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杜甫(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最新章节。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赏析
身世与历史交织:杜甫开篇写自己在安史之乱中于东北颠沛流离,后漂泊西南,接着以庾信作比。庾信一生历经战乱,羁留北朝,其遭遇与杜甫相似。杜甫借庾信身世,将个人命运与历史人物相联系,借古伤今,既表达自身漂泊之苦,又蕴含对时代沧桑的感慨。
景语情语交融:“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描绘了三峡楼台岁月漫长、自己久滞于此,以及与五溪少数民族共处的景象。景中含情,不仅呈现出偏远之地的独特风貌,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滞留他乡的无奈,借景抒情,情景相生。
批判与自伤并蓄:“羯胡事主终无赖”批判安禄山等叛臣的狡诈无信,正是他们引发战乱,导致社会动荡、百姓流离。而“词客哀时且未还”则在哀叹包括自己在内的文人,因哀伤时事而无法归乡,既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又抒发自身漂泊难归的悲伤。
风格沉郁顿挫:诗歌情感深沉复杂,既有对自身漂泊的喟叹,又有对历史兴亡、时局动荡的思考。语言凝练,韵律严谨,如“支离”“漂泊”等词生动展现流离之态,在节奏上,起承转合,层层递进,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
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述自身漂泊经历,借庾信的遭遇,抒发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导致国家动荡、自己漂泊异乡的哀伤,表达对叛臣的批判,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及对个人身世的悲叹。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有着特定的历史与个人背景:
安史之乱的余波影响
- 社会动荡与百姓流离: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 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社会遭受重创,中原地区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尽管杜甫写作此诗时,安史之乱已近尾声,但战乱造成的破坏极其严重,社会经济崩溃,百姓流离失所。杜甫本人也在这场战乱中辗转流亡,从北方一路逃至西南地区,深切体会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这成为他创作此诗表达漂泊流离之苦的现实根源。
杜甫个人的漂泊生涯
- 入蜀后的辗转滞留:为躲避战乱,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年底来到成都,在亲友帮助下建成草堂,生活暂时安定。但后来因蜀中军阀混战,杜甫被迫离开成都,沿长江东下,在云安(今重庆云阳)、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长期滞留。“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正是他这段辗转漂泊生活的真实写照。长期的漂泊让杜甫饱尝艰辛,心中充满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迷茫,这些复杂情感融入诗歌创作。
对历史人物的感同身受
- 庾信经历引发共鸣:南北朝时期的庾信,早年在南朝梁为官,生活优渥且文学成就颇高。然而,侯景之乱爆发,梁元帝派庾信出使西魏,期间西魏灭梁,庾信被迫羁留北方。他虽在北方备受礼遇,但始终心系故国,内心充满痛苦与无奈,其后期作品风格也转为沉郁悲怆。杜甫在自身漂泊西南、历经磨难的境遇下,对庾信的生平遭遇感同身受,借庾信的经历来抒发自己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杜甫《咏怀古迹其一》的创作背景,从多方面深刻影响了诗歌的情感表达,让诗歌情感真挚且厚重,具体表现如下:
强化漂泊流离之苦
- 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安史之乱使社会动荡不安,杜甫在北方饱经战乱后,又漂泊至西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这种背景下的漂泊,不只是空间上的辗转,更饱含着战争带来的恐惧、无助与艰辛。他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自身也居无定所,使诗中漂泊之苦的表达更为深沉,满含对动荡时局的无奈与悲叹。
加深滞留他乡的孤寂
- 入蜀后的辗转滞留:杜甫入蜀后,在三峡等地长期滞留。“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描绘出他在偏远之地,与少数民族共处,日复一日的寂寞时光。远离故土、亲友,在陌生环境中,这种滞留的孤寂因背景的渲染愈发浓烈,传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有家难归的凄凉。
激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安史之乱的社会创伤: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羯胡事主终无赖”批判了安禄山等叛臣的背信弃义,正是他们的叛乱给国家带来巨大灾难。杜甫身处这样的时代,心系国家命运,其诗歌情感中饱含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叛乱行为的愤慨,体现出深沉的家国情怀。
增强借古伤今的共鸣
- 庾信经历引发的共鸣:杜甫与庾信相似的经历,使他借庾信身世自比。庾信在动荡时代羁留北方,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漂泊西南,二人皆饱经沧桑。这种相似性让杜甫在诗中借庾信“暮年诗赋动江关”,既表达对庾信的钦佩,更抒发自身虽才华满腹,却因时代动荡而壮志难酬的悲愤,借古伤今,使情感更具感染力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