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宋夏两战谁敌手,息止征戍愁(4)(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宋歌声声慢》最新章节。

晏秋回家,刚入院门就听得“客房”里的李秉藏叫喊“晏将军,你回来啦!”

晏秋知道这李秉藏啊就想早知道官家打算如何处置他。于是晏秋就转向李秉藏所居的“客房”,门口两个侍卫略微阻拦,也就放行。

晏秋刚开门进屋,就被李秉藏拉了过去,这李秉藏现在有求于人,说话也是乖怜曲张,有意作奉承之状,端茶倒水,无所不侍,晏秋也正为此事犯愁,他本心是想助李秉藏脱困,可是事难为之,自己官职太小,难左右事态走向,朝中又没有得力的朋友。话回这边,其实晏秋才是被孤立的那一位,你且看,苏子不愿意接洽晏秋,其他人也大抵如此,但是章淳倒是愿意接洽晏秋,只是章淳对待李秉藏态度却与晏秋截然相反,章楶,唐国昌,种师极又不甚熟悉,故而无人可作帮扶。

李秉藏急问道“怎么样?怎么样?官家有议定如何处置我吗?”

晏秋回曰“我朝官家尚未决议如何处置你!今天众官与夏使乃议还地之事,还未提及你的名字。”

李秉藏失望道“还未提及我,那该是什么时候才会提及我?”

晏秋略显不耐烦的道“我且不知?我又不是官家!”

李秉藏又问道“以你之见这官家当如何处置我。”

晏秋回曰“我朝官家必不会加害于你,只是最终要看汝夏国使臣的意思!”

李秉藏泄气道“我最担心的是我被放归西夏。”

晏秋明知却还反问道“难道放归西夏不好吗?你还可以做你的王。”

李秉藏回道“做王没什么不好的,可是做一个被幽禁的王就不好了。”

晏秋假意又问道“你说西夏国主要幽禁你?”其实这个中是非晏秋这个局外人看的很清楚,谁能不知道青山王回去西夏要么是死,要么是生不如死,想那汉朝李陵将军宁愿留在匈奴不愿归汉也大概是此道理。

李秉藏含恨而道“是也!这梁主乃是我兄嫂,自兄去吾便无所依,兄嫂表面关护,背地却处处刁难,以前我手握重兵她还忌惮我,如今我部皆散,这兄嫂肯定要抓住机会,即便不置我于死地,也让我难以翻身。你如何见得一个被幽禁之人能够翻身的。”

晏秋默然的点点头。

李秉藏道“宋人乃有先例,江南国主李从嘉(李煜,字从嘉)便是例证,幽禁后只能‘玉枕消除,扶案作鼓’,夜夜听屋外笙箫,夜夜深思故土!”

晏秋问道“等会,你不就是西夏人吗?幽禁也是幽禁在兴庆府,何来思故土?”

李秉藏可怜巴巴的道“晏将军莫要明知顾问,幽禁之地,头顶只镶日月,周遭却难觅四季,怎不似失却故土,何其离悲。”

晏秋道“正是应了那句不作死就不会死!谁让你肆意侵宋?”

李秉藏道“晏将军莫要嘲笑在下,目前于我来说乃是生死攸关之计,还希望晏将军能行个方便。”

晏秋无奈道“你是说放了你?那可不行!汴京城守卫森严,即便放你出去,也难逃出汴京,再说放了你我就自身难保了,我朝官家怎么会轻易饶恕我一个失职之人,你还是静静的等待官家的裁决吧!你我虽然相交,但是毕竟也曾敌手,谈不上几多的交情。再说你的花言巧语已经骗的我在官家那里声名扫地,我与那‘通敌卖国’之人并无二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洗刷我的冤屈。哎……”长叹几声,便欲离开。

李秉藏道“晏将军莫急,只要晏将军助我脱身,我当将毕生的财富献给晏将军。”

晏秋害怕道“你可别胡来!这里可是大宋,私自放你走形同投敌叛宋,再说你已只身在此,哪有‘毕生’财富。”

李秉藏道“晏将军有所不知,吾乃是西夏的王,自然有家业,只是我如果被李昌吉押回去,必会被关押在兴庆府,哪里还能见得家人一面,这梁氏必然千方百计的阻止我行动,可是如果我能回家返府,不仅可以召集旧部,还有大笔财富,若是散尽家财招兵买马或可以卷土重来。”

晏秋惊诧道“你还想卷土重来。我看你今日之困就是贪念所致。莫要再言卷土重来,若能不被幽禁已经算是万般幸运。”

李秉藏道“好好好!不谈卷土重来,就谈如何助我脱身!”李秉藏压低嗓门生怕门外的侍卫听见,又接着道“此役和谈以我为始,以我为源,但几次三番都没有提及我,说明我并非宋夏利益交锋的重点”李秉藏说时可怜兮兮的,而后又两眼放光说道“西夏与宋国相距甚远,行路至少需要一个月,你只要借机在路上放了我,即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将私纵敌俘的职责推卸给李昌吉,这样即可让我逃身,又不至于引火烧身,如何?”

晏秋道“此计也妙,只是没有漏洞吗?对青山王你会否有杀身之祸?”

李秉藏叹息道“对我来说也许是九死一生,说什么都要拼搏一把。不过晏将军放心,对你而言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晏秋见李秉藏用苛求的语气对自己说这些话,遂也心生怜悯,默然点头应之,毕竟这李秉藏呀,自从临洮城晏秋被“抓住”后,二者几乎可以用形影不离或“生死相依”来形容,看来大宋晏氏果然和西夏王族之间有说不清的关系。

再看李昌吉回到枢密院客馆,急忙修书至兴庆府,告知和谈实情,让梁主决议是否尊宋留灵渠南的属地。书曰:

梁君圣安,吾与柱石将军道在汴京和议,宋取白沙之地,并我夏军全线后撤十里。其归还西平府四之有三,以灵渠为界,互市,各通有无,并放还夏国俘青山王。臣乃小作,不敢妄定,烦请君上定夺。

李昌吉写完书信,命人快马加鞭送往兴庆府。

而后与梁道闲聊。梁道问曰“李将军,汝以为这宋人到底在耍什么诡计,为什么吾等轻易就答应宋人后撤十里?”

李昌吉道“后撤十里乃是迷惑之计,首先我西夏兵与宋兵相距皆不止十里,偶然有相距较近者不过是驻军据点而已。对方观我军军阵人员布防皆是清清楚楚,不如离的远,也方便我夏国官兵行事。其次如果真的作战,我大夏国士岂会在乎这区区十里,车马奔驰,十里只在顷刻之间。”

梁道曰“只是宋人并未因为吾等答应后撤十里而放松其他条款!”

李昌吉叹息道“总以为宋人仁义,没想到也是如此贪婪。这一招,也是失算。只是这西平府地断难弃之!此地乃是宋夏之间的要地,宋人若在此陈兵二十万,兴庆府必寝食难安呀!我夏定要拔除宋朝楔子,方可安枕!谁得西平府谁就得防城攻略的主动权。”

梁道又问曰“若是宋人执意不给这四之有一的西平府地怎么办?”

李昌吉“哼哼”的冷笑了几声却不说话,默默的走开了!

梁道追问曰“唉!唉!别走啊!”李昌吉不应,于是梁道则不得其解。

这西夏信使快马加鞭一来一回也要十天之久呀!

假设现在已经到了十天之后,李昌吉收到了兴庆府的回信曰:

“准宋所提诸款,速将青山王带回!”

李昌吉拿着兴庆府的来信,深思其意,短短数言,乃是万千意思。

梁道见信曰“虎威将军,这当为何,皇姐(梁太后)这就答应了。”

李昌吉内心其实也是迷糊,切切思量。李昌吉不解,只能依据字面意思而回应梁道“梁君大仁大义啊!”

梁道内心也百般疑惑这是真的,但也没有什么可反对的理由。

李昌吉道“走,吾等今日须和宋官做一个了结。”说完便出门而往宣德殿去了。

这宣德殿上,人大致和前次相同,就不一一介绍了。

这一次是向太后先说话,“诸位大人,这西夏人今日此来已经是第三次入朝,今次绝不无果而终。”

范纯仁先搭话曰“前两次,这夏使都有忤逆官家之作,极为大胆,我观其必还有杀手锏,否则不可能如此有恃无恐。”

梁太后道“杀手锏?我看他的杀手锏乃是诸位的仁心吧。若非你等阻拦,这李昌吉早成我刀下亡魂了。”

范纯仁道“所以攻人之国,莫如攻人之心。”

向太后又道“是啊!若非这夏使死死拿捏着我大宋的脾性,恐怕这交涉也不至于三波三折。夏人在这殿上非但不惧,还出言要挟。”

苏轼道“夏人无道,但是吾等还是要讲求两国交往的信义,两国之间使者来往必要护其周全,人无信而不道,国无义而不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