,让他独立于高家那帮纨绔子弟之外,高骠内心还是十分感激的,遂与晏秋相视一笑。
又有一人出言“吾亦愿随将军出征,乃复父辈之荣光,”这人却是另一位名门之后狄少云(狄青之后),现如今名门之后皆无门路可寻,或可因前人之才德已盖天下,后人欲复则难,就像王拱辰(前辈)和王苑之(后辈)这对落差极大的父子。
后面又有一人,“臣亦愿随大军西征,可为将军效犬马之劳,”众人回头望之,却众人皆不识,唯有蔡卞识得。原来此人乃是新科进士宗泽,而此年的主考官正是翰林院主事蔡卞,亦为赵煦的老师。
蔡卞出列向众人介绍这位寂寂无名的宗泽,众人皆叹之,本是一书生,却在此时,弃笔从戎,让人赞之,众人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
众人议定晏秋,狄少云为帅府参议,宗泽则领左军统制。
高太后见一切军事皆已议定,遂又问道苏轼“苏子,此番军中人员也已议定,但军中物资可否专营妥当,我曾记得粮草由苏迈督办,棉纱被服等由苏辙清点,目前可有办妥。”
苏轼携同苏迈苏辙上前,苏辙苏迈对着高太后拱手作揖状,苏轼则回应高太后道“数十万人的物资非同小可,大部分都已准备妥当,只有少部分还在来汴京的路上,不过臣和子苏迈,弟苏辙皆已一一登记在册。册章之巨,可谓数卷不能完矣!”
说完即命人将册章送上殿来,这送册章之人正是目前苏府执笔唐国昌,众人皆惊叹这册章之巨,却也有人认得这唐国昌。
苏轼说道“此番大军前行,所需粮草,棉纱,布匹等一应在此,真是耗费所巨……”正当苏轼欲介绍册章之际,群臣中突然有人说道,“出兵之事,自然深重,苏子为国忧虑让人感慨,只是吾观这位执笔官似乎是熟人呀!”这说话的人是谁?正是当今太后之兄高公绘,别看他年事已高,却十分的眼明手快。
苏轼见有人询问唐国昌随即转过话锋“这位是我府上执笔郎官唐国昌也,其乃是熙宁四年进士,功名在身,可谓是才学兼备之人。”
未及苏轼说更多话语,高公绘即抢说,“吾恐怕他不仅是熙宁四年进士,更是熙宁二年的流民。”
众人听说朝中有流民皆慌张不已,大都退缩。
高公绘又对高太后说道“熙宁流民之祸,伤及汴京城人性命,尤其是官宦人家的子弟,大娘娘啊,吾之二子,也是您的侄子,皆殒命于流民之手,莫要忘记此等祸事呀。流民皆世之狂徒,见到官宦人家,皆咬牙恨之,欲抢劫财货不成,就伤及性命。现今此人流窜于京城,不可不防啊!”
唐国昌急忙解释“官家请莫要误解,熙宁二年,我刚刚十几岁,当时亦是随流民裹挟才来的汴京。吾知众多流民皆为朝廷新法执行所碍,致使食无所物,身无所居,所以才入汴京找官家讨要一说法,但是汴京高门子弟,纠集部分官众及衙门兵士,肆意抓捕拷问甚至残害流民,视人命如草芥,遂引起流民生变。”
高太后因为此事涉及到自己的两个侄子,遂十分袒护高公绘“此事今日必先弄清楚,否则无从给朝廷律令以交代。”
众人纷纷阻道“今日乃出征之急务,此事当日后再议,莫要耽误大军西行,只需着开封府提刑司将唐国昌先行关押,待日后查明再作定夺。”
李格非当然不能同意关押,今日若将唐国昌关押,日后必遭高氏等当权者报复,恐怕等不到下一次提审之日就会命丧歹人之手,李格非遂极力呼吁众人今日必须解决此事,以免夜长梦多,遂高呼道“官家!官家!”李格非故意拖长了尾音“此事早已查明,流民并非十恶不赦之徒,而是新法执行过程中,地方不得令官员故意倾轧伤害的我朝黎民,他们入京并非为了作乱,而是为了上告朝廷将地方不法官员绳之以法。但因为朝廷各方处置不当,才引发民乱的。”
苏轼补充道“后唐国昌为王府执笔郎官(就是秘书的意思),协助王公变法,此事王公及诸位同僚已有辩解,各事已平,何故今日又拿来说事,况且唐国昌于数十年前也因此下狱去职,革去功名,难道还不足以作为‘惩治’吗?”苏轼停顿一下,又说道“今日诸官还要拿此事做文章,岂非让天下士人寒心,唐国昌本人并无过错,只是受人裹挟而已,更何况高家子弟殒命实在咎由自取,何故错怪别人哉!”苏轼说此语时,略带气性。
高公绘当然不能让,其气氛的急道“数十年前唐国昌下狱,若非汝等劝慰神宗皇帝,唐国昌必被绳之以法,今日汝等又阻。这歹人入京,必生祸端,莫非是敌国派来的奸细。”
苏轼急辩道“我看高大人是过滤了,狂想也,汝也说数十年已经处置过此事,何意于今日还揪着不放?既然先皇帝释其罪过,更何况其并无罪过,只是不幸受人裹挟,吾等即应该以平常之人待之,还其功名,给其为国效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