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杜甫(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最新章节。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

视角独特,以对方入笔

- 杜甫在诗中不直接抒发自己对家人的思念,而是从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彼时杜甫身陷长安,想象妻子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独自仰望明月。“独看”二字,刻画出妻子形单影只的状态,体现出夫妻分离的孤独与相思之苦,从侧面烘托出诗人自己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细节描绘,凸显思念之深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诗人想象妻子望月时间长久,夜雾打湿了她如云的发髻,清冷的月光照在她的玉臂上,让她感到寒意。这两句通过对妻子月夜状态的细节描写,细腻地展现出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之深,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妻子的怜惜之情。这种对细节的捕捉,使情感更加真挚动人,仿佛一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儿女衬托,强化相思氛围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人想到年幼的儿女还不懂得母亲为何思念身处长安的父亲。“遥怜”二字饱含深情,既体现出对儿女的疼爱,又以儿女的懵懂无知,反衬出妻子思念的深沉与孤独。小儿女的不解,更增添了一份无奈与惆怅,强化了全家因分离而产生的相思氛围。

憧憬团聚,情感升华

-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由眼前的分离之苦,转而憧憬未来夫妻能够相聚。想象着那时夫妻二人相依在轻薄的帷幔旁,月光照着他们,脸上不再有因相思而流的泪水。“双照”与前文的“独看”形成鲜明对比,从对当前痛苦的描写转向对未来团聚的期盼,使诗歌的情感得到升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团圆生活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层层递进,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对妻子儿女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家庭团圆的强烈期盼。

创作背景

甫创作《月夜》时,正值安史之乱这一动荡时期,个人经历与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了该诗的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安史之乱的动荡

战乱致使亲人分离: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迅速攻占大片领土,局势动荡不安。至德元年(756 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逃往蜀中,长安沦陷。杜甫听闻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便将家小安置在鄜州羌村,自己则前往灵武投奔新帝,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获,押解至长安。在沦陷的长安,杜甫目睹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自己也与家人天各一方,饱受分离之苦,这为《月夜》的创作提供了现实基础。

社会的混乱与百姓的苦难:安史之乱使得社会秩序崩塌,经济遭受重创,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不堪。杜甫身处其中,深刻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艰辛。这种社会背景下,家庭的离散、亲人的安危成为人们心中最牵挂的事,也促使杜甫以诗歌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个人经历:困居长安的忧思

自身的困境与孤独:杜甫被困在长安,不仅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且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他亲眼目睹了叛军的烧杀抢掠,长安城的繁华不再,一片破败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杜甫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恐惧,孤独感也愈发强烈。在孤独与困境中,对家人的思念成为他精神上的寄托,促使他写下这首饱含深情的《月夜》。

对家人安危的担忧:与家人分离后,杜甫无法得知他们的消息,对妻子儿女的安危极为牵挂。他想象着妻子独自在家中抚养儿女的艰辛,担心他们在战乱中遭遇不测。这种对家人深深的担忧和思念,在诗歌中化作细腻的情感表达,如对妻子月夜独自思念的想象,对小儿女懵懂状态的怜惜,都体现出他对家人深深的眷恋。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社会动荡与杜甫个人困居长安的经历,从多方面深刻影响了《月夜》的情感表达。

社会背景的影响

增添思念的沉重感:安史之乱致使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在此背景下,杜甫与家人分离,生死未卜。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让他对家人的思念不再是普通的离愁别绪,而是增添了沉重的家国之痛。诗中虽未直接描述战乱惨状,但通过对夫妻分离、家人不能团聚的刻画,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侧面反映出战争给无数家庭带来的悲剧,使思念之情承载着时代的苦难,更加深沉凝重。

强化对和平团圆的渴望:安史之乱打破了社会的安宁与家庭的和谐。杜甫在饱受战乱之苦后,对和平团圆的生活有着强烈渴望。诗中“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了他期盼战乱平息,能与妻子团聚的心愿。这种渴望并非个人独有的情感,而是当时广大民众的共同心声,反映出社会背景对诗人情感的影响,使诗歌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升华了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个人经历的影响

催生细腻的想象与牵挂:杜甫困居长安,与家人音信隔绝,这使他对家人的思念愈发浓烈,催生了诗中细腻的想象。他想象妻子在鄜州独自望月思念自己,“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通过对妻子月夜状态的细致描绘,体现出他对妻子的深切牵挂。这种细腻情感源于他自身被困长安的孤独处境,以及对家人安危的担忧,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与思念。

加深无奈与惆怅的情绪:杜甫被困长安,无法与家人相见,也无法给予他们保护和照顾,这种无奈感在诗中处处可见。“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他怜爱的小儿女还不懂思念长安的父亲,而他却只能在远方牵挂,加深了无奈与惆怅的情绪。这种因个人处境产生的情绪,融入诗歌情感表达中,使整首诗弥漫着一种哀伤的氛围,更能引发读者对诗人遭遇的同情。

创作背景使《月夜》的情感表达丰富而深刻,既包含因社会动荡产生的家国之痛与对和平的渴望,又有个人经历引发的细腻牵挂与无奈惆怅,全面展现杜甫在特殊历史时期复杂的内心世界。