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潮涌之后的灯火长明(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返九五豪门兄妹的财富征途》最新章节。
1998年深秋,杭城的桂花香尚未散尽,云栖别院的银杏叶已染上金灿灿的色彩。沈浩然坐在书房的真皮转椅上,电脑屏幕蓝光映照着他专注的面容。星宁金融的实时股价曲线如稳健攀升的山脉,1589亿的市值数字在屏幕右下角跳动,与窗外飘落的银杏叶形成奇妙的动静交织。
楼下传来碗筷碰撞的清脆声响,沈舒的笑声穿透雕花木门:"妈!这次绝对不会烤焦蛋糕了!"马婉婷温柔的回应混着烤箱启动的嗡鸣,沈父的咳嗽声与沈逸调试音响的电子音此起彼伏。沈浩然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这些琐碎的日常声响,竟比任何财务报表都更让他安心。
"在看什么?"马婉婷端着温热的龙井茶推门而入,羊绒披肩滑落肩头,露出珍珠项链的微光。她瞥见屏幕上跳动的数字,笑着将茶盏放在檀木茶托上,"港城那帮老狐狸最近又给你送谢礼了?上周还收到李泽楷寄来的陈年普洱呢。"
沈浩然揽住妻子的腰,将头轻轻靠在她肩上:"今天刚收到香港中华总商会的聘书,邀我做名誉顾问。"他调出加密邮箱,数十封来自港城富豪的邮件整齐排列,"长江实业要和星宁合作开发大湾区智慧城市,新世界集团想在跨境物流上联手......"
话音未落,沈舒突然撞开房门,粉色羊绒衫的衣角沾着面粉:"哥!快来看!电视在播我们星宁地产的广告!"众人涌到客厅,电视屏幕上,香港维多利亚港的夜景与星宁集团承建的港珠澳大桥跨境物流中心交相辉映,画外音浑厚有力:"回归后的香港,正与内地书写新的传奇。"
沈父扶了扶老花镜,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记得97年那些港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现在一个个都成了星宁的座上宾。"他端起紫砂壶轻啜一口,"你大伯上个月还说,中央都在关注星宁在香港的金融创新模式。"
沈逸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最新的资产报告:"截至目前,通过星宁跨境金融平台托管的港资规模突破8000亿,合作企业平均年增长率达27%。"他推了推金丝眼镜,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不过最有意思的是,索罗斯那帮人做空港元失败后,不少国际基金开始研究我们的对冲策略。"
窗外突然飘起细雨,沈浩然走到落地窗前,望着被雨幕笼罩的西湖。1997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港元保卫战仿佛就在昨日——星宁金融联合香港金管局,凭借精准的汇率监测系统和200亿资金池,成功击退国际炒家。而如今,香港的金融市场已从惊涛骇浪中平稳靠岸,星宁集团搭建的跨境金融桥梁,正让资本在两地间自由流动。
"爸,您看这个。"沈舒翻出一本烫金纪念册,里面贴满了星宁集团与港城企业合作的照片,"上个月去香港,李超人还说要认我做干女儿呢!"她指着其中一张合影,画面里沈浩然与李嘉诚站在星宁香港总部顶层,背后是璀璨的维港夜景。
沈母轻轻拍了拍女儿的手:"就你嘴甜。不过说真的,浩然,你帮那么多港商保住资产,又带着他们在内地投资,这份情谊......"她的声音突然哽咽,"当年你爷爷总说,做人要懂得饮水思源,你算是做到了。"
夜深了,家人陆续回房休息。沈浩然独自回到书房,打开加密数据库。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组成三维地图,每一个光点都代表着星宁在全球的商业布局。他调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板块,基建、金融、科技等领域的数据如繁星闪烁。
BP机突然震动,是沈逸发来的消息:"哥,港交所传来消息,星宁金融港股通交易量突破历史纪录。"沈浩然回复了一个"稳"字,目光落在书架上摆放的《香港基本法》读本。这本书从1997年起就摆在那里,时刻提醒着他肩上的责任。
窗外的雨渐渐停了,月光穿透云层洒在西湖上。沈浩然走到露台,远处的雷峰塔灯火通明,与香港方向的夜空遥相呼应。他想起马云在阿里巴巴上市时说的那句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而对于经历过风雨的星宁集团和香港商界来说,那个美好的后天,正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成为现实。
回到书房,沈浩然打开空白文档,指尖在键盘上悬停片刻,开始撰写关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一体化"的提案。键盘敲击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如同时代前进的鼓点。1998年的杭城,这座见证了太多奇迹的城市,正与香港一起,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书写着属于中国商业的辉煌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