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汴梁才俊宴昌吉,兴尽蓝亃席(2)(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宋歌声声慢》最新章节。

师宇诧异且道“说了这么多,还未见到夏国使臣,让我看看这异乡来客,也好让我吞吐其人间精气。”师宇瞧这一群人,指着中间两人李昌吉和梁道说道“这两位想必是夏国使臣,你看他们身材高大,长相异域,就知道他们气度非凡,只是后又两人,我乃不识。”那两人便是晏秋和唐国昌,晏秋从来未入苏子之席,这不难怪,唐国昌久不在汴京城,也属于难见也!

苏轼急忙解释道“中间二位确实为夏国使臣(师宇与李昌吉,梁道相互行礼),后面两位乃是吾之好友,同来打搅。”

师宇道“哈哈,苏子门生乃皆有万千才气,今日就不收汝钱,只乃是临走时赠我一词,让我裱于船中,以引万方灵秀之客。”

苏轼道“词当送,钱更当付!我可不愿人家说我吃饭不给钱。”

师宇客气道“苏子真是太见外了。既然这样,快速速登船吧!”

于是众人纷纷登船。师宇先行回船安排。

李昌吉梁道一入得船上,便似魂不附体般的摇晃起来,不过好在二人早有心理准备,才未出现混乱。

李昌吉扶住边上的李格非然后对苏轼道“苏子呀!这中原人的娱乐果真是非同寻常也,昌吉一时竟难以适应!”

苏轼道“夏使,可有什么不便,若然吾等就下船了去。”

李昌吉急忙道“不可,昌吉从未尝试如此有趣之事,定要尝试一番。”

苏轼道“好,夏使有如此探求之心,也是非凡!”苏轼急忙又命晁补之上前扶住梁道。

众人跟在苏轼后面,片刻之间就来到一处房间,师宇从里面出来,急向苏子道“吾已经命人将此船上最大的包间收拾出来,供苏子等人使用。”

苏轼拱手感谢道“真是有劳师老板了。”

师宇回道“唉!苏子乃是上客,苏子能来,不仅可为本小船带来许多文化底蕴,更乃让小人耳濡目染亲近人间物华,岂不是一举多得!”

苏轼道“好好好!”

李昌吉梁道寻觅一处椅子坐下,方才觉得自己乃还在人间而非云间。

黄庭坚笑道“二位使者乃是第一次登船,想来夏国也甚少有此玩物,故而二位不适。中原多水系,自然多舟船舶马。”

李昌吉顺了口气道“中原技艺乃与夏地不同,昌吉领教了。”

众人一概寻座坐定,苏轼对李昌吉道“二位使者,在此处饮食,即可不动而观景色万千,乃是汴京之人最为津津乐道之事。(指着窗外)汝等且看那船外,除了有谲谲的流水,河岸之上更有人间百态。吾等边行边论边饮边食,可否?”

李昌吉急忙回道“全凭苏子安排!”看来李昌吉已经混乱的不能自已,真的不得不说一句,若是将宣德殿上那般巧辩挪到这船上,李昌吉便不会那么盛气凌人了。

苏轼对下人私语几句后,那下人便出得包间,不久之后,船便动了起来,李昌吉梁道先是一惊,不过也而冷静下来。

苏轼道“夏使,这船儿动了起来,正是方便吾等观饮,你看那岸上的人儿,吾等在看他们,他们却在看我们,此刻,各为所想,各有所念,这乃是人间百态。”

李昌吉回应道“是呀,宋人人人有想法,所以宋人富。可是我夏人人人只有一个想法,乃是食得饱也,故而我夏人念想难及宋人之万一。”

苏轼道“人人所念若一,则万人皆同;人人所念各异,则万人有万向,汝且见夏人之志统一,故而刀剑虽不利,却能长驱中原腹地。而我大宋,即便是在三尺朝堂之上也只三十种想法,喋喋不休,难以前行。故而宋夏之间……”

苏轼还没说完即被苏辙打扰“兄且勿言此事,有失国体呀!”看来还是苏辙有分寸,苏轼言语未免太过无忌。

苏轼却还道“此间乃在船上,四下无人,可以无所不言!”说完又转向李昌吉道“夏使也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呀!”

李昌吉笑道“哈哈,尊苏子之言!自然应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苏辙又来阻道“兄且莫要忘记前次与夏使私自会面,乃让官家生疑,还是莫论国事为要?”苏辙也是谨小慎微,不像苏轼那般放荡,其处处防备四下有耳,以免生乱,也算不可多得的“弟弟”。

苏轼急安慰道“子由莫要担心,前次与西夏国未达成和议,私见自然不可取,官家虽有异议,后来吾等还不是……现在我大宋已经与西夏国达成和议,当然要以诚相待,聊天地于俯仰,聊宋夏之何往。”众人莫不惊异!

李昌吉急忙道“若是宋人有所顾忌,吾等还是聊些寻常之事,喝些酒儿,也不会碍着官家命数!”

黄庭坚也算是急性子,又来附和“夏使莫要担忧,我宋人未必会小心提防你等,苏子说‘两国之间,以诚相待’才能换来和平,今天不就是一个机会吗?”

秦观,晁补之,张耒应声附和,李格非,李禧,董荣,晏秋无言,唐国昌只是觉得浑身不自在,苏辙又要出言阻止,可惜他的声音早被淹没在众人的嘈杂附和声中。

李昌吉见众人欢呼雀跃,自己也就没那么多忌惮。

不过最让人揪心的还是苏辙,这位曾数次搭救苏轼的好弟弟,这一次却没能阻止苏轼再作非分的言语。只能默默的准备着收拾的残局。

果然大胆莫过于苏轼,且再看这游船之上。

苏轼道“夏使,你看这汴京繁华如斯乎,是否有乐而忘返的思虑?”

李昌吉道“回苏子,汴京之富庶乃是我夏国难以比拟的,这船,这水,这城都皆让人流连忘返,然而,更让昌吉艳羡的是宋国的人。”

苏轼道“哈哈,说的难道就是吾等几位?”

李昌吉道“是也!昌吉早闻苏子大名,我朝梁主甚至嘱咐我带回几本苏子文集,以消磨宫人寂寥。夏人曾记,苏子赋有八篇,论江山社稷,论五湖风烟,论情怀感慨,论交友淫娱,皆是人间上作,《贾谊论》《晁错论》告诫君王治国用人之道,再说清新如《赤壁赋》,言者虽是清风徐来,却隐喻世之浮沉,慨叹沧桑变幻。再看深情如《江城子》话说‘十年生死两茫茫’,没有坚韧不颇的情愫,难以写出如此感人的词作。真是让我夏人也感慨不已,我夏人愚钝,虽然学习了些许,可是百年来,却没有出现过一位如苏子者!”

苏轼谦虚的笑道“哈哈,苏某一老朽,没想到在夏人眼里会有如此务论,真是让我感言。苏某在宋,多有绪言无忌也,因而时常因言失事,怕是夏国未留传这些事!”

李昌吉急忙回应道“倒是也有,不过皆是认为苏子性情非同常人,有一些豪放之句,实乃倾心之句。”

苏轼哈哈大笑道“看来夏人只见吾等之文,却难见吾等之事呀,不过也难怪,中原与西夏不通消息久矣,只乃有书和信件能通,吾等糗事何必浪费笔墨传播。”

李昌吉附和道“苏子所言甚是,夏国所见寥寥,实乃书文鄙陋如初。”

苏轼又问道“既然你乃在夏国也看宋书,那你可见这些人之中,有几人的书传到了夏国?”

李昌吉扫视一圈看了看诸位,说道“在吾夏国,乃能见得苏子由文赋数篇,并有集录《春秋生》《龙川志》等书。”

苏辙听之眼前一亮,内心扑通,“没想到夏国人还收藏我的文章。”

李昌吉急着道“这李文叔者乃有《山东奇志》,《历下杂谈》,又有《王公祭志》更为流传,尤其是《王公祭志》乃为上篇,我朝梁主见得乃惊之为奇文,赞文叔之文采,每每读之即为叹息道‘若是吾去能有这样的人物为我写志,此生无憾也。’”

李格非急忙道“夏使过奖了,非乃才疏学浅,不堪大器也。”

黄庭坚哪里肯饶过李格非,遂添醋且道“唉!莫说文叔文采动天,他的一双儿女更是人间灵秀,其女与苏翁对都不落下风。”

李昌吉诧异道“世间真的有如此之奇女子吗?我倒是想见上一番。”

苏轼道“唉!此乃不妨事,宋夏交好,汝不仅可见之,还可以与之论道。不过她可厉害着呢!”

李格非急忙谦虚道“诸位见笑了,小女无礼久矣,不堪入得诸位席列。”

苏轼回道“快别说她了,你最近在琢磨些什么!”

李格非急忙回苏子道“最近在品读《大汉玄谷》并作批注,以慰后人。”

李昌吉反正听的云里雾里的。

苏轼言“《大汉玄谷》乃是山中杂谈,汇集人间奥义,乃是黄渠与公孙茂在永元年间在无稽山上开设学馆时的论着。其奥义至今无人得解,文叔若然能解,乃世间之福。”

李格非急忙回曰“只在研究,未得详解!”

李昌吉自然不知道在宋朝的一座无名的山上(无稽山)还能有这般的思想流出,果真是不可思议也,不过他哪里懂这些,他的眼神掠过黄庭坚道“鲁直之才也为甚,在我夏国鲁直之书法比其文章更为盛名,吾曾在我夏国皇宫里见到一幅‘天地大楷’,笔锋浑宏有力,通体粗野却不失章法,有比晋之《兰亭序》,《长门问》之临帖更为浩然正气也。”

黄庭坚笑曰“黄某之书,与那《兰亭序》不能比,更不及《长门问》,昌吉君莫要谬赞。”

苏轼笑道“哈哈,没想到夏使对我宋国之文章了解甚多,如若不是我等识得你,乃不知汝乃夏人也!汝之技艺俨然若宋大家一般”

李昌吉谦虚道“昌吉无才无德,只是碰巧在我夏国皇宫中看到这些文书,今日却能见得真人,实在是三生有幸也。”李昌吉停顿片刻后又冷言说道“吾等夏人也不是都喜欢黄鲁直的文章。”

黄庭坚诧异道“何文哉,居然令夏人不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