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李白二首·其一》杜甫(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最新章节。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赏析

开篇直抒胸臆,奠定忧思基调:诗的开篇“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以强烈的情感对比,说明死别之痛已让人泣不成声,而生别更是常常令人悲痛不已。这两句直接抒发了杜甫对与李白分别的深切哀伤,为全诗定下了忧思的基调。杜甫深知李白被贬往“江南瘴疠地”,作为“逐客”音信全无,这种生离的牵挂和担忧如影随形。

梦境描写,传递深切关怀:“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写李白进入自己的梦境,杜甫认为这是因为自己长久思念的缘故。随后“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他又担心梦中的李白并非生前之魂,毕竟路途遥远,生死难测,进一步体现出对李白命运的极度关切。“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诗人想象李白的魂魄在南方青葱的枫林间飘来,又穿过秦陇黑沉沉的关塞返回,描绘出一种阴森、凄凉的氛围,暗示李白所处环境的险恶。“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则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出对李白困境的担忧,既然深陷罗网,又怎能自由地魂归入梦呢?这几句对梦境的描写,细腻地展现了杜甫对李白的思念与牵挂,以及对其艰难处境的忧虑。

梦醒后的牵挂,深化情感:“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写梦醒后,看到落月的清辉洒满屋梁,恍惚间还觉得映照的是李白憔悴的容颜。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杜甫从梦境到现实的恍惚之感,说明他对李白的思念之深,即便梦醒仍沉浸其中。最后“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诗人仿佛在对李白的魂魄叮嘱,江水深广、波浪险恶,千万要小心,不要被蛟龙伤害。这里的“蛟龙”既可以实指水中的蛟龙,也可象征那些在政治上对李白落井下石的邪恶势力。此句将杜甫对李白的关爱之情推向高潮,深化了对友人命运深深担忧的情感。

整首诗以梦为线索,通过对梦境和梦醒后的描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真挚情谊和深切关怀,情感深沉真挚,读来感人至深。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梦李白其一》有着特定的时代与个人情感背景,这些因素深刻影响了诗作的诞生。

时代背景:安史之乱与李白的遭遇

安史之乱的动荡: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场战乱使唐朝陷入巨大的动荡之中,社会秩序崩溃,百姓流离失所,国家经济遭受重创。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导致文人命运也随之起伏不定,李白与杜甫皆受其害。

李白的流放:唐肃宗至德二载(757 年),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卷入政治斗争。永王兵败后,李白获罪,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这一事件使李白的命运急转直下,从一个豪情满怀的诗人沦为被朝廷放逐的罪人。杜甫得知李白的不幸遭遇后,对其命运极为担忧。

个人关系与情感因素

深厚的友谊:杜甫与李白相识于天宝三载(744 年),二人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一同游历,饮酒赋诗,互相欣赏。杜甫对李白的才华极为钦佩,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这让杜甫赞赏不已。这种深厚的友情使得杜甫时刻关注着李白的安危。

长久的牵挂:李白被流放后,身处“江南瘴疠地”,与杜甫相隔甚远,且音信不通。杜甫对李白的下落和处境忧心忡忡,他深知流放之地环境恶劣,李白又年事已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对友人的牵挂与日俱增。长久得不到李白的消息,使得杜甫的担忧在心中不断积累,最终通过梦境与诗歌表达出来。在《梦李白其一》中,杜甫将这种长久以来的牵挂和对李白命运的忧虑融入诗句,生动地展现了两人之间真挚的友情。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杜甫《梦李白其一》的创作背景从时代的动荡、李白个人的不幸遭遇以及杜李二人深厚的情谊等方面,深刻影响了该诗的情感表达。

时代背景引发的忧国忧友之情

安史之乱下的忧国忧民:安史之乱使唐朝社会陷入动荡,山河破碎,百姓流离。杜甫身处这样的时代,心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这种忧国之情融入诗中,虽表面是对李白的牵挂,但背后是整个时代悲剧的映射。如诗中虽未直接描述战乱惨状,但在对李白命运的担忧里,隐含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反映出动荡时代文人命运的无常,使诗歌情感更具深度与广度,饱含着时代的沧桑感。

特殊背景下对友人命运的担忧:李白因卷入永王事件而流放,这一背景下,杜甫对李白的担忧更为沉重。在当时政治环境恶劣、社会秩序混乱的情况下,李白的流放之路充满艰险。“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杜甫深知流放之地环境恶劣,又长期得不到李白消息,这种担忧在诗中反复渲染,表达出对友人命运的极度关切与无能为力的无奈。

二人深厚情谊决定的真挚情感

基于友情的深切思念:杜甫与李白有着深厚情谊,相识后一同游历、谈诗论道,结下了真挚的友谊。李白的流放使两人天各一方,杜甫对李白的思念愈发浓烈。“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梦境成为杜甫思念的寄托,他认为是自己长久的思念让李白入梦,这种因友情而生的思念在诗中流淌,真挚动人。

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杜甫深知李白的才华与抱负,也明白他卷入政治斗争并非本意。李白的流放是时代与命运的捉弄,杜甫对友人的遭遇深感同情。“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不仅表达对李白生死未卜的担忧,更蕴含着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杜甫理解李白的无奈,这份理解加深了诗中的情感厚度,让读者感受到两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

李白遭遇催生的复杂情感

对友人困境的焦虑:李白被流放,意味着陷入困境。杜甫诗中“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表达出对李白深陷困境的焦虑。他想象李白如被困于罗网的鸟儿,难以自由脱身,这种焦虑体现出对友人处境的揪心,是对李白现实遭遇的直接情感反应。

对未来的担忧与祝愿:“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基于李白流放的遭遇,杜甫对其未来充满担忧。流放途中路途艰险,且可能遭遇各种危险,这里的“蛟龙”象征着潜在的威胁。此句既表达对李白未来命运的担忧,又饱含祝愿,希望友人能平安度过困境,这种复杂情感源于李白的不幸遭遇,使诗歌情感更为深沉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