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冲破封锁:华夏科技崛起之路(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跟着番茄学物理》最新章节。
科技进步需漫长沉淀。华夏从农业国迈向工业国的进程里,过去几十年和美国、苏联还有欧洲相比,差距极大。之前顾神讲冷战太空竞赛,人家都登月了,我们才刚把军队现代化提上日程。
所以多数人觉得,这样的口号至少要八十年代之后才会诞生…
......
【画面里,顾神称:“是 1956 年。我清楚,大家可能十分意外。当时华夏刚结束百年屈辱,一片衰败,百业待兴,自身工业几乎只有零星轻工业。”
“怎么会在那种情况下提出‘一定要努力追上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是不是太自负了?说实话,我刚知道时也有此疑问……”】
......
弹幕瞬间如潮水般疯狂滚动起来。
“震惊之星小李” 发出弹幕:“1956 年?那时候条件那么艰苦,居然就有如此宏大的目标,太让人意外了!”
“质疑之影小赵” 也跟上:“是啊,当时和国外差距那么大,提出这口号,真的能做到吗?不会只是空想吧?”
“理性分析者小钱” 则道:“但从后面国家的发展来看,这个口号说不定是个关键的精神引领呢。”
…
骁睿看到这些弹幕,眉头紧锁,快速在键盘上敲下:“洛尘,这真的太出乎我意料了。1956 年,国内状况艰难,提出这样超前的口号,背后肯定有着深层次的考量。
这会不会意味着,当时的先辈们有着超越时代的远见,看到了科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可能性?”
洛尘认真地看着屏幕,思索片刻后回复:“骁睿,你说得很有道理。在那样艰难的时期提出这个口号,绝不是盲目自大。
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或许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
此时提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是激励国人在科技领域奋起直追,以目标为导向,集中力量突破。
而且,这也体现了对科技发展规律的一种洞察,明白只要坚持投入,就能实现跨越。”
骁睿接着输入:“那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实现这个目标面临着太多困难了。
科研人才短缺、设备落后、资金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口号如何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科技进步的呢?”
洛尘推了推眼镜,回复道:“这就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了。
当时国家肯定意识到,要实现目标,首先得大力培养科研人才,所以在教育上加大投入。
同时,整合有限资源,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
比如在一些重点项目上,像两弹一星工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
这个口号就像一面旗帜,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力量,让大家为了共同目标拼搏。
而且,从自古以来的科技发展中汲取经验,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困难,逐步积累科技实力。”
骁睿的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情绪有些激动地对洛尘说:“洛尘,顾神提到1956年提出那口号,我刚去查了些资料,越研究越觉得震撼。
那时咱们国家状况极差,国内科技发展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工业基础近乎为零,像样的科研设备极度匮乏,大量关键技术被西方国家严密封锁。
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无数怀揣梦想的科研人员,从世界各地义无反顾地归来。
就拿钱学森先生来说,他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科研条件,住着宽敞舒适的住宅,科研经费也十分充足,在学术领域已然声名远扬,备受尊崇。
美国政府为了留住他,开出了难以拒绝的优厚条件,甚至在得知他要回国的想法后,对他进行了严密的监视与拘禁,试图用各种手段打消他回国的念头。
但钱学森先生怀着对祖国炽热的爱,冲破层层阻碍,历经艰辛,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
还有邓稼先先生,他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和先进的科研环境。
当时,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充满了忌惮与敌意。他们在科技领域对中国实行全方位的打压与封锁,不仅拒绝向中国转让任何先进技术,还对中国科研人员的交流学习设置重重障碍。
在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上,中国代表常被边缘化,西方学者对中国科研人员投以轻视的目光,肆意贬低中国的科研能力,声称中国在科技领域永远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
邓稼先先生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到我国至关重要的“两弹”——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项目中。
在原子弹研制过程中,首要难题便是理论设计。当时,国内在这方面几乎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成熟的理论体系可供借鉴。
邓稼先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日夜研读有限的国内外相关资料,对核物理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钻研。他们在简陋的办公室里,用手中的笔和纸,反复推导着每一个公式,每一个数据。
为了攻克中子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等一系列关键理论问题,团队成员们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却又为了一个小小的突破而欢呼雀跃。
实验条件的简陋也给项目带来了极大阻碍。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他们只能自行设计和制造一些简易装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