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最新章节。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

明妃:即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女,西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妃。昭君村在今湖北兴山。

紫台: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指匈奴所居之地。

青冢: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传说塞外草白,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称。

画图省识春风面:汉元帝因宫女众多,令画工画像,按图召幸。宫女们多贿赂画工,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便将她画丑,因此不得召见。后来匈奴求亲,元帝按图选昭君去,临行前才发现她美貌出众,但已无法更改,只好追究画工责任,将毛延寿等人处死。省(xǐng)识,略识。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环佩:妇女戴的装饰物,这里指代昭君。

赏析

开篇的不凡气势:“群山万壑赴荆门”,诗人用雄浑的笔触描绘出三峡一带群山连绵、万壑奔腾,直赴荆门山的壮阔景象。一个“赴”字,赋予群山以灵动的生命力,化静为动,为昭君的出场渲染了一种磅礴宏大的背景,暗示昭君的不凡,如同这山川般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命运的悲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此句高度概括了昭君的一生。她离开汉宫,远嫁匈奴,最后葬身塞外。“一去”与“独留”形成鲜明对比,“紫台”与“朔漠”、“黄昏”与“青冢”的对照,突出了昭君命运的悲惨和孤独,营造出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

对昏庸统治者的批判:“画图省识春风面”,诗人借汉元帝仅通过画图来认识宫女容貌,导致昭君远嫁的典故,讽刺了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和以貌取人的浅薄。这种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行为,正是造成昭君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也隐含着诗人对自身及众多有才之士不被重用的愤懑。

昭君怨恨的深刻表达:“环佩空归夜月魂”,想象昭君的魂魄在月夜归来,然而人已不在,只有环佩之声,更添悲凉。“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之下,琵琶弹奏的胡地曲调,仿佛仍在诉说着昭君的怨恨。这怨恨既有对远嫁异域、远离故土的哀怨,也有对命运不公的悲愤,将昭君的悲剧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也引发读者对历史悲剧的无尽感慨。

主旨

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出众却远嫁塞外、客死他乡的悲剧,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深切的同情,同时借昭君的遭遇,暗讽了统治者的昏庸,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漂泊天涯的怨愤之情,蕴含着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咏怀古迹其三》有着特定的时代与个人背景,这些因素深刻影响了诗作的诞生:

个人经历与心境

- 暮年漂泊: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已至暮年,辗转流徙到夔州(今重庆奉节)。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贫病交加、居无定所,内心充满了疲惫与孤寂。夔州当地留存着诸多历史遗迹和传说,为杜甫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在这种处境下,杜甫的心境更倾向于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怀,借古人之事来抒发自身复杂的情感。

- 壮志未酬:杜甫一生渴望在政治上施展抱负,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然而,现实中他仕途坎坷,始终未能得到重用。这种怀才不遇的境遇使他对同样命运坎坷的历史人物有着强烈的共情。王昭君虽美貌与才华出众,却因画师的缘故远嫁匈奴,命运悲惨,其遭遇与杜甫自身的不得志产生了强烈共鸣,激发了杜甫创作此诗以寄托情感的冲动。

社会背景与时代因素

- 唐朝由盛转衰: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变故。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动荡不安,藩镇割据、边疆不稳、民生凋敝。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复杂微妙。王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涉及到汉与匈奴的民族关系,在唐朝当时的背景下,更容易引发杜甫对民族关系、国家命运的思考。借昭君远嫁之事,杜甫或许在感慨唐朝边疆局势的变化以及国家兴衰过程中诸多无奈的因素。

- 文化氛围与历史反思:唐朝时期文化繁荣,对历史的研究和反思也较为盛行。文人墨客常常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咏叹,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看法。杜甫作为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也深受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他选取王昭君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以诗歌的形式对其命运进行深入挖掘和咏叹,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更是对整个历史文化的一种反思,在对昭君故事的叙述中融入了对时代的忧虑和思考。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创作背景从个人境遇与社会环境两方面,深刻影响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强化对昭君命运的深切同情

- 暮年漂泊的共情:杜甫暮年漂泊夔州,自身孤苦无依。王昭君远嫁匈奴,葬身塞外,同样命运凄惨。杜甫从自身漂泊经历出发,更能体会昭君背井离乡的痛苦。如“独留青冢向黄昏”,借昭君冢在黄昏中的孤寂,融入自己漂泊的孤独感,使对昭君的同情饱含深情。

- 怀才不遇的共鸣:杜甫一生渴望施展抱负却不得志,王昭君因画师陷害而远嫁,美貌与才华被埋没。这种相似的境遇,让杜甫理解昭君的委屈与无奈。“画图省识春风面”,借批判汉元帝以图取人的昏庸,表达对昭君被埋没命运的不平,强化了同情之情。

融入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

- 借古喻今的抒发:杜甫借昭君故事,影射自身经历。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背景下,他有济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昭君因外在因素导致命运悲惨,杜甫借此抒发自己被时代、命运捉弄的愤懑。如“环佩空归夜月魂”,以昭君魂魄空归的悲凉,暗示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将对昭君的叹惋与自身愤懑融合。

增添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时代背景的映射: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边疆不稳,与少数民族关系复杂。王昭君出塞涉及民族关系,杜甫借此反思唐朝边疆政策与国家命运。“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表面写昭君怨恨,实则表达对唐朝边疆动荡的担忧,借古事表达对当下国家命运的忧虑,使诗歌情感更具深度与广度。

体现对历史文化的深沉思考

- 文化氛围的影响:唐朝文化繁荣,文人热衷借史反思。杜甫在这种氛围下,以王昭君为切入点,思考历史发展与人物命运的关系。在漂泊夔州、对自身与时代迷茫时,借咏叹昭君,表达对历史规律、人生无常的感慨,让诗歌情感在对历史文化的思索中,增添了深沉厚重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