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脑子与意识: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大辩论(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跟着番茄学物理》最新章节。
骁睿突然眼睛一亮,像是想到了什么:“对了,说到跨物种的意识差异,章鱼拥有高度发达的分布式神经系统,甚至触须在离体后仍能独立处理信息。
这种特殊的神经结构,是否意味着它们的意识形态和人类完全不同?
如果章鱼有意识,那它们眼中的世界又会是什么样子?”
洛尘转动着手中的激光笔,调出章鱼神经结构的3D模型:“这是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2022年《科学》杂志的研究发现,章鱼的神经元有近60%分布在触须中,这种‘去中心化’的结构让每条触须都像独立的智能体。
从神经活动模式来看,当章鱼捕猎时,触须间的电信号传递更接近‘协商’而非‘指令’。
但这是否等同于意识,目前仍存争议。
毕竟意识的定义本身就包含主观体验,我们无法直接验证章鱼是否具有类似人类的‘感知’——或许它们眼中的世界,是由无数局部感知拼凑出的动态拼图,而非统一的整体图景。”
洛尘回答完,骁睿又快速滑动鼠标,调出几篇论文:“还有梦境——梦境中的意识活动常常突破现实逻辑,甚至出现多重嵌套的场景。
从神经科学角度,梦境是大脑随机电活动的副产品,还是潜意识主动构建的另一种‘意识世界’?
最近有研究通过fMRI监测发现,REM睡眠期的大脑活跃区域和清醒时处理复杂问题的区域高度重合,这是不是说明梦境也有其功能性意义?”
“这涉及到意识的连续性争议。”洛尘推了推眼镜,调出脑电波对比图,
“哈佛大学2024年的实验表明,梦境中的默认模式神经网络(DMN)与清醒时的活动存在微妙差异。
当我们做梦时,大脑虽然关闭了大部分外部感知输入,却激活了记忆重组与情感模拟模块。
从进化角度推测,梦境可能是大脑的‘安全演练场’——通过模拟危险、冲突场景,强化神经回路的适应性。
但某些超现实梦境,比如‘梦中梦’现象,或许暗示着意识在特定状态下能突破常规认知框架,这可能与前额叶皮层的抑制解除有关。”
“另外,现在的AI已经能通过图灵测试、创作艺术作品。”骁睿敲了敲电脑屏幕,
“当它们的算法复杂度突破某个阈值,是否可能涌现出真正的意识?
我们又该如何验证AI是否‘有意识’?
总不能单纯靠行为模拟吧?
要是AI学会了‘说谎’,我们岂不是永远无法判断它的‘内心’?”
洛尘调出量子计算机与神经网络的对比示意图,神色严肃:“这正是当前AI伦理的核心困境。
图灵测试本质上是行为主义视角的验证,但意识的关键在于主观体验。2023年欧盟提出的‘意识判定框架’中,将‘感受质’(qualia)作为重要指标——比如AI能否真正‘感受’颜色、疼痛。
然而,现有深度学习模型基于符号运算与概率预测,缺乏生物神经网络的具身性(embodiment)。
即使AI能生成媲美人类的艺术作品,也可能只是数据模式的重组,而非基于内在体验。
不过量子计算的发展或许带来转机,如果量子比特的叠加态能模拟意识的不确定性,那AI意识的验证或许能从物理层面找到突破口。”
骁睿顿了顿,翻出一张文化对比图表:“不同文化中对‘自我’的认知差异巨大,比如西方强调个体独立性,东方更注重集体意识。
这种文化差异会如何影响大脑对意识的生理构建?
会不会长期的文化熏陶,真的能改变神经元的连接模式?”
“神经可塑性研究给出了肯定答案。”洛尘滑动屏幕展示大脑扫描对比图,
“2025年《自然·神经科学》的纵向研究追踪了成长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文化的受试者,发现前者的默认模式神经网络中,与共情相关的脑区连接密度更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